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小儿五脏推拿法

 慢一拍360 2022-03-01

(特别感谢攀枝花大学康养学院文宇恒、陕西中医药大学李雪和西安中医哲学爱好者冯翔对本文的建议和提供素材)

中医生理和病理均以五脏为中心。中医所有病症都归结于五脏。因此,探寻五脏推拿方法对于临床有一定意义。

图片

近读清代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有《五指经络内外秘旨》。原文如下(黑体字为勾勒出的要旨)。

中指名为将指。属心。心气通于舌,络联于将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冲穴,足涌泉穴。

心(脏腑)-舌(五官)-中指(五经穴)-心俞(五俞穴)-中冲(手)-涌泉(足)

大拇指下一指,名为食指,属肝。肝气通于目,络联于食指,通于手小天心穴、足太穴。

肝-目-食指-小天心-太

大拇指属脾土。脾气通于口,络联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枢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

脾-口-拇指-天枢-列缺-足三里

小指上一指名为无名指,属肺。肺气通于鼻,络联于无名指,通胸前膻中穴,背后风门穴。

肺-鼻-无名指-膻中-风门

小指属肾。肾气通于耳,络联于小指,通目瞳仁,手合骨穴,足大敦穴。

肾-耳-小指-瞳仁-合谷-大敦。

毫无疑问,骆师欲构建的竟然是小儿五脏推拿体系。

笔者根据原文,以及对中医脏腑、经络和穴位的认识,以及现代解剖学,探讨补充于下:

一、原理

中医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五大中心。中心以相关脏为核心,联络相关腑,相关经络,以及五官、五体、五经穴、五俞穴等,构成完全不同于西医的系统。这是传统中医特色。系统中,各大要素在脏的统领下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共同成就该系统以脏为代表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时,该系统脏指挥一定失灵,各要素联系一定错乱。治病,就是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有序状态。由于脏与腑、经络、腧穴、五官、五体、五经穴、五腧穴之间复杂关系,它们相互影响和作用。因此,理论上,欲调某脏功能,治某脏病症,除了重点直接调治某脏(推拿是关于手的艺术。手可以直接在某一脏腑体表投影进行操作以直接影响该脏器)外,通过该系统特有的联系选取相关部位和穴位进行调治,如五官、胸腹、脊柱、四肢等,就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角度的调节作用,而且一定事半功倍。

二、小儿脏腑推拿体系

根据骆如龙勾勒出的轮廓,我们在尽可能保留骆师原有思路基础上,大胆提出如下小儿脏腑推拿模式:

脏-腑-五俞-五官-五经穴-上肢穴-下肢穴

心系:

扪虚里(直接刺激心)-摩腹与揉神阙(心与小肠相表里)-点按心俞-舌体运动(五官)-清心经(五经穴)-掐中冲(手)-摩涌泉(足)。

肝系:

搓摩胁肋-推抹右胁下-点揉肝俞-熨目或按揉目上眶-清肝经-捣小天心-揉太溪。

脾系:

摩腹-推中脘,揉天枢-点按脾俞-口腔运动,点承浆、廉泉-补脾经-拿列缺-点揉足三里

肺系:

揉背部肺区,膻中推法,点按风门,推“介”字-摩腹-肺俞推法-鼻部推拿-清肺经-掐少商-按风隆。

肾系:

揉腰部肾区-气沉丹田法(小腹膀胱)--肾俞推法-双风灌耳、鸣天鼓-补肾经-点睛明-掐合谷-按大敦。

三、意义

1.在“脏-腑-五俞-五官-五经穴-上肢穴-下肢穴”模式中。推脏直接治脏。推腑推脏之表,泻脏之实,增强治脏功效。五俞穴与相关腑脏相通,推之能补能泻,调节相关脏腑。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依赖五脏输送气血滋养,五官又反作用于五脏。五官推拿明目、聪耳、防治感冒鼻炎、提升呼吸能力、增加津液供给,对脏腑有增益作用。五经穴为小儿推拿特色,与五俞穴疗效相同,推之调节五脏。上肢下肢为阴阳经络所交汇。选取相关穴位,通过远端刺激相关脏腑,调节脏腑。

由此,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近治与远治,治脏与治腑,治脏腑与官窍,加之手足穴位。共凑脏腑调理之功。

2.以此为线索,可以作为小儿推拿配方的原则和依据。可以简化小儿推拿临床。有利于谨守病机,抓住重点,迅速取效。

由于骆如龙《五指经络内外秘旨》对于五脏所在的五个系统缺乏全面论述,每一系统所选择部位和穴位并不对称,亦不全面,存在缺失。本人能力有限,自己提出的小儿脏腑推拿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有背骆师本义。不过,我之抛砖,或引玉归来。希望引起同行重视。咱共同努力,去构建科学的小儿脏腑推拿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