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开创者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婴儿的认知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 这一阶段的婴儿没有主客体的区分,婴儿觉得全世界和他自己是一个整体,而且2岁以前的孩子没有产生逻辑的。 ![]() 例如我们很多大人逗孩子,让孩子先看到一个洋娃娃,再把洋娃娃藏在身后,最后再来出来,孩子会觉得这是变出了一个新的洋娃娃,孩子是不知道这两个洋娃娃其实是一个,所以孩子会被逗得特别开心。 所以2岁以前的孩子是没有运算和逻辑的概念的,他只能通过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而不能把感受内化成一定的思维去形成逻辑。 这个时候的婴儿也没有听话不听话的概念,他觉得全世界包括妈妈爸爸都和他是一体的,所以不存在听不听大人的话的思维。 二、前运演阶段的第一水平(3-4岁阶段) (注:运演即运算和推演的意思,下同) 这个时候的孩子第一次产生自我意识,第一次自我意识大膨胀,他会把自己的感受当做整个世界的感受。 例如三四岁的孩子玩玩偶,玩偶摔地上了,孩子会给玩偶吹吹,因为孩子真的觉得玩偶会痛,他把自己的曾经摔跤的经历和感受投射到了玩偶的身上。 ![]()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三四岁的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因果关系,他们还没办法区分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例如这个时候大人逗孩子,每次街上有车开过,大人就把一个球扔到地上,然后告诉孩子,每次车开过,球就会掉,孩子就真的会相信,他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玩的事,他会以为“因为车开过了,所以球会掉”。 当然,以前古代的人也有分不清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时候,比如一个人被雷击中,别人就会说这个人做了什么坏事,所以被惩罚了。 这个时候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办法区分“你和我”的概念,他认为这个世界都是“我的”,所以有的家长会觉得这个时候的孩子很自私,不愿意分享,其实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分享”,也不懂什么叫“不分享”。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 三、前运演阶段的第二水平(5-6岁阶段) 五六岁的孩子逐渐能够分清“你和我”的概念了,这个时候他忽然就不再自私了,这就是孩子开始解除自身中心化,并去发现世界的因果规律,所以这里孩子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很愿意去探索自然规律,这时孩子开始明白世界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嫌麻烦,不去理孩子,孩子这方面的探索和认知的发展就会缓慢一些,如果父母胡说八道的解释,孩子当时是会当真的,但是当孩子到9岁左右,建立起自己的逻辑关系后,他就会发现父母以前是骗他的,就开始不相信父母说的话。 其实这时就是孩子最初的逻辑培养阶段了。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能够耐心听孩子的问题,耐心解答,或者陪着孩子去发现答案,探索世界,孩子的逻辑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具体运算阶段的第一水平(7-8岁) 儿童大约在7岁左右之间进入具体运演阶段,这一阶段发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在这之前,孩子是没有“传递性、守恒性、可逆性”的逻辑认识能力的。 比如七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明白5+7=7+5的意义,以前他只知道5+7和7+5是有相关性的,但是7岁以后,他会有一个明确的两者相等的逻辑性的概念。 再比如,孩子知道楼房比一棵大树高,大树比人高,所以,楼房比人高,这样一个逻辑传递的运演,即有了数的概念了。 ![]() 这时是培养孩子的逻辑性和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机,适当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会使得孩子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等的逻辑运演能力得到飞快的提升。 五、具体运算阶段的第二水平(9-10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不再满足于以自己观察到的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去推演世界的发生,而是更多倾向于用自己想象中的逻辑关系去推演世界的发生。 所以到了三四年级的孩子,就开始将万事万物用自己的想象去联系,而且是乱联系,什么事他都可以相互联系上关系。而且他还会再用自己想出来的逻辑去实施,在家长看来就是孩子变得特别调皮。 这个时候因为大人不让孩子去实施他想象中的错误的逻辑,孩子却认为自己是对的,就会有一个小叛逆期。 因此,狗哥建议,这时家长要能够理解孩子,保护孩子逻辑发展的规律。 六、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的发展与完善。孩子开始运用抽象的概念,能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也就是说他知道逻辑的发生必须要有一个闭环。 上一阶段提到孩子容易乱联系,这一阶段的孩子突然发现,乱联系是不行的,他还必须把联系出来的逻辑运用到实际事物中去验证,才能形成一个逻辑的闭环。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对自己以前的错误逻辑进行批判和纠正,但是同时,孩子也会发现父母和老师以前说的很多道理也都是错误的,就变得不再相信父母和老师。 孩子的逻辑闭环建立完全大约在12岁左右,刚好进入了青春期,他突然发现自己被父母老师胡编乱造的道理骗了这么多年,同时父母老师还在用以前的老方法,以“我是为你好”的形式妄图继续控制孩子,这时孩子就开始了“青春期叛逆”。 ![]() 以上是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涉及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六个阶段,同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这些阶段特征有以下四个大原则:第一是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 第二是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恒定不变的; 第三是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在前一个阶段的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结果又为下一个阶段的结构提供条件; 第四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狗哥强调,家长应该顺着孩子认知发展的天性去培养孩子,哪个阶段就做哪个阶段的事,做好下面这几件事,其实就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了。如果逆着天性去硬要培养孩子,其实是会造成孩子的困扰,扰乱孩子认知世界的顺序,而且所谓的“培养”还会遇到重重困难。 第一,在5岁以前,让孩子充分用自己身体感受真实的世界,孩子感受得越多,对世界的体会就会越细腻,为下一步发现世界的各种因果关系打下基础。 第二,在孩子5-6岁的时候,认真耐心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尽量向孩子详细地解释世界的因果关系,父母如果不知道的,不要乱解释,可以和孩子一起翻书、上网查资料等,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7岁以前不要搞什么早教,7岁以后的孩子,上小学了,其实小学成绩不重要,小学的那点知识根本就不够孩子发展智力的需求,多带孩子去认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那才是孩子发展认知能力、建立数学思维最好的课堂。 第四,9-10岁的孩子,父母要包容他们错误,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试错机会,保护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到下一阶段,孩子自然会反思自己错误的逻辑,反思得越多,他们内化的逻性和思考的缜密性才会越好。 第五,多读书,多读杂书,反正,读就对了。很多数学思维不强的孩子,根本问题在于阅读太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