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原料不等于气血

 慢一拍360 2022-03-01

补脾经是今天小儿推拿最为常用的技法。

很多小儿推拿师每病必用,每人必用。它迎合了家长,符合小儿脾常不足理念,有着广阔的市场。

它建立在脾胃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基础之上。

的确,自从剪断脐带,孩子呱呱坠地,孩子的能量和营养基本就靠“吃”。孩子不可以一天不吃不喝。对于孩子,“有奶便是娘”。一旦断奶断食,就有生命之忧。而吃进去的奶水(谷)的运和化正是靠脾胃完成的。代谢由此产生,生命得以维系,糟粕也由此排出。

于是,诸脏之中,脾最重要。诸法之中,不离补脾。

其实,这是片面观点。因为,营养和能量来源不止于脾。“生化之源”的源泉只是气血的原料。气血的原料并不等于气和血本身。

复习传统中医理论,脾胃只是负责对水谷的受纳、腐熟、消化、吸收和转运。脾胃将水谷分解成为清轻精华和重浊糟粕。清轻精华当升,重浊糟粕当降。升上去的清轻精华是生成气血的重要原料。没有原料,当然没有气血。但是,原料不是气血呀!根据中医理论,这些原料上升到心和肺。心主血脉,具有“化赤”作用。正是这种化赤将脾上升的原料加工成为红色血液。肺主治节,将脾胃上升的原料与吸入的清(氧)气结合生成宗气。“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可见,心和肺才是直接形成气血,主导气血的脏腑和场所。然而,无论历史上的中医,还是今天的中医普遍忽略了这一点,直接将气血的原料当成气血本身。一味补脾补脾再补脾。

气血形成的另一途径是肾。肾藏精、生髓。肾精来自父母,是化生人体气和血的重要物质。肾又主骨,骨髓是血液产生的重要场所。即使脾胃功能强盛,后天养了先天,如果肾精化气化血功能障碍,那么即使脾产生的原料堆积成山也不能变成气血。这对于摄食正常,营养(保证)丰富,却又贫血气虚的患儿的诊断尤为重要。这种贫血,显然也不是补脾所能治愈的。

所以,大凡补虚不能只重脾。既要考虑原料,更要考虑原料如何变成气血。只有针对性地调治,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