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北子洲县 :陕北十里盐湾组图

 岚夕归读 2022-03-02

长年与盐土打交道,盐农的双手被腐蚀性极强的盐水所伤害

  (2004-11-09 08《华商报》黄新力)  陕北子洲县有条蜿蜒的小理河,坐落在河岸边的薛家崖、闫家沟到马蹄沟之间正好十里路程,因盛产食盐,被称为十里盐湾。

  古时,这里的制盐业是当地百姓的生命线,也是地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收入,有十里刮金板之称。

  小理河河床下数十丈深的岩层中,流淌着的是亿万年来形成的,也是十里盐湾百姓赖以生存的一股股盐脉,盐湾人世代在这里凿井、取卤、熬盐,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打发着各家的日子。

  每年过完正月,一直到年底的冬月这段时间是盐农们最忙碌的日子。春天到来的时候,盐农们翻开被冰雪困了一冬的盐土,在温暖太阳的照射下,盐土变得松散、细腻、黝黑。盐农们又从深井提出卤盐水,洒在经过平整后平坦的盐田上,慢慢蒸发水分。

  洒盐水、整盐滩、刮盐土、收盐滩、淋盐水、入锅熬制等十几道工序是盐农们年复一年繁重的劳作。盐工每天要从几十丈深的盐井中,一桶一桶用木辘轳将卤水绞起,肩挑100多斤重、盛满卤水的木桶,在盐井、盐田间穿一二百个来回。

  每天凌晨鸡叫三遍下盐田,到晚上八九点上足煤回家,盐农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们的腰弯了、腿圈了。黄土高原的庄稼人盼下雨,下雨他们就有收获;盐农们则盼天旱、喜欢太阳,特别喜欢三伏天正午的太阳,此时洒出的盐水蒸发快,收获大,因此他们的皮肤比普通农民更黝黑。

  一名盐农激动地用手拍着柳林辘轳道:这里的盐毛主席都吃过。红军将领刘志丹为争夺陕甘宁唯一的产盐地,在这里与国民党打了著名的三皇峁战役,这场战役在这里打了三天三夜,手榴弹把天空都炸红了。

  战争时期,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边区展开了大生产自救运动,王震将军的359旅46团进驻盐湾,在周欣团长的率领下打井、采盐,盐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山道上响铃叮当,驮盐的驴队浩浩荡荡,将盐湾产的食盐运往延安、运往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盐湾又得到了发展,最多时有7个自然村从事盐业生产,仅马蹄沟盐业村当时就有20多孔盐井,600至700名盐农从事盐业生产,成立了盐业工会,也与城里人一样吃上了商品粮,每月领工资。1955年平均每个盐工每月能领到40多元的报酬,腕上戴上了时髦的手表,骑上了少见的自行车。能嫁给盐农当媳妇、能转入盐业社做盐农是那时青年男女的梦想。这里生产出的盐余温未退去,驮盐队就已将盐装入要起程的驴队筐中,国家包收包销。

  光阴如梭,1972年,国家修通了太原银川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盐湾从这时开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从这条公路上,不光运来了各地商品,还运来了青海的、沿海的更经济的食盐。往日的7个盐业队减到了3个,1988年以后,又分到了各户,如今从事这项制盐劳作的人已不到三百人,盐田渐渐少了,盐田渐渐垮了,年轻人更是不愿从事这项单调、艰辛的劳作,纷纷另找出路。

  据说政府最近正在谈个项目,合资在这里建个钾肥厂,离这儿不远的米脂县已建好了一个化肥厂,就是用从地下抽上的卤水做原料加工化肥的。(编辑:姜志)  

从井里取出盐水,要经过洒、熬等十八道工序才能制成盐末儿

传统的制盐工作单调而艰辛,愿意干的人越来越少了

川道两旁盐井、盐田、淋锅星罗棋布

盐湾赶集的日子,盐农带着自家产的盐来到熙熙攘攘的市集上出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