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的境界】

 品茗堂 2022-03-01

{王国维境界之说}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经过最初的一番幼稚的摸索之后,对崇高理想的向往有一种孤独寂寞之感→对境界的寻觅与期待→向往的心情。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选择了一种正确的理想后,执着地去追求,即便殉身也无悔。这是指在境界的追求过程中的艰苦经历。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理想实现后的满足喜悦。

以上,是王国维以读者身份,对词作的品读所得出的个人主观感受。它的好处,是→以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带入更深广的境界。这种触发的提示,很可贵。

{同样写美女,怎么就有了境界高低之分}

写美女的词,要写出品格。对比下边三首词:

第一首→《蝶恋花》(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第二首→《南乡子》(欧阳炯→选自《花间集》)

二八花细,胸前如雪脸如莲。

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简评]这首写摆渡女子的词确实淫靡。

①容貌→十六岁的一个戴着美丽花钿等饰物的女子,她的样貌是“胸前如雪”“脸如莲“。②打扮→“耳坠金环穿瑟瑟”是装饰,戴着耳环。③穿着→“霞衣窄”,穿的是五彩的紧身衣服。④行为→“笑倚江头招远客”,站在江边微笑着招揽客人。

第三首→《浣溪沙》(薛昭蕴→选自《花间集》)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

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简评]这首写淘金女子的词,比上一首欧阳炯的《南乡子》好一点,里边有一点感情,是女子的相思,但写得很肤浅。

①“越女淘金春水上”→有个越女在春水上淘金。②“步摇云鬓佩鸣珰”→她随着行步而摇动。③“佩鸣珰“→身上戴着鸣声丁当的玉佩。④“渚风江草又清香”→沙洲上一阵风吹过,江岸边传来青草的清香。⑤“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她不为远山凝翠黛,带着一种愁恨面对着斜阳。⑥“碧桃花谢忆刘郎”→因为她所怀念的男子没有来。

一、对比分析

江南女子很美,连不大写女子的杜甫都说“越女天下白”。薛昭蕴和欧阳修写的都是她们。

(一)“越女淘金春水上”与“越女采莲秋水畔”。①(薛)→有个越女在春水上淘金。“淘金”给人的感觉就不太好。②(欧)→有个越女在秋水畔采莲。“采莲”本身就优美高雅,而看越女采莲,那个动作是很美的。在形象的选择上,一个是淘金女,一个是采莲女,高下之分已显现。

(二)“步摇云鬓佩鸣珰”与“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①(薛)→“步摇”本是首饰的名字,但是“摇”字跟首饰配合起来就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鸣”是响声。“摇”和“鸣”都是向外发射的,说明这个女子的品质是炫耀的,显得肤浅。②(欧)→衣服是“窄袖”的“轻罗”,首饰是“暗露”的“双金钏“。“暗”字说明在她的窄袖之中,隐隐可以看见她戴着的首饰是双金钏。这里边就没有炫耀,表现出她的美是含蓄蕴藉的。

(三)“霞衣窄”与“窄袖轻罗”写的都是紧身衣服。

①(欧阳炯)→只是说这个女子穿着紧身的衣服,仅此而已,没有联想,没有境界。②(欧阳修)→“袖”和“罗”两个形象结合起来,再加上“窄”和“轻”两个形容词,“窄袖轻罗”四个字的结合就产生了感发作用。

区分就在这很细微的地方:“罗”是一种丝织材料,很轻柔的,而“轻罗”所裁成的衣服袖子是这样的“窄”,这就给人以轻盈、纤巧、精致的感觉→也就代表了一种品质。所谓有境界=几个适当的形象结合起来,再配合用上品质形容词。

二、欧阳修词继续分析

(一)1.“照影摘花花似面”。当她低头采摘莲花的时候,水中映出了她的影子。“花似面”→水中人面和花光掩映在一起,这三个字是一种对于美的觉醒。2.“芳心只共丝争乱”。因为觉醒,于是引起感发→既然这样美好,所以就愿意有作一个奉献、一份交托,这就是“芳心只共丝争乱”的意境。3.“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鸂鶒(xīchì)=水鸟,比鸳鸯大,多为紫色,双双对对的。“鸂鶒滩头”→水边沙滩的附近,有对对双双的鸂鶒。于是就又引起这个女子的情意,是“风浪晚”→日暮黄昏,晚风吹起来了;远方的烟霭迷蒙,暮色慢慢浓重起来了→“雾重烟轻”。这是苍茫的暮色引起了她的感动。4.“不见来时伴”。剩下她一个人了。这样的情景下,这个女子就进入自己的境界,就是下边最后两句。5.“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她隐隐地远远地听到别的采莲女子的歌声,她们都划回去了,此时“芳心只共丝争乱”的感动和“不见来时伴”的离愁,就“引着江南岸”→从水上一直飘到岸边了。

(二)简评:欧阳修这首小词虽然写的只是一个采莲的女子,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他与欧阳炯、薛昭蕴所写的女子,有不同的品格和深远的意义。没有几个人重视这首词,一般的选本也很少选这一首词。他们以为这首词不过是写一个采莲女子的孤独缭乱的心情,而未曾体会到这首词的深远意境。

(三)高境界原因。欧阳修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不会像上边讲的那么有意→“作者之用心未必然”。然而它妙处就在于能引起我们这样的联想→“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所以说这首词所产生的境界,是词发展第一阶段——从南唐冯延巳到北宋欧阳修,所完成的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