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到朋友礼物,快递是到付,你能接受吗?

 明少早说 2022-03-02

收到朋友礼物,快递是到付

你能接受吗?

写在前面

小丽最近碰上了一件烦心事:她的朋友小芳给她寄了礼物,本来是很开心的事情,可是收到快递,发现是到付,这件事让小丽觉得很不舒服。

既然是寄送礼品表达心意,搞一个到付是几个意思呢?就差这点钱吗?如果你是小丽,能够接受到付吗?

一、收取礼物,本不该挑剔

说实话,普通朋友之间,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利益相关性,一个人能够记得另外一个人,愿意准备一份礼物送过来,确实要算作一个人情。

所以当我们收到礼物的时候,重要的是礼物本身传达的情谊,而不是快递是到付,还是寄付。

尤其是我们没有送过对方礼品,对方给我们送礼品的情况下,更加不要去挑剔这个事情,没有付出就能够收到礼品,首先应该做的,应该是感恩,而不是挑剔

没有两个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哪怕我们跟自己的父母,也有很多理念冲突的地方,或许小丽的朋友小芳觉得“礼物我都送给你了,出个邮费总不过分吧?”

谈起这件事,还有的朋友说:很有可能是选择寄送方式的时候,不小心选错了,或者忽略了这个细节。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礼物并不是小芳亲自邮寄的,她是委托别人帮忙邮寄,帮忙的人选择了到付。

我就碰上过一次这样的事情,我求另外一个朋友帮忙寄东西,等到我问他邮费是多少,他告诉我他寄了个到付。

我得知寄的是到付之后,差点没被气死,赶紧给收件的朋友发信息道歉和解释。

但是我没有去责备帮我寄东西的人,毕竟我求人家帮忙,事先没有讲清楚,我会付邮费,对方这么做,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总的来说,收到别人的礼物,先感恩吧,别急着挑剔。

二、赠送礼品,最好寄付

有朋友说,你上面说的道理归道理,难道你给朋友寄送礼品,都会采用到付的方式吗?

我前面的论述是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朋友有一些疏漏,或者理念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要宽容,要看到对方的优点,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可这不代表我们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要求别人包容自己。

我们做事的效果,不取决于我们怎么认为的,而取决于对方是如何感受的。

以送礼这件事情为例,我们之所以要送礼,是要维护双方的感情,礼品本身肯定有价值,而礼品的寄送方式,同样也是价值的一个部分。

就好像我们去五星级酒店,已经付过房费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单独收取上厕所的费用。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寄送礼品的时候,快递费也应该包含在寄送礼品的心意当中,而不该让收件方出。

九十九拜都拜了,还差最后那一哆嗦吗?

本来送礼就是希望增进双方的关系,可千万别因为这一点小钱,让对方产生反感,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对别人可以宽容,可千万不要期待别人对咱要宽容,如果有这样的思想,朋友就会越来越少,路也会越走越窄。

所以下一次送礼物的时候,还是不要在乎那一点邮费——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别因为一点小钱,影响了彼此的关系。

三、情感账户,时刻牢记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是有些人没有把一件事拆分开来看,心里没有情感账户这个概念。

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彼此都有一个心理账户,我们称之为“情感账户”

我们每做一件事,就相当于在彼此的账户当中“存钱”或者“取钱”。

寄礼物给对方,相当于在情感账户里边“存钱”,用到付的方式,就有点类似于在情感账户里“取钱”,所以一来一往,“存钱”的效果就被削弱了。

小丽收到礼物之后,向对方表示感谢或者是回礼,就是在情感账户当中“存钱”,如果抱怨对方,或者是从来不给对方任何的回馈,就是在情感账户中“取钱”。

“情感账户”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在左右着我们的人际交往效果。

当我们在别人的情感账户当中“存了很多钱”,等到有事情需要帮助,就可以使用账户当中的余额。

当情感账户当中没存那么多钱,有事的时候对方拒绝帮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账户的“余额不足”,无法取出任何的情谊。

我的朋友佳洋老师,就在做“社交解决方案”的生意,他的产品是这样的——每一年我们交一笔年费,他会以我们的名义,定时给我们设定的朋友寄送水果。

难道朋友自己不会买水果吃吗?是不是多此一举?

并不是的。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在向朋友们表达:我很在乎跟你的这份关系,而且我愿意花费精力去维系。

试想一下,你每个月收到一份明少寄送的应季水果,虽然自己也可以去买,但是你会觉得明少这个人很有心。

当然了,佳洋老师的产品,肯定不会搞成到付,这样会把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境地,毕竟如果人家不想吃水果,这个到付的邮费,花的就很闹心,有点强买强卖的意味在里面了。

人际关系跟保险,都是一样的道理,平时要去花精力维系,等到真正有事情的时候,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

尾声

究竟快递是寄付还是到付,就不是钱的问题,折射出的,是寄送者的心意。

对自己可以严厉,对别人要宽容一些,才能营造一个好的人际关系。

多往情感账户里面存钱,困难的时候,才会有人帮你,而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欢迎你留言聊聊: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