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故乡的山村”去寻求安慰——《溪边的孩子》精读

 石头052631 2022-03-01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542号

向“故乡的山村”去寻求安慰——《溪边的孩子》精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说明:

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五百篇以上。

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

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

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

一、内容简介

小时候,我住在大山里。只有一条长长的水路通往山外,坐竹筏也要划上一天一夜。不过,我从没想过去山外,我喜欢溪边的生活。我们尽情地游泳,尽情地抓鱼,还骑着牛和猪“横冲直撞”……我们就这样自由而蓬勃地生长着,无关富足或贫苦,就这样渐渐长大成人……

二、绘本信息

书名:溪边的孩子

文:彭懿

图:王祖民

适读年龄:3-9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三、绘本精读

【封面】

解析:

封面中一个孩子骑着大水牛向我们“扑面而来”,黑色水牛怒目圆睁,像是受到惊吓咆哮而来,而骑在牛背上的小男孩却是沉醉的兴奋,一手握住牛角,一手拽着缰绳,没有害怕,而背后多彩群山似乎也在为之助力,还有小伙伴们兴奋圆睁的白眼球,都是一种鼓励。这些溪边的孩子,肆无忌惮地投入到非常的欢乐中。

我们看到的直面仰望视角,这种以儿童地位为中心和强调童年力量是真正的与众不同。孩子们看了后是否会手心发痒跃跃欲试的感觉呢!是否有'这样的画面我也能画出来’的亲切感呢!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曾经的童年”的图画书,一段虽已逝去却永远熠熠生辉的快乐时光。根据真实口述大量真实的童年生活故事创作而成的,展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江南水乡的真实生活面貌——尽管物质匮乏,但人们洋溢着生命的激情。

【环衬】

解析:

淡蓝色的水系充盈环衬,上下堆砌的鹅卵石看到了岸边,而小溪就此呈现了出来。虽看不到潺潺流水,却感悟到它的存在。画面纯洁干净,白色笔道勾落出的大小石块。

鹅卵石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石材,在亿万年沧桑演变过程中,经历着山洪冲击、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的挤压、摩擦而成,这也凸显了水乡的灵秀与历史的厚重。

【扉页】

解析:

这是主人公筑墙捉鱼的场面,体现农村孩子的智慧。这又与贫困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书名体现出的拙雅与故事又一脉相承,白色的背景是一片溪水,小男孩的脚已经深入水中。这也让读者产生联想,小溪有多大,但深度似乎有察觉。

天然鹅卵石确是多彩的,鹅卵石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黄色半透明为二氧化硅胶体石髓,翡翠色含绿色矿物等等。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鹅卵石呈现出黑、白、黄、红、墨绿、青灰等色系。这也暗示乡村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

【第1画面】

原文:小时候,我住在大山里。只有一条长长的水路通往山外,就是永安溪。不过,我从没想过去山外。因为太远了,坐竹筏也要划上一天一夜。

解析:

一条小溪蜿蜒地跨过山丘走向远方,多彩绵绵青山也为其让路。白色笔直水线因山势远近而不同,近水染绿,远山渐淡,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条小溪向远方。

这个故事发生在浙江的仙居,故事最初的原型和口述者就是在浙江山村出生、成长起来成为大学老师的孩子,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这又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故事,而是“许多个孩子”的故事。

绘者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富春山居图》的感觉,那山那水那村落那天那溪,形成了绘本的画面。山和水的融合,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这最美的风景。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山青青,水碧碧,烟雨之中,山有几多重?青山绿水,别有洞天,恰似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画。这就是永安溪。

一只翠绿竹筏在水面之上,也就引出了竹筏的故事。而本书的四个主人公也已经盯上了这只竹筏。

【第2画面】

原文:说到竹筏,我就先讲一个好笑的故事吧。有一回,我哥发现岸边停着一只竹筏,就领着我,还有三三和四四跳了上去。三三和四四是我姑家的小孩,我的跟屁虫。我们刚划出去没多远,从岸上传来一声嚎叫,一个矮个子男人冲了下来。

解析:

第一个故事:野猪夹子

还是那个前端翘起的竹筏,停在岸边被四个孩偷偷划了出去。

作者没有说他们都几岁了,只是在后面说我哥即将小学毕业,而我们三个看样子都是在学龄前,三三和四四更是光着屁股。

岸边突现筏主的声嚎叫让我们三个都吓得直立不起来,只有我哥哥还镇定自若。竹筏占满了一页,却不见溪水,作者巧妙地把全白的背景当做了水面,从竹竿插入水中看的出来。也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力。

出现一个男人的背影,紧张中一只手有些慌乱地散开,局促的动作是否更多对孩子们的担心呢?身后腰间别着一把镰刀,蓝色衣裤,肩膀和肘部打着补丁,看到一截布鞋,一副农民打扮,俯瞰着小溪,一声嚎叫,已经能体会到他是受到何等的惊吓,四个孩子的惊人举动让他惊魂失色了。

两个画面都用特写的方式,相对而视,男人被孩子们的举动惊吓,而孩子们也被男人的嚎叫吓瘫了。这样凸显我哥的勇气与成熟。

【第3画面】

原文:“不好,'野猪夹子’!”我们四个吓得跳进溪里,没命地朝对岸逃去。“野猪夹子”是我们村里最可怕的男人。我们家的狗,就是被他的野猪夹子夹断一条腿的。他一边追,一边骂我们:“尔拉个小佬人”,连竹筏都敢偷,不要命啦!不知道前面有深潭啊?”

①尔拉个小佬人:当地方言,大意为“你们这几个小孩”。

解析:

四个孩子吓得弃筏跳进溪里,没命地朝对岸逃去。而起因是他们看到了一个村里最可怕的男人——'野猪夹子’,有多可怕呢!夺回竹筏的男人站在上面,手拿竹竿,一个正面凶狠的造型看的出来,就像是一头野猪。而这个男人担心的也正是,前面有深潭,那可不是小孩子玩的地方。但眼前四个孩子跳入的小溪也仅仅有齐腰深。

这里白色的背景相对蓝色的小溪是岸边,相对于绿色的竹筏就成了溪水。

四个孩子跳入溪中溅起的巨大水花,有夸张的成分,但画面的张力已经出来了,体现出孩子的害怕。这个'野猪夹子’怎么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

这里的'野猪夹子’有两种含义,一是猎捕野猪的工具,二是以物代人。能猎捕野猪的夹子不是一般的物件,而把人当做'野猪夹子’也不是一般的凶狠,初次看到矮男人的嚎叫和动作就可见一斑了。

口述者对她家乡的溪水有一个总结:溪不同于江,它是平坦的,虽然有深有浅,但只要你找好地段,就可以安心地玩耍;溪不同于河,它是自由的,没有围栏,溪石将清澈的溪水和外面的土地山石连成一片,你随时可光脚踩着溪石进入或出来;溪不同于海,它是闲适的,清澈见底的溪水中,你能看见鱼儿在溪石间游进游出,你可以坐在溪石上,将双脚浸在凉凉的溪水中,感受清新的微风,看着天边的云彩。从四个孩子涉水的溪水来看,这里的溪水浅显平坦,可安心地玩耍。

【第4画面】

原文:我先顺着斜坡爬到一个小棚子上,然后把我们三个拉了上去。想不到小棚子被我们踩塌了。叽里咕噜,我们一个跟一个掉了下去。原来下边是一个臭烘烘的猪围!那天,我们四个真是丑出大了。我掉进了猪食槽里,三三和四四各啃了一口猪屎。最倒霉的是我哥,他正好骑在了一头母猪身上,冲出去好远。

解析:

这两个画面非常有刺激性,他们上岸顺着斜坡爬到一个小棚子上,掉进一个臭烘烘的猪围,不可预见的突发事情发生了。

画家十分注意捕捉这瞬间的动作,孩子们从屋顶落入猪圈的刹那定格,我掉进了猪食槽里,三三和四四各啃了一口猪屎,我哥骑在了一头母猪身上。从踩榻的屋顶戏剧性的变化,让情节的张力陡然增大起来。这也增强了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强调着一种“现在进行”的时态。

掉猪圈部分,右边的构图是留着白的溪水,让画面好看且透气了。

从作者的创作手记里我们知道,主人公“我”就是掉进过猪圈的仙居女孩张英萍,本文的口述者。而到了故事中却变为一个淘气的小男孩。只因在原口述中并没有点名'我’是女孩,而绘者也未想到这是一个女孩的原型,可见口述者儿时就是一个假小子,淘起来真的不输男孩。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也不是没有快乐,但他们的快乐常常是预设的,是今天去舞蹈课的快乐,明天去奥数赛的快乐。我们羡慕《溪边的孩子》中享受纯粹的“喜从天降”的快乐:连滚带爬上岸,不想又跌入臭烘烘的猪圈,啃了猪屎不算,还阴差阳错骑在猪身上冲出好远。

猪圈用暗绿色来体现阴暗和隐蔽性,而猝不及防的孩子们踩榻的瞬间完全没有预料,屁滚尿流的姿态一定让小读者仰面大笑的,而里面胆小的小猪们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了,以至一头母猪夺路而逃,而我哥则成为一个勇敢的骑猪人。

这可不比牛,牛温和善骑,而猪胆小如鼠,更不是天生的坐骑,这让母猪怎能不狂奔如牛呢!看母猪的表情,张着大嘴,流着鼻涕,紧张兮兮,而我哥也有失原有骑牛的大将风度,一路哭喊着,头发都竖了起来,身体坐立不稳,一路被摧毁的残枝绿叶倒是成为他们飞行的点缀。身后的我们三个更是头一遭看到这么惊奇的一幕。

这是一个聚焦的镜头,后面还有出现,更多关注一个特有的瞬间,加深读者的印象。

【第5画面】

原文:好吧,既然讲到了“野猪夹子”,那我就再讲一个他的故事吧。“野猪夹子”叫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从十几岁起就跟一头野猪娘斗上了。那头野猪娘特别聪明,不但每次都能发现他下的夹子,还会故意在夹子上尿泡尿气他。那头野猪娘是“山精”,人,哪有“山精”精呢?不信,以为是大人编出来的瞎话,直到后来……

解析:

第二个故事:野猪娘

这并非一个惯例怀旧故事,它以童年的“我”和小伙伴们的游戏开幕,画面全是“童年”本身。画者常常给孩子特写,同一画面中儿童的表情远远生动丰富于成人,构图上也总是作为焦点而存在。

《溪边的孩子》由许多小故事串联而来,每一个故事的开端都要交代缘起,这些交代性词句使得文本叙述上“回忆”的属性非常明显。但过度的又很巧妙,就像溪水流淌一样,虽跌宕起伏但又娓娓道来。就如“野猪夹子”引发了一桩臭事,但其自身的故事还没有发酵,就这样完成了过渡,从野猪夹子过渡到野猪娘。

因为“野猪夹子”的由来就来自于与“山精”野猪娘的巧斗,结果是聪明的野猪娘不但每次都能发现他下的夹子,还会故意在夹子上尿泡尿气他。到底是人与“山精”谁更精呢?只有看到了才会相信。就这样把读者引向了深入。

这个跨页更大范围地把山村的面貌,儿时乡人的状态,田地与溪流全方位展示出来,同样不加修饰的白色化作平静的溪水,而青山、田野、农家被赋予更多的色彩。山水没有按照自然界中的山水去画,而是利用颜料的单纯顺势发挥,随时调整色彩,不是真实的山景但却一点也不违和。采用一些适当的变形,甚至透视也违反了一点小规律,从而打破写实造成的困境。另外是画面的拙感增加,让孩子感觉这是画出来的。

山区还是比较贫困的,衣服以青蓝色为主调,采用丙烯大团色块画树,在绿色的整体色调中,增加各种颜色,使其有微妙的变化,形成青山绿水没有被污染的感觉,一是自然没有被污染,二是孩子们的灵魂也没有被污染。这里的孩子承继了这个怀旧系统最基本的元素,将绿色作为作品的主调,传递出“自然和孩子的灵魂没有被污染”的情怀。

乡村是宁静、纯洁和纯真的,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进入工业化后,人口流向城市,我们只能再自然不过地向“故乡的山村”去寻求安慰。作者把自然、故乡和童年三大元素被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构造出一个与世隔绝的往昔时空。

满眼都是山清水秀福地,天空被挤占,左下角露出一小片农田和树林。大人们忙碌的场景,孩子们的无忧无虑,还看到“野猪夹子”溪中摆渡,只不过竹筏好大,小溪很小。失真的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过渡。

【第6画面】

原文:那天我们三个跟哥哥上山去捡柴。那时的小孩跟现在不一样,从小就要帮家里千活儿捡着捡着,我们在矮树丛后发现了一个洞。钻进去一看,洞里有六对绿色的小眼睛。“野猪崽!”天哪,我们闯进野猪窝里来了!我们没命地逃下山去了。还好那天野猪娘不在窝里,要是在,我们肯定就没命了。不过,我觉得它在山上看着我们。

解析:

孩子们割草来到山洞里,用小猪崽的视角看,山洞里所有都是黑的,把整个山洞的黑色压抑、紧张、害怕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出来了。孩子们没有看到野猪,只看到小猪的几对绿眼睛,这比看到野猪还要害怕。天哪,我们闯进野猪窝里来了!

孩子们看到小猪就害怕,觉得可能有大野猪在后面要咬他们,所以就赶快跑下山,用了一个大俯冲的透视画面,殿后的我哥哥就表现了一只手,让人有种急促感,也感觉是不是后面野猪娘追了上来,让读者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延伸了文字的阅读内涵。

文字中提到这样小的孩子就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给当下的我们提了个醒,从劳动中长大的孩子成长感是不一样的。

【第7画面】

原文:那天晚上,我们家遭到了野猪娘的报复。它率领那六只小崽子,把我们家的红薯田给拱了个底朝天!奇怪的是,它们只是把红薯拱了出来,一个没吃。我爸说:“它是带崽子来吃土里的虫子的。”“今天晚上它还会再来的!”有个声音响了起来。我回头一看,“野猪夹子”就站在我们身后,身上背着一大串野猪夹子。

解析:

打扰了野猪的家园,当晚就遭到了报复。野猪娘带领六只小猪崽浩浩荡荡行进在山岭上,但也只是把“我们家的红薯田给拱了个底朝天!”并没有吃掉一根红薯。而爸爸说“它是带崽子来吃土里的虫子的”即便来吃虫也是顺带而为。对等的报复,很人性。你不打扰他们就不会祸害你。而“野猪夹子”却不这样认为,在门口已经看到全副武装的矮男人。

明月爬上山顶,照亮了农田、小溪和山岗,看到了野猪一家人。我哥在油灯下学习功课,而我在一边玩,这也看到我哥的大约年龄。我哥背后的圆盘上的两种不同东西是什么呢?

【第8画面】

原文:这一仗,“野猪夹子”又打败了。野猪娘带着崽子们把红薯吃了个精光。不过这一仗,“野猪夹子”输得心服口服。因为野猪娘没有绕道偷偷地溜迸红薯田,而是往地上一躺,骨碌碌……从他下的那一排夹子上滚了过去,把它们全打翻了。打那以后,再也没人怀疑野猪娘是一个“山精”了。回过头来,我再说说我们村前这条溪。永安溪,光听这个名字,有人会以为它是一条特别温顺的山溪,其实不是。至少它在上游流得又急又暴躁,只要连下几天大雨,就会发大水。上游村子里的大人,从来不让小孩下水。

解析:

“野猪夹子”的伏击并没有奏效,野猪娘像是有神力,知道哪里有夹子,也知道如何去破解。明目张胆的用滚身术完成对埋伏夹子的起爆,野猪娘一家毛发未伤,而且报复性地把红薯吃了个精光。

野猪娘的勇敢行为在暗夜中,让橙黄的圆月映照的非常清晰,还有几个引爆的夹子。这就是“山精”勇斗“野猪夹子”的故事,凸显人不是地球的主宰,而应该与其他动物和平共处。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我们应该心存敬畏,而不是伤害它们。

这些都是发生在永安溪的故事,这里有一条特别温顺的山溪,这也是永安溪名字的由来,不像上游流得又急又暴躁,这里的孩子都是在水中泡大的。为后续孩子们的行为做好了铺垫。

两侧山体厚重而多彩,色块分明,小溪留白而充盈,昔日山水田园中的记忆,今日一次又一次扑面而来。生命本应在自然中体验自我的投射,甚至是自我的渺小,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远离那样的应然。

如果像作者笔下的孩子那样,以家门前的草木、溪水为游戏之所,承认自然的力量,愿意让它彻底进入自己的血脉,视其可以归往,也应予以守护。也许,人类就仍能给出一条自我与自然重逢的出路。

【第9画面】

原文:可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它拐过一个弯,流到我们村前的时候,一下子变宽了,变浅了,变清了。所以,一到夏天,我们村子里的小孩整天都泡在水里。我们在抓鱼。溪里的鱼太多了,有白条鱼、黄刺鱼、石斑鱼,运气好还能抓到鳗鱼呢……从前我们家里穷,地少人多,有时都吃不饱肚子,小孩只能拼命抓鱼。我哥特别会抓鱼。不是用手,手又能抓到几条鱼?我哥会在溪里挖一个坑,边上堆上一圈石头,留个口,鱼自己就会钻进去。过几天再来时,只要用草席把它一围,拿个簸箕堵在草席口就行了。

解析:

第三个故事:小溪捉鱼

永安溪的孩子们是幸运而幸福的,夏天泡在水里抓鱼戏水,还能贴补家用,也从中找到生活的智慧,石头垒鱼就是例证。生活中出真知,我们当今的孩子缺少自然的智慧,虽然在书本中得到了知识。

作者将那山水世界作为口述者生命发端与发展的根据所在,不仅仅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是因为那山那水是童年人类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是因为那山那水给故事里的那群孩子带来游戏与教益。那游戏是与水的交流、嬉戏,是自水中获得生命的滋养物,是因水而发展自我还有在调皮中的智慧。那教益则来自因水而与他人的冲撞、冒险,来自山水之间的灵性生物的开蒙,来自山水之间人与人交往的纯朴规则、深情厚爱。

孩子的情绪也是一个发掘的重点,他们有惊喜、有害怕、有调皮、有闯祸、有兴奋、有思考等等。为了把孩子的情绪表现充分,采用中景较多,加大了孩子的动作,用形体语言表现他们的情绪,比如说抓鱼、跳水里,被野猪追,都能用肢体语言饱满地表现出来。在人物造型上,略有变形,有部分夸张,使之成为不写实的方式,以突破写实故事的局限性,而且让其不枯燥,丙烯色彩的丰富性,产生一种厚重感和沧桑感,让历史感从画面中自然而然地溢出来。

【第10画面】

原文:每次都是我和三三、四四负责赶鱼。我哥负责拿簸箕接鱼。噼里啪啦,鱼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鱼篓都不够装。说到鱼,我忘不掉那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有阵子我哥特别想骑牛,有个大人答应让他放一下午的牛。可我哥人小,牛高,怎么也骑不上去。他就把那头水牛赶到了水塘里。在水里不就容易爬上去了嘛。

解析:

我哥拿簸箕接鱼算是让我们从城里长大的孩子领教了,而想骑牛也能让所有人哭笑不得,让口述者儿时的亮点惊艳不得。个小骑牛如何得逞,你有啥妙招?但不一定有我哥智慧,他把水牛赶到了水塘里,就势而为,点赞!这就是生命的原生态,溪边的孩子,也是童年长河里的孩子,流水不息,流到哪里,故事就发生在哪里。

但骑牛的故事就这样也不为亮点啊!最多算是聪明。

【第11画面】

原文:可牛不让他骑,在水塘里冲过来,冲过去。这一闹腾不要紧,水变浑了,一条条大鱼都翻着白肚皮浮到了水面上。别的放牛娃见了,也都把水牛赶进了水塘。这下可热闹了!你想呀,八九头水牛在水塘里横冲直撞,那该有多少条大鱼翻上来啊!没人骑牛了,全跳进水塘去抓大鱼了。那天,我们抱着一条条大鱼,来来回回往家里跑几趟。路上有个大人见了,问我们:“哪儿来的大鱼?“抓来的!我们没撒谎,是抓来的,只是我们乐疯了,忘记这是人家的鱼塘了。

解析:

水牛体格粗壮,即使家养也带有攻击性,它似乎看到,你一个孩子就敢欺负我,不愿意就在水塘中横冲直撞。孩子们意想不到的结局出现了,水牛把水塘搅浑,水中鱼忍受不了,都一个个翻着白肚皮浮到了水面上。孩子们见状纷纷效法,都把水牛赶进了水塘,有多少条大鱼翻上来就可想而知了。骑牛的玩闹变成了浑水抓鱼。这出其不意的闹剧却乐疯了孩子们,哪见过这么大、这么多的鱼,但却忘记这是人家的鱼塘了。

塘里捉鱼,把中国画留白的技法运用到这里,水全部留白,这样反而突出了孩子的形体动作和画面冲击力,把无当有,把没有画水当成了水,看后觉得是有水的。这样充分发挥了水的想象力的效果,让画面也透气了。

独木桥上狭路相逢,看到鱼塘主人疑惑的眼神和问话,让孩子们幡然醒悟,大鱼出自鱼塘,这岂不是惹了大祸吗?

但就是这群天真纯洁的孩子,只是玩疯了,变得忘乎所以了,更无所谓避讳了,直言是抓来的。一场骑水牛的恶作剧演变成一场捉鱼大战,让孩子们尝试到从未有过的快乐,看孩子们的表情一脸的无忌。

【第12画面】

原文:晚上,鱼塘的主人气呼呼地找上门来了。我爸赔了好多钱。钱,放在一个鞋盒里。怕被小偷偷走,我爸把那个鞋盒藏在了房梁上。我爸蹬着梯子把鞋盒取下来时,我看到他的手都发抖了。那天晚上,我爸没说我们。我们从小没有妈,我爸一句都不舍得说我们。不过那天晚上,好像有一只手把我和哥哥往上拽了一下,我们突然就长大了一点儿。那时,村里的小孩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中午给在田里干活儿的大人送粥。粥是我爸一早就煮好的,装在了罐子里。田很远,都在溪对岸的山坡上。有一回,我拎着篮子过溪时被一条小水蛇吓着了,一屁股坐到水里,罐子里的粥洒掉了一半。

解析:

第四个故事:送粥

爸爸赔钱这一画面,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因为孩子看到爸爸赔钱后,他们心里有个触动,觉得自己突然长高了。爸爸赔钱的画面,两个孩子站在门边,一个门里一个门外,这样有了高低的对比。

爸爸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即使他们犯错了,也没有一句怪罪。只是把辛辛苦苦积攒的微薄的钱财赔付给对方,让经历磨难的孩子看到这场景,从他们惊诧的表情看到,他们的内心受到无声的震撼,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这里描述放钱的位置,把仅有的一点钱放到了房梁上以备不测。而抓鱼惹下的祸这对于贫苦的农民来说无异于一场小的劫难,可爸爸却没有一句怨言,爸爸担起独自抚养的责任,没有让他们受到一点伤害,这位爸爸太了不起了。

同样用暗示的方法表示家庭的变故,春联是绿色的,而不是红色的。顺势传达了一定的民俗民风,人去世后,逢年是不能贴红色春联的,贴绿色或黄色的。没有对农村传统很深的了解,是表达不出来的,这也是对文字的一个外延。熟悉乡间生活的读者看到这些民俗密码时,心中一定会被激起不一样的涟漪。

这本童年的回忆,用一连串的故事像一串珍珠,把一个个溪边孩子的活泼、坚毅、勤劳、淳朴、童趣、以及幽默顽皮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本绘本的张力关键的调皮好动的乡村的孩子。

我哥哥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下面的故事轮到了我。一个给爸爸送粥的插曲又一次撼动了读者。大人全天在田地里干活,中午送饭的任务落到了孩子头上。因为这是一个单亲的家庭,爸爸只好早上把一天的饭做好,而不是妈妈。故事也就从这又一次体会出爸爸的包容。

小小的孩子就分担了家庭的责任,人小力单受惊吓,难免会出错。那条受惊吓的小蛇也快要跑出画面。这条分叉的鹅卵石很漂亮,这就是乡村自然之美。溪水成为背景,游动的小蛇看出溪水的痕迹。

粥撒了一般会怎么办,又是一个心理暗战,要是你会怎样呢?

【第13画面】

原文:我怕我爸说我,就往罐子里灌了好多水。我爸没发现粥变希了,一边喝,还一边说:“正好渴了。今天这粥大解渴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我爸是在骗我。他自己煮的粥,是稀是稠还不知道吗?他一定是心疼我,才故意那么说的。

解析:

这是孩子弥补的办法,孩子又能怎么样呢?从自身的角度保护着自己,他还不能承担如此之重。但爸爸却顺势而为,“正好渴了。今天这粥大解渴了! ”最懂孩子的爸爸,最能爱护孩子的父亲,正如抓鱼那场闹剧,没有任何一句责备的话语。但孩子们感受到了爸爸的爱,爱也能这样无声胜有声。

我的眼睛斜视着爸爸,内心敲着小鼓。但爸爸以“正好渴了。今天这粥大解渴了! ”为孩子解围了。暖黄色的稻田温暖着彼此的心。

这是一个甜美、安静、难以忘怀的童年时代,故事时代感很强,人情味很浓,在艰苦的生活中有淡淡的酸甜味道充分体现了出来,这就需要厚重的色彩,用丙烯原料,有类似油画的笔触,比国画色彩更鲜亮,应该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更适宜表现童年生活那些有冲击力的时刻和童年时代色彩的斑斓多样。丙烯可覆盖、可厚重,也可以轻薄,符合这本有时代感,厚重感的故事,丙烯颜色跨度大,颜色的控制程序特别丰富,层次可粗可细腻,绘画的笔触的感觉很好,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涂抹都会产生自然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多样性,这是自由度很大的媒介。

【第14画面】

原文:我小的时候,全村只有一台小小的电视机,而且还不是彩色的,是黑白的。电视的信号也不好,要把天线绑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不停地转动。碰到放好看的电视连续剧时,比如《霍元甲》,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老宅的天井里。可有一回,电视剧放完了,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哥了。

解析:

第五个故事:看电视

当年的一台小小黑白电视成为全村人的新宠,大家围在一起是聚会也像是在过年。民族英雄般的《霍元甲》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当然包括孩子们。

画面的边框像是电影插叙过去的手法,而那俯瞰哥哥在房顶上扶天线的“上帝视角”除了是成年后的你我还能是谁呢?

也正是孩子们的付出保证了电视的收看效果,一个孩子趴在屋顶,转动着天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但电视剧结束后不见了淘气的哥哥又弄出了怎样的闹剧呢?

右图中一家人,还有小狗都焦急地上下寻找着。看得出屋内的家居布置整齐有序,干净整洁。也难为当爹又当妈的。

《溪边的孩子》没有无视这些乡村孩子真实的贫穷困顿和创伤,插画者有意将人物的服装设计为以单一的青蓝色为主调,描述山里的孩子,采用青山绿水的基调,使之有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虽然日子很艰苦,但对孩子们来说,在大自然中游玩,有快乐美好的回忆,通过画面呈现出童年在艰苦的生活中自有乐趣,是现在孩子很羡慕的,也是一种不会再现的感觉。

【第15画面】

原文:最后,我爸在天井的大缸里找到了我哥。这口大缸,是用来蓄积雨水以备救火的,因为老宅都是木头房子,容易失火。幸亏那天缸里水不多,不然我哥就淹死了。我哥缩在缸里,脸比红萝卜还红,怎么叫都叫不醒。后来才知道,我哥偷喝了我爸为小叔结婚准备的甜米酒。那一桶,足有十来斤,不知我哥是怎么把它喝进肚子里的。

解析:

一口大缸即道出了安全防火的需要,也道出了哥哥的又一桩臭事。因为偷喝了米酒而醉入大缸。因为是甜米酒而喝了海量,却不知这是犯后劲的。

这个故事总算是把哥哥的淘气,恶作剧和调皮都体现出来,其实他们的玩耍都是与自然的玩耍,不是城市里孩子的活动,没有任何人造的玩具,都是与大自然玩,与山与水与小动物玩,非常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这是城市孩子体会不到的,青山绿水、人杰地灵的感觉画出来,让绘本有震撼力。

这个绘本的张力是孩子的顽皮与好动的乡村孩子,背景是山清水秀的邻水丘陵地带。孩子看的绘本既有趣又不能太写实,也不适合太轻松的画法,这本书的构图、造型、色彩不能太天马行空,随意夸张变形,要游走在写实与拙趣之间,而且那个时代感要有。

口述者童年的趣事一件件从脑海里蹦出来,笑着、闹着,推挤着来到我的眼前。读者的嘴角会不由自主地微笑,心想着自己当年的臭事呢!

【第16画面】

原文:第二天,过了上学时间,我哥还在呼呼昏睡,老师找上门来了。老师说,今天我哥必须去考试,因为这场考试太重要了。如果考上,就能去县城里上初中,就能改变我哥的命运。老师还说,我哥成绩好,肯定能考上。

解析:

第六个故事:考试

故事情节安排的很巧妙,我哥还在呼呼昏睡,老师骑车却找上门来了,只为一次小升初的关键考试。老师很惜才,也关系到人一生的命运。特别是在农村升学就是跳龙门,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

我和爸爸都一时没有办法而抓耳挠腮,右下角八仙桌上还放着哥哥的书本。

尴尬的场面中,肢体动作很丰富。老师双手指向门外,而爸爸和我挠头无解。而地上放着痰盂和水盆,暗示哥哥酒后的反应。老师的眼镜蒙上一层白色,意在迷茫的神情。

看到室内墙面为深灰色,而室外却是绿意浓浓,也预示着走出去就是弃暗投明。

作者突出了农村的传统风俗,衣着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劳动用品,把这些辅助的东西在那个时代感表现出来,加强了绘本的可读性,把这个绘本烘托的更加饱满。譬如:老式床品,长板凳,八仙桌等,八仙桌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中国民间雅称八仙桌。几乎家家都可以寻到八仙桌的影子,甚至成为很多家庭中唯一的大型家具。

【第17画面】

原文:见我哥走不了路,老师便叫来了八个男生,把我哥抬到了学校。到了教室,老师把他叫醒;等他考完,又把他抬回来继续睡觉。谁会想到,醉酒的我哥居然考了全年级第一!我问过爷爷,你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是什么?爷爷回答我,是饿。我也问过我爸,我爸也回答我,是饿。到了我的童年,日子要好过多了。虽然我也饿过,但真的没有那么苦,我觉得我的童年很快乐。

解析:

偷喝米酒醉到被八抬大轿抬去考场,居然还考了个全年级第一,被抬回来后还继续呼呼大睡。这是什么神仙呢!童年,不就是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有什么惊喜发生吗?这样才会盼着明天、盼着长大呀!

作者用散文式的笔墨描写了这群调皮的孩子,这些故事或惊险、或诙谐、或传奇,故事里有比人还聪明的野猪;有孩子们争抢鱼塘里的鱼,却忘了鱼是人家养的;还有喝醉了酒也能考全年级第一的哥哥……

这群溪边孩子的童年,时光虽不遥远,却赶上改革开放变化最大的这几十年。所以,故事中的乡村景色、人物生活,还原了当年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似梦又似醉,让人回味良久。于今看来,颇有一种古老而奇幻的色彩。而文字里一笔带过的“爷爷父亲饿过、我也饿过”的艰难信息。对应着文中“我”所说的“虽然我也饿过,但真的没有那么苦,我觉得我的童年很快乐”,成年后的山里人讲起这些故事时仍然快乐无比。

这是过年的一个场面,张灯结彩、鞭炮齐鸣、杀猪宰羊、贴春联、穿新衣、捣念慈、喜气洋洋,一片暖意,年味儿十足了。奔跑的孩子们就愿意过年,穿新衣、吃美食,热热闹闹。不像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失去了原有的风貌。

虽然人很多,但孩子依然是画面的焦点。暗示着读者长大后的“我们”,许多“成长”的关键时刻被画者定格,那是最触动少年鲜嫩内心的时分。儿童经历者和成人观看者在这些定格的关键画面中被打通隔阂,建立起了生命体验的连续性,他们是可连接可融合的完整生命。

【第18画面】

原文:当然,一年中最快乐的还是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好多好吃的东西。我爸会和我们一起做饼筒,做红糖馒头,做年糕……我最喜欢看大人捣麻莳。大人要是高兴了,还会让我捣几下。

解析:

第七个故事:过年

那时孩子们最喜欢过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平时很少吃到的好吃的,像饼筒、红糖馒头、年糕和捣麻莳等。那时每年除夕,就家家动手,热热闹闹地捣麻莳。“年三十打麻糍”成为不成文的乡规,似乎不打麻糍不像过年,乡里人家里有专打麻糍的石舂和粗大的麻糍棒槌。乡里邻居都纷纷排队,一边等候,一边唠家常,而孩子们也穿行其中,替大人分忧,倒不如说是体验是玩耍。全白的背景让读者回到每个人的童年,每一个年关。

这不当今的南方水乡每到春节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传承民俗文化。而现场进行捣麻糍(莳)、炸油泡、熬豆浆、做花卷、手工制作麦芽糖、手工竹编、花灯制作、写春联,做年糕,杀年猪,写春联,九狮挪球,舞村戏,捣年糕、做馒头、磨豆腐、包粽子等20多种年俗项目。

虽然春节依然热络,但浓浓的原汁原味的味道已经不再,儿时的回味也成为美好的记忆。时代变了,物质丰富了,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寻找的民俗。

【第19画面】

原文:正月初二那天,我爸会拎着白糖、桂圆干,带我和哥哥去看外婆。外婆住在高高的山上,要是碰上下雪,路上要走上四五个小时。可是我从来不叫苦,因为我喜欢外婆。外婆会给我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还会给我唱好听的歌谣。外婆会唱的歌谣太多了,可惜我只能记住一首——

解析:

我还记得北方的过年,初一在村里走街串巷,初二也是开始走亲戚了。我记得走亲戚乐此不疲,几个兄弟骑着自行车,结伴行进在崎岖的小道上,边说边笑,不时遇到同样走亲戚的人们。

这一家三口挑着礼品,沿着积雪的山路来到了外婆家,外婆早早等候在门口,挥舞着胳膊,我更是急不可耐地冲进外婆的怀抱。外婆宽大的背影是满满的爱。

本页的大人都是背影,孩子还是画面的中心,这与《溪边的孩子》是吻合的。

【第20画面】

原文:

鸟啊鸟,起早五更做什么?开水门。水门开得做什么?拔稻秆。稻秆拔得做什么?做草鞋。草鞋做得做什么?上山砍毛竹。毛竹砍得做什么?做菜篮。菜篮做得做什么?摘棉青。棉青摘得做什么?做青餣(yè)。青餣做得做什么?送外婆。外婆在哪里?在天上。天上怎得爬得上?用红头绳悬上去。后来怎得爬下来?用红头绳悬下来。

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山还在,溪还在,我们那个小村早就不在了,外婆也不在了。每年清明节,我还会像小时候那样,上山去采棉青,洗干净,捣成泥,揉进糯米粉里做青餣。而这时,外婆的歌谣声就会在我心底响起来。

解析:

故事最后以外婆的歌谣结束,某种角度来说亦体现着创作者对“讲故事”这一行为意义本身的自觉,《溪边的孩子》正是另一首“外婆的歌谣”,而这新鲜的“绿色的语言”又托起后者一起飞翔。

最后一幅没有画人,又回到当年小溪的村旁,青山绿水依然在,只是多了几辆小汽车,突出了时代的变迁,儿时的孩子在岁月流淌的小溪中成长了。当这里的孩子走出大山,顺流而下时,他们会以善良、纯真、朴实以及磨难在今后的生活中会表现出来,成为生活成功的源泉和动力,这个绘本表现出美好的童年回忆,安详平和的生活,通过画面传递给孩子。

这里也暗示新村重建,让长大后的“我”有家可停留,“我们”能继续回乡采棉青、做青餣、思念并唱响外婆的歌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生活其实并不是只有快乐,也会有难过和悲伤。可是这些并不妨碍我在生活中去发现快乐,感受快乐!

口述者这样说:在永安溪边长大、在自然中长大的我其实无形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能量,使我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困扰,让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能从生活中感受美好的能力,并一直滋养我到现在。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条内心的“永安溪”,获取他们的生命能量,找到点亮他们生活的故事和人。

【提问互动环节】

1、小小竹排是用什么材料做出的?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之上?

2、首页有几个颜色?为什么与山邻的溪水是绿色的呢?

3、竹排是在水面上滑行吗?你看到溪水了吗?

4、这个男人为什么害怕呢?猜一猜他的表情?

5、小溪中的水很深吗?为什么?他们的表情是什么呢?

6、看到了村里最可怕的男人,为什么呢?

7、'野猪夹子’是人还是一个物件呢?

8、骑在母猪身上的孩子表情是什么?为什么呢?

9、竹排上放着什么东西?他要去做什么?

10、这是一个农忙图,你看到了他们都在做什么?

11、山洞里的多个眼睛代表着什么呢?看他们逃跑的动作,你想到了什么?

12、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回报自然,从中你体会到了吗?

13、'野猪夹子’是一个强者,但在'山精’面前又怎么样?

14、'野猪娘’用大无畏的智慧,勇斗'野猪夹子’,你有什么体会?

15、永安溪被绘者描述的很美,美在哪里呢?

16、鹅卵石很漂亮,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

17、孩子们疯狂地在水塘中抓鱼,却忘了是别人家的养殖鱼,你有过类似的行动吗?

18、你有过怎样的捕鱼方式可分享吗?

19、粥撒了一半,你会怎么办?

20、你们当地过年的习俗都有什么?

【封&底】

解析:

这是一本根据真实口述故事改编的,作者多次实地采风,细腻而鲜活地再现了30年前江南水乡的真实生活与风土人情的故事。

没有便利的电器和交通,爸爸妈妈的童年会不会很没意思?一本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童年时代的快乐与糗事,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这本《溪边的孩子》最打动人心的,不是王祖民老师炉火纯青的绘画技巧,也不是彭懿老师信手拈来、溢满灵感的叙事方式。而在于两位老师求真、求实的创作态度,无论是文字,还是绘画,都洋溢着十分真切而又朴素的情感,一字一句、一笔一划打动你,牵引你,去探寻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至诚至真的童年记忆,人生之初最美好,最宝贵的记忆。

四、作者信息

彭懿:儿童文学作家、译者、摄影师。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著有《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等理论专著,《欢迎光临魔法池塘》《老师,操场上有个小妖怪叫我》等长篇幻想小说,《妖怪山》《不要和青蛙跳绳》《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等图画书。作品曾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等,多次获“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

王祖民:著名画家、童书编辑,原《儿童故事画报》主编,现任《东方娃娃》艺术总监。代表作有绘本《六十六头牛》《公鸡的唾沫》《大象在哪儿拉便便?》等。绘本《虎丘山》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野间奖”;《我是老虎我怕谁》入选2016年博洛尼亚插画展。《六十六头牛》入选2020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榜单。

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