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炊器,陶灶、陶魁、陶耳杯,“调羹”指的是啥器具?

 建安视觉 2022-03-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要说吃饭,大家都会,人类的生活离不了吃,“舌尖上的炊器”最重要,对于人类生存来说,做饭用的锅和灶具更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说到锅,大家就会想到饭,想到饭就会联想到家。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大家常用“砸锅卖铁”换钱去形容不惜牺牲、尽其所有去做成一件事。对于一个家庭,做饭用的锅才是这个家庭成员维持生存的最低端必需品。

 

  

 

有网友开玩笑,如果是在1000年前的我国唐朝时期,普通家庭就是“砸锅卖铁”也换不来钱。锅是一种炊事用具,铁锅的出现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国的冶铁历史最早可上溯至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但是,带“金”字旁的“锅”这个词语,直到唐代时才开始出现。到了宋朝,铁锅才真正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生活之中,铁锅的普及,有力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锅或者铁锅出现之前,古人用来做饭的炊具是什么样子呢?上图是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内展示的古代炊具组合说明,据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张海江介绍,在8000多年前磁山地区,我国古人使用的竟然是组合式炊具。8000多年前古人使用的炊具,由鸟头形支脚(灶台)与平底陶盂(陶锅)组合而成。

 

  

 

  

 

据中国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张海江介绍,在陶盂出现之前的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锅”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在石头下面生火,在石头上面加热食物。到了商、周,进入青铜器时代,古人以青铜器加工制作鼎,代替锅的作用,但是那个时候的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只有天子、诸侯之类的贵族才有权力享用鼎来烹制食物。

 

  

  

 

上图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博物馆展示的绿釉陶灶,年代为汉魏,陪葬用明器,由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发掘出土。汉魏时期,即中国历史上的汉朝(东汉)末年与魏朝(曹魏)合称的时期。绿釉陶灶整体呈椭圆形,内部中空,灶面开有三个火眼,并依次放置有陶釜(锅)等饮食器具,靠近排烟管道的陶釜较大,灶台正面开有一方拱形灶门,柴火等燃料可从此处投入灶内。这件陶灶整体保存较为完好,通体施绿釉,釉色光亮。

 

  

 

  

 

汉魏诗人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曹植诗中的“釜”指的就是绿釉陶灶上的陶罐,也就是“锅”的前身。“釜”为一种器物,圆底无足,釜口为圆形,直接用来煮、炖等。如果有人介绍上边这张图片中的器物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勺子,估计有网友会笑喷了!别笑,这张图中的器物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汤勺的前身——陶魁。陶魁,年代为汉魏,陪葬用明器,由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发掘出土。陶魁,敞口,腹斜收,圆底,龙柄。魁,从斗,长柄酒勺,汤勺,调羹。以前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老辈人用“调羹”称呼小勺子,据说现在的南方人还在使用这个词语。

 

  

  

 

上图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博物馆展示的陶耳杯,年代为汉魏,陪葬用明器,由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发掘出土。耳杯,器口为椭圆形,浅腹,平底,因口沿两侧对称置有新月形板耳,故名。考古发掘的陶灶、陶魁、陶耳杯虽然是作为随葬品,但是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

  

回头来说8000多年前古人使用的鸟头形支脚(灶台)与平底陶盂(陶锅)组合炊具,古人在2000多年前就开启了“祭灶”的民俗文化,除了“锅”,“灶”依然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继续使用。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许多人都忘记了厨房灶台的模样,其实当下我们厨房中使用的炊具,仍然是灶与锅的组合(比如,液化气灶与不锈钢锅)。

 

  

中华上下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人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华夏文明唯一绵延至今,其它是已经消失了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历史的步伐行进到今天,无论锅与灶的名称如何变化,人们的生活依然在继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吃了吗”这个话题,依然是我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吃饭、生存,我们依然要负重前行,战胜困难,热爱生活,期待未来!(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