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淄川炭矿北大楼,追思北大井透水惨案

 闲云行影 2022-03-01


上一篇文简要讲过,从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攫取了胶济铁路修筑权及沿线三十里以内的矿山开采权,1904年胶济铁路修建,在淄川大荒地(现洪山镇)开办淄川煤矿。从那时起淄川煤矿先后为德、日帝国主义所把持达40余年。在帝国主义掠夺式开采中,矿工的生命如草芥,各种事故层出不穷,其中1935年淄川炭矿北大井发生的透水事故最为惨重。那么北大井在哪里?于是趁在洪山拍摄这些德日式古建筑之际,便与好友晴空开始探寻。

根据晴空掌握的信息,在S235省道聊斋城对面的东工村附近方大生活区,有一座外型别样的小楼。于是穿过重重居民楼,尽头处的某单位院落内,找到了这座小楼。楼分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楼的外墙爬满了爬山虎,郁郁葱葱,几乎看不出建筑材质了。楼前立有市级文保石碑,上书“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川矿北大楼”。就是这儿了。

楼极具欧式风格,应为德国人所建建筑,但具体属于哪种建筑风格,小生才疏学浅,不得而知。外墙立面爬山虎下,则是由石砌。八根立柱样式的烟囱直耸云霄,中间门厅上方,有一露台,开阔敞亮。门开一侧,旁边是由淄博市政府编号032003号的“淄博市古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名称北大井井架及办公楼”石牌。

踏上几级台阶,便进入楼内,透过窗台可以看得出墙体十分厚实,足以保证冬暖夏凉,楼内均铺有木质地板,也许年代久远,踩上去偶尔发出“吱嘎”声,在寂静的楼内格外响亮。因为此楼尚在使用中,楼内还有人在办公,怕打搅了这份宁静,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便退了出来。

既然北大楼与北大井井架同被政府编号在册,那么也该在附近了。其实在北大楼的南面能看到一个高高的架子状的建筑,但始终没有找到接近它的路,这次和晴空结合着地图,走街串巷挨个儿寻找。终于七转八拐之后,在一家公司的门卫处打听到了。原来北大井的井架被围在了这家公司的院子里,与北大楼相距不过三百余米。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被很爽快地同意我们进去拍摄。


井架在公司的西南一隅,另有院门,铁将军把守,院内蒿草已有半人来高,可以看得出此院落已少有人来,井架、井房、泵房及相关附属设施保存还算完好。高高的井架耸立眼前,据说井口也早已被全部封死,井房的门也全部被封死,无法进入内部去探个究竟,只好在外仰视那高耸的井架,来凭吊那悲惨的往事,追思历史了。

北大井透水事故:1904年,德国人在淄川城东北大荒地(今洪山镇)开凿竖井,称为“淄川竖井”,成为帝国主义在淄博开凿的第一个矿井。1906年在淄川竖井东北又开凿第二个竖井,称为“海尔特井”(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北大井),共有三个井口。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乘机取代德国在山东的地位,接手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后1923年与北洋政府勾结,成立“鲁大矿业公司”,在中日合办的幌子下加紧对淄川煤炭资源的掠夺。
淄川煤矿在当时是山东最大的矿井,有着先进的生产机械,但是矿工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却十分的艰苦恶劣。矿工没有任何劳保护品,矿坑里也没有防止塌顶的支护材料,生命基本没有保障。而这些安全隐患中最具威胁的还是水患,鲁大公司不但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对矿工反映的出水现象更是置若罔闻,导致各类事故频出。
时间定格在1935年513日。在北大井第二竖坑北部的75号采煤区,这里靠近断层,按技术管理要求应该保留数十米护断层煤柱,以防顶板陷落和透水。但鲁大公司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却要求将此处的煤全部采光。上午1125分,该断层带突然出水,最初水洞犹如碗口,但随后涌水量激增,水势汹涌,数小时内将十行及以下各坑道全被淹没,排水机失去功效,最终造成536名(据文献记载:外工524名,里工10名,中日技工各1名。但1935529日《北平晨报》刊载审定经过显示,死难矿工数“无法调查”,说明遇难矿工真实数目远在536名之上)矿工死难的惨案。
事故发生后5 月14日千余名难属、矿工涌向矿事务所,次日又冲向日本领事馆洪山警察分署,提出抗议,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屈从日方,对难属和矿工进行镇压。
……
1975年恢复北大井过程中,清理出了40年前的透水现场,状况之惨,触目惊心。
(北大井透水惨案事件,参考资料《淄博煤矿史》,1985年淄博矿务局、山东大学联合编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