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还是风热致病?

 慢一拍360 2022-03-01

对于疾病病因的探讨由来已久。

中医人本着天人合一观,在长期实践当中发明了六淫学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春风、冬寒、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它们是一年四季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一旦它们走极端,诸如风之狂风、飓风,寒之极寒,冰冻,暑之酷暑、赤日炎炎,湿之梅雨、潮湿、浸泡,燥之久旱无雨、干裂,感冒就来了,病人就多,医院就暴满。中医人凭直觉,认定疾病就是这风,这寒、这暑、这湿、这燥所引起。并针对性地采用祛风、温热胜寒、清热解暑、燥湿利水、滋养润燥等方法治疗。那种方法,那个方药,真还有效。于是,中医人更加笃信自己的六淫学说。

图片

图片

西方人也在探讨病因。也被一年四季气候太过和不及时增多的感冒所困惑。从将它们命名为“catchcold”、“head cold”和“cold cough”就知道西方对感冒的认知走的也是东方中医之路。而且,他们还做了大量关于风寒风热致病的实验。最有代表性的有:

实验一  上世纪三十年代,H.H.Paul和H.L.Preese注意到位于北极圈内挪威斯匹次卑尔根岛(Spitsbergen)只有夏季有感冒,其它季节几乎没有。给人印象是风(暑)热导致感冒。为此,他们来到小岛,进行缜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了其中奥密。原来,那里天气极寒,只有5月,冰雪融化,外界第一艘经商船才到达那里。船只不仅带来货物,也带来人员流动和病毒,最终引发岛上夏季感冒。而在冬天到来前,最后一艘货船也于十月离开,因为不离开就走不脱了。小岛又处于与世隔绝状态,感冒也就随之减少或消失。为了证实感冒不是因为暑热和受凉,而是传染性病原体流入这一假说,他们征得未曾感染感冒病毒的志愿者,并且隔离观察四天,确认无感冒症状才准许上岛。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三组。第一组“着凉组”。泡一个热水澡后,穿湿衣服、湿袜子,被风吹半个小时,并不断降湿,冷得受不了,这是风寒(风寒过后,对于当地就是暑热)。他们被折腾得体温下降好几度,冻得够呛。第二组“感染组”。他们不受冻,但接受稀释后的感冒病人鼻腔中的分泌液。第三组“着凉+感染组”既挨冻,又接受稀释后的感冒病人鼻腔分泌液。结果,第一组“着凉组”无人感冒,平安无事(说明风寒,以及随后岛上夏季的风热都不会引发感冒)。第二组和第三组感冒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一组。实验证实了单纯气候,无论风寒,风热都不会引起感冒。感冒必须有病毒体存在。他们于1933年5月,在《美国卫生学杂志》(TheAmerican Journal of Hygene)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实验二  1958年,美国伊利诺州大学医学院H.F. Dowling招募了400多名医学院学生,将其分为四个组模拟风寒和风热。风寒两个组,一组不断降温而单衣,一组穿棉衣于极度低温环境;风热一个组,不断升温至难以忍受;空白一个组,温度适宜,无风,无寒,无热。结果,所有实验组感冒发生率与空白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再次证实,感冒的关键并非风寒和风热气候。

实验三 1968年,美国道格拉斯(R.G.Douglas)医生用德克萨斯州犯人进行试验。先让犯人鼻子吸入病毒,然后让他们身处严寒之中,还让部分人头发湿漉漉,比较穿着不同数量衣物保暖的影响。他们发现,感冒就是因为吸入了病毒,与严寒和保暖无直接关系。

正是由于以上实验,特别是显微镜的发明,西方人看到了导致感冒的活生生的病毒,使他们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中医人走得远,走得深,走得丰富、生动,并以之指导实践。西方人最终摒弃了客观气候直接致病的理论。

其实,中西医病因学说都有局限性。

中医的局限在于:事实上,渔民不一定湿气重。三亚和攀枝花不一定暑热多。云南下关的人不见得多风。哈尔滨人恰恰不是寒最多。仔细研读发现,传统中医诊断病证除了参考当地,当时气候变化,更主要地却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即使天天与水为伴的渔民,如果口渴、心烦、面赤、易怒、舌红、脉数也会诊断风热。终年无冬,气候炎热的三亚、攀枝花的人,如果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声音嘶哑、舌淡苔白,脉紧也会诊断外寒。天天被风吹着的下关人,如果咳嗽、咯痰、呕恶、胸闷、苔腻、脉滑,也会诊断痰湿。极寒冰冻的哈尔滨的人,如果口燥咽干、皮肤干燥、眼睛干涩、小便少,即使不是初秋和深秋也会诊断为燥邪。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即使邪气相同,患者体质不同,也会表现为不同症状。传统中医显然将体质对人体,对病邪的作用和影响看成病邪本身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直接将发病原因归于风寒暑湿燥火,已经被实验证实是错误的。但中医看到的是环境和环境变化,看到的是处于环境中的人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这无疑是科学的。同时,中医六淫中,湿与寒为阴邪,暑、火、燥为阳邪。它们必须借助风这一载体才能附身,才能侵袭人体。中医谓“风为百病之长”。风是空气的流动。如果没有这种流动的载体,其它邪气不可能影响人体致病。流动,就如进入和离开挪威那个小岛的货轮,它决定了小岛夏季的感冒。所以,中医没有看到细菌和病毒,却意识到流动与传染性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防疫观。这也是科学的,是难能可贵的。

西医重视实验,进入微观,是其优势。但西医的那些实验的局限在于只看到细菌和病毒,没有看到,或完全脱离了细菌和病毒生活的环境,更没有看到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反应性。事实上,人体表面,人体各种窍道和腔隙中,人体胃肠道内寄生着一定量的细菌和病毒。但它们与人体相互作用,和睦共处,一般不会致病。只有在人的免疫功能受到损伤,或摄身不慎,或年老时,它们才会有条件致病。这就是上述实验即使实验组都滴入感冒患者鼻腔稀释液,也不是所有人患病的原因。内因,体质,正气,免疫,条件致病才是患病的根源。

以上中西医病因学说既然都存在缺陷。我们该如何应对,中医该如何与时俱进呢?

还望同道们建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