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BCA,ACBA,傻傻分不清楚

 程序员小谭 2022-03-02


对有些例子,我很感兴趣,看到它们,仿佛有种冥冥之中自有天数的感觉,十分神奇。

例如:最近看一档美国的求生节目,主持人解说野外求生时,如果求生者饿了,饿了就没力气,没力气就无法寻找食物,无法寻找食物就更饿,如此循环下去。

再比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治一乱,分分合合。最近看西晋的历史,传到“傻子”皇帝时,西北发生了叛乱,政府没钱平叛,没有钱于是加重赋税,加重赋税导致更多的叛乱。

上述的例子,我们习惯称之为恶性循环。在谬误界,有一个谬误叫循环论证谬误,它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果真是循环论证,概念足以让人混乱。结合刚刚举的例子分析:

我们把饿叫事件A,没力气叫B,无法寻找食物叫事件C,最后又回到饿。A到B到C到A,这条逻辑线成立,将它倒置过来,也能说通。

饿(A)是因为无法寻找到食物(C);

无法寻找到食物(C)是因为没力气(B);

没力气(B)是因为饿(A)。

一个论证,如果A导致B,B导致C,C又导致A;倒过来,假设A之后,C能成立,所以B也成立,所以A也成立。这就满足了循环论证谬误。

但这能算一种谬误吗?我不苟同,只能说它满足谬误的定义,但循环论证本身是没问题。

它在逻辑叙述上能站住脚,西晋时,西北发生了叛乱,政府没钱平叛,没有钱于是加重赋税,加重赋税导致更多的叛乱,这本就是逻辑的先后顺序——前者引发后者。如果更多的叛乱不仅仅是因为“西北发生叛乱,政府没钱平叛,于是加重赋税“引起,还有贪官敛财,皇帝大兴土木等,那么它算一条循环论证谬误。

饿也是一样,在这类求生节目中,有时候不想去找食物,是因为懒,是因为想依靠他人不劳而获,如果是这些原因,那么也算得上一条循环论证谬误,因为原因不唯一。

不管算与不算,结果是谬误或者不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它是不是的过程。这好比工作中:埋头苦干始终抵不过思考之后再下手

我记起了以前玩《文明6》的那段时间,我要创造一个文明世界,结果进去之后这点一下,那点一下,最后连简单的电脑AI都收拾不了。后来有了策略,到了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任务,思考自己该怎样来顺应时代发展,以创造自己的文明,有了方法,后面就轻松多了。

-------------

一本书读完之后,若不加以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眼界评判之,那读了也是白读。

这句话说得颇有道理。

为什么呢?

因为是我说的。

最近读了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书中提到了一些谬论,觉得有必要整理反思,于是写下并且持续更新之十六:ABCA,ACBA,傻傻分不清楚

上一篇:谬十五:奔跑,为生活而跑,为生命而跑!

转载请注明来源

封面 蚂蜂窝

看这里!看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