分享

黄简讲书法:九级课程真书篇01

 烟水散人 2022-03-01

L9-01认识真书01

一 字体的演进

九级真书课程开始,老规矩,先讲基本概念。花了十几天写真书课程大纲,一直在犹豫,究竟详细讲,还是简单讲?最后决定详细讲。真书的产生比较复杂,涉及很多方面,基本概念还是讲多几句好,希望各位耐心跟着课程。

以前讲过,汉字分前后两个阶段:古文字和今文字。古文字阶段使用篆字,可称之为篆字时代,广义的篆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和小篆等。秦始皇后期开始使用隶字,到汉代成为正式文字,古隶、汉隶、今隶以及现在还用的正楷字,都属于今文字。这里讲的是字体,不是书体,正楷字是否就是真书呢?不是,真书是书体。

文字的使用是全社会的事情,管理文字是政府的职责,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自然要求文字统一,所以经常要正字,历史上很多朝代设立了正字官。正字之目的,就是要确立规范字,还要规范写法,如点画清楚、字形端正、排列整齐。民间写字是为了实用,最要紧快速方便,各朝各代都有民间草写,带来了很多俗字。第三种,书法家写的字,又称帖体,书法家从艺术角度考虑,艺术讲究变化,一个字会有几种取势,藉以表达个性。这三种人三种要求,正体、草体和帖体,既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又拉开距离,正楷字就是在这三种力量交互作用下产生的。

二 什么是楷书?

「楷书」这个名称很流行,学书法上楷书班人最多,还有楷书比赛、楷书展览,楷书字帖等等。通常所说的「楷书」究竟是什么意思?它跟「真书」有什么不同?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

2.1楷书使用楷法

「楷书」这个名称,指用楷法写成的书体,「楷法」是一种技法,不是一种字体或书体,之所以用个「楷」字,意思是「可做楷模、楷则的技法」。凡使用「楷法」作书,都可以称为「楷书」。《宣和书谱》说:「所谓楷法者,今之正书是也」,把「技法」和「书体」混为一谈,概念错误。

2.2王次仲的楷法体系

王次仲的楷法,影响巨大,追随者很多,逐渐形成一个楷法体系。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讲述四种字体的产生和发展,所谓「四体」,即古文、篆、隶和草,论隶字这一节,记录了王次仲流派的主要人物,文章不长,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一页。

先介绍一下文章作者卫恒,祖父卫觊,汉魏大臣,「尤工古文、篆、隶」,张怀瓘说「子孙皆妙于书」,形成著名书法家族。卫恒父亲是卫瓘,诸体皆妙,章草入神品,为晋尚书令,与尚书郞索靖并称「一台二妙」,常云:「我得伯英之筋,恒得其骨,靖得其肉。」卫恒本人「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从妹卫铄,卫夫人,即王羲之幼时书法老师。汉魏是富有创造力的时代,名家辈出,卫恒对这一时代字体变化、书家轶事的记载,是可信的。

我根据《四体书势》排出这张表,卫恒讲到九个书法家,王次仲的楷法传授体系,可在这张表上清楚表达。楷书的产生,跟这九个人有极大的关系,下面我逐个介绍一下。

〔1〕王次仲

第一个创派人王次仲,东汉人,生卒年月不详。

  • 卫恒《四体书势》:
  • 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楷法是东汉王次仲所创造,这是历史上公认的事实。「上谷」是地名,或以为王次仲是上谷人,或以为王次仲是上谷太守,不能确定。

线条单一 字形方广

就王次仲的本意来说,他是给隶书制定一个规范写法,你看秦简和西汉刻石,正如王愔所说:「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王愔指出古代隶书两个问题:一是「方广」,字形见方,或受篆书影响拉长。二是「少波势」,其实是不会用侧锋,造成线条单一。

「楷法」具体内容没有文字数据传下来,后人总结了几点,最重要是楷法用笔,元代刘有定说:「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皆用直笔」就是只用尖锋,写小篆、古隶都是这样,「始有侧法」用到了侧锋,这一来进入了两个锋时代。「竖管直锋」是骨法,「横毫侧管」是肉法,有了侧锋线,隶书很自然产生了波势雁尾,变成八分。深入一层说,书写中尖锋和侧锋怎样转换?最简单就是通过摇腕,以改变笔心状态,笔心竖直使用尖锋,笔心弯曲侧锋着纸,这一来,楷法为楷书打下了基础。你看钟繇写的「使」字,跟八分非常接近,有尖锋线,还有侧锋线。那时候早期真书,也称八分,或今隶,或楷书。

随意拖带

就算有些人用到侧锋,没有规则,随意拖带,结果该有雁尾的地方没有,不该有的反而有了。这些只是写字,并非书法创作。这也是王次仲改造古隶的重点,在八分中,定下了「雁不双飞」的原则,只有最长的横笔或捺可以出雁尾,一个字只能一次。雁尾只是笔画的收锋,讲到起笔,民间手写体很多笔画用尖锋起,速度快。

蚕头雁尾

许多古籍提到了八分有波势,但没有指出有波势的笔画,往往以蚕头开始。蚕头和雁尾一个是起笔,一个是收笔,分布在笔画的两头,起着平衡的作用,这是八分很显著的特点。

八分

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王次仲运用楷法,线条有骨有肉,字形横向取势,这一来字形变得漂亮了,古隶变成了八分。张怀瓘《书断》说:「〔八分〕本谓之楷书」,像《礼器碑》这样的作品,当时可以称为楷书的。隶书起于秦朝,汉朝古隶承秦隶而来,八分才是真正汉人的创造,所以张怀瓘说:「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但八分这样的「楷书」,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正楷。

﹝2﹞师宜官

师宜官是人名,姓师,或说复姓师宜。《四体书势》说:

  • 卫恒《四体书势》:
  • 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这一句刚讲过,但跟下半句有关,

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注意这段话提到三个人:王次仲、汉灵帝和师宜官。

照王愔说法,八分楷法创立于汉章帝建初年间,逐渐流传开来,到桓灵时期出现大批优秀作品。汉灵帝开鸿都门学,招收天下擅长经义、词赋和书法的人,学成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其目的是压制不听话的太学生,另开一条门径,建立新的政治集团。这一来当然极大地推动学习书法,放在今天,字写得好可以当省长、部长,你想家长会怎样做?卫恒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注意所谓「能」,就是能掌握楷法,运用楷法。最具名气的一位,就是师宜官,此人「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大字、小字都能写,师宜官十分骄傲。

卫恒还讲了个师宜官的故事:

《四体书势》

■ 西晋·卫恒

  • 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师宜官时常不带钱到酒家饮,在酒家墙壁上写字,引很多人来酒店观赏。这位师宜官精于算账,很可能事先跟店家商量好,「招五十个客,我免单行不行?」「行。」于是师宜官写了字,还要数人头,人数够了,就把墙上的字「灭之」,不让看了。文人到这一步,就有点失品,是不是?这里有两个问题,请各位想一想。

汉笔

一是以前讲过,汉代的毛笔都很小,当时习惯把笔插在头发中,所以笔杆很细。虽然说汉末有张芝笔、韦诞笔,但也不是大笔。这位师宜官先生在墙壁上大书,一字径丈,他用什么笔书写?写出来线条有什么特点?

汉墨

二是汉魏时期的墨也很小,行书课程讲到,汉魏虽然已经生产握子墨,丸子墨,等等,但要写十尺大的字,恐怕是不够应付的。那师宜官用什么在墙上大书特书呢?古籍往往写的很简单,就几句话,粗粗一看好像懂了,深入一想问题很多。这两个问题跟后面课程有关,先请大家思考一下。

师宜官后来靠书法水平当了官,﹝卫恒说﹞

《四体书势》

■ 西晋·卫恒

  • 宜官后为袁术将,今巨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

你不要以为师宜官文武双全,像关公、赵子龙那样拍马上阵,敌将来迎,糊他一脸墨汁。魏晋官制有将军名号的很多,王羲之还是右将军呢。师宜官的成绩,卫恒只知道他给袁术写过一个碑,卫恒说「其书甚工」,可惜现在见不到了,当时上石刻碑应该是用八分,不可能用正楷字。

﹝3﹞梁鹄

会书法可以当高官,你想会有什么结果?一是驱使大批人学书法,二是会书法的不肯教,官职总是有限的,教会一个就多一个竞争对手。师宜官看来不收学生,当时也没有出版字帖这回事。有一个人叫梁鹄,字孟皇,想出了偷的方法。﹝卫恒四体书势说:﹞

  • 卫恒《四体书势》:
  • ﹝师宜官﹞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乃益为柎,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

「柎」是什么?我们先看三点水的「泭」,《说文解字·水部》:「泭,编木以渡也」。把木头编成木筏以渡水,称为「泭」,但楚人称木筏为「柎」,改用木字旁,和「泭」通。屈原《楚辞·九章·惜往日》王逸注:「编竹木曰泭,楚人曰柎,秦人曰拨。」我们知道,汉代写字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然后把它们编起来,编竹为策,编木为柎。

师宜官在酒家,大字写于墙壁,小字写于木柎,吃饱喝足,临走销毁所写的书迹。梁鹄看准师宜官爱饮酒的弱点,买酒灌他,趁师宜官醉了,用自己的木柎换下师宜官的,师宜官粗心大意,一起丢进火中烧掉了。梁鹄把偷来的柎当字帖,照着练习,终于成名成家,居然因此当上了凉州刺史、选部尚书。选部尚书在魏时改称吏部尚书,等于现在中央组织部长,掌天下官员的任免,是非常重要的职位。

《四体书势》

■ 西晋·卫恒

  • 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

梁鹄执掌选部时,曹操求洛阳令这一职位,梁鹄没有答应,只给了他一个北部尉。到东汉末年,梁鹄投靠荆州刘表,建安二十三年﹝208﹞曹操破荆州,下令寻找梁鹄,梁鹄不得已,自缚到曹操门下请罪。曹操没有报复他,使梁鹄在秘书监任事,梁鹄很努力地「勤书自效」,上班就是写字,梁鹄于光和元年﹝178﹞入鸿都门学,三十年后梁鹄已入晚年,字当然越写越好了,「今者多有鹄手迹」,从语气来看卫恒还亲眼见过。

《四体书势》又说,

《四体书势》

■ 西晋·卫恒

  • 魏武帝悬着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

曹操经常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或者钉在墙上,欣赏玩味,以为胜过师宜官。后世形容一个人的书法好,常用「悬帐之妙」「悬帐之奇」,如唐太宗《王羲之传论》说:「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曹操把梁鹄作品悬帐,不是师宜官作品悬帐,唐太宗说「师宜悬帐之奇」,是说师宜官的书法好。

又有一个问题,曹操把梁鹄书迹悬帐钉壁,究竟是竹简木渎,还是纸张呢?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会去想一想,谢谢。

本节要点:

  • 字体演进:正体、草体、帖体。
  • 楷书来之于楷法。
  • 王次仲的楷法体系和主要人物。

复习思考:

  • 想一想这节课的三个问题:
  • 1.师宜官径丈大字用什么笔写?
  • 2.师宜官写在墙壁上,还要灭之,他是用墨汁吗?
  • 3.曹操把梁鹄的字悬帐钉壁,这是纸张还是简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