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好这个数字,你的表达才给力

 明少早说 2022-03-02

用好这个数字,你的表达才给力

写在前面

有一个神奇的数字,只要我们把它用好,在公众表达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无往不利,失败的公众表达,都是没有用好这个数字,你猜到这个数字是什么了吗?

一、开场决胜3分钟

大部分的表达,在开场前3分钟,就已经决定了成效,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感觉而已。

比如说一场工作汇报,如果前3分钟,没有让领导知道咱们要说的是啥,大概率是要挨骂的。

所以如果汇报工作,前3分钟一定要结论先行。

究竟是要对方知道一件事,还是要对方有所行动,要提前在前3分钟就讲清楚。

除了医院的医生,跟病人说病情的时候要委婉一点(比如告诉病人“你还有1个月了……”),工作还是直接一点来得痛快一些。

除此之外,如果是做一场演讲,在开场的前3分钟,一定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用提问或者讲故事的方法。

提问要直戳听众的痛点:

比如可以提问“你是否经常被xx困扰?……”、“你是否经常觉得智商不够用……”

讲故事要引发对方的好奇,详细的套路可以参照《走近科学》:

比如“有个故事,开头很恐怖,过程很搞笑,结局很凄惨——有个鬼、放了个屁、死了……”(本故事纯属娱乐)

要用上面的方法,将听众的注意力聚焦在我们要讲的内容上,给听众一个“听的理由”——要么有用,要么好玩。

如果前3分钟没有抓住听众的注意力,那么大概率,这场讲话是要失败的。

如果是参加比赛的话,前3分钟没有抓住评委的注意力,基本上分数就打完了,失败是注定的事情。

另外在表达的前3分钟,我们会高度紧张,所以我给我的学员建议——在做公众表达的时候,前三分钟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反复演练到“吐”为止。

这样会大大降低我们的焦虑水平,只要扛过了3分钟,接下来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二、结构归纳3重构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扛过了前3分钟,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如果想要得到对方的重视,让对方“听得懂,记得住”,就需要符合人脑的记忆规律。

很多人只顾着自己想要讲的“一万”个内容,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记得住,效果肯定好不了。

人脑记忆的规律是什么呢?

根据科学研究,普通人记忆的极限大概是5±2个信息组,也就意味着是3~7个信息组,所以3个信息组,相对来说好记,结构也更加稳定。

不管万事万物结构再复杂,都可以用3去做归纳。

比如我经常提到的即兴表达“时钟公式”,就是按照“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表达的逻辑顺序——用时间把要讲的内容,人为地分割成3段。

这样的表达结构,最符合人脑的记忆规律,听众就很容易“听得懂,记得住”。

除此之外,如果是老师要讲一门课程的话,框架也是分为3个点——why(为啥)、what(是啥)和how()。

首先,要讲为什么要上这门课程,然后讲都有哪些要素,最后来拆解成详细的操作步骤。

当然了,这里说的是大逻辑,等到拆解到具体的小逻辑上,也要尽量去符合3点的原理。

比如说我在教授公众表达的课程时,我就会把整个逻辑拆解成——表达的前、中、后。

总之我们要讲的内容,能跟3搭上边的,就尽量符合3点原则。

因为这样我们的听众最好记,效果最理想。

三、外在的3个要素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之外,还有外在的3个因素,会影响我们表达的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