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深处的“那人”

 新用户8489cL9T 2022-03-02

文:曾钰  聂传安


        记得元宵节那天,我在课上讲了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还有欧阳修写元宵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首词)。

        辛词最后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起诸多孩子的兴趣。

        词人苦苦寻找的“那人”到底是谁?

        众娃写了许多文章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一班曾钰的妙文《藏在深处的“那人”》。

        我是谁?(曾钰小姑娘开篇就拿吓人的问题吓人)

        这是一个困扰了许多人,也困扰了他们许多年的问题:“我到底是谁,什么样的我才是真的我?”(这就是所谓的哲学难题吧)

        我想,八百年前的词人辛弃疾在闹元宵的时候,已经给出的了答案。(辛弃疾生于1140年,距今882年)

        像春风吹开了千束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浮雕彩车散发着淡淡芳香,萧声四处回荡,明月渐渐西斜,鱼龙状的灯笼在天空中飞舞,持续了一整夜。还有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孩笑语盈盈地走过,所到之处还留有她们的芳香。(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你觉得辛弃疾是沉醉于这样一个花花世界吗?(把文章引入更深层次)

        错了,他在“众里寻他”。(前面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

        灯红酒绿的街道让他感到迷茫了,因为“他”不见了。他开始手足无措,从一开始沉醉于“一夜鱼龙舞”到现在“众里寻他千百度”。刺眼的灯光让他逐渐看不清前方,耳边的欢声笑语好像在勾引着他回去。(阅尽繁华,迷幻之中似乎又有些许清醒)

        他累了。(苦苦追寻而不得,身累,心累)

        他无助地站着,看着眼前的灯红酒绿。忽然身后发出了点动静,于是“蓦然回首”,终于看到了那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找到)

        辛弃疾在苦苦寻觅着“那人”, 想必“那人”对他来说一定是很重要的。(这是肯定的)

        但“那人”是谁?(自那词出来后,估计无数人都想知道这个答案)

        “那人”可能会是一位辛弃疾心仪的美丽的女子?也可能是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亲人?(这都是有可能的)

        可那何尝又不是最初的自己呢?(这是曾钰此文最精彩的地方。当别人把“那人”的身份都往外投射时,曾钰却往内心世界、灵魂深处走。这不仅仅是思维方向的不同,更是思维深刻的体现)

        在人情世故中,我们戴上一具又一具的面具,又周而复始地更换,渐渐地,我们丢失了最初的那张脸,也忘了自己的初心。而真正的自己变成了“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静等着,等着主人发现他。(我们在不断地变化,但最初的我们还在暗处等着我们疲倦后回去)

        然后寻觅,然后又感到焦虑、迷茫,不知所措。其实找到他很简单,只需要放下包袱,放下欲念,摘下面具,然后你就会发现,“那人”其实一直都在,在你的内心深处。(这一段也令人称奇!这个道理许多成年人都懂,但它出自一位13岁的小姑娘口中时,让人觉得有些惊艳)

        最后你需要接纳他,欣赏他,并且保持自己的初心。(对,不忘初心)

        做完了这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找到“那人”了,并且不会再让他被遗弃到“灯火阑珊处”了。(找到初时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是谁?(呼应文章开始时问题)

        我就是那个在内心深处的,沉睡的“那人”。(所以在曾钰看来,一路的追寻,就是寻找自己)

        “那人”是谁?

        无数人都求之于外,猜测是与作者相关的人,或是追寻的理想……

        只有曾钰同学去人的内心深处去找答案。

        于是得出“众里寻他”,其实就是寻找真正的自己,拥有初心的自己的结论。

        曾钰之寻别具一格,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慧眼慧心,让人眼前一亮!

        世道千般变,吾心始如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