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3》没有了食,也就丢了魂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制作团队把自己困在了如何处理好内在表达意图与外在表达技巧的关系上。

刺猬公社 | 石灿

《舌尖3》到底是要讲人物故事、玄学道理,还是讲食物制作、人间冷暖?

总导演刘鸿彦有她自己的答案,不教人做饭,只讲食物和食物背后故事。这是《舌尖3》的总基调,这也被制作团队视为“创新”举措之一。

“《舌尖》第一季播出时,中国基本上没有美食类纪录片。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创新,没有突破和发展,我相信观众会不满足的。”刘鸿彦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个要点。

《舌尖3》4款色彩缤纷的手绘海报

于是,在食物的基础上,刘鸿彦希望表现食物以外的一些东西,比如器具、宴席。在国际层面,她希望《舌尖3》呈现出食物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这个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刘鸿彦想要找到那个更深层次的东西。

单独看这个场景,真不知道是历史人文节目,还是美食记录节目

为此,制作团队专门邀请了来自荷兰等国家的摄影师和剪辑师一起创作,希望这部片子更加国际化。

但,事与愿违,观众并不买账,觉得有太多漏洞了,这不符合一家国家级别电视台对待纪录片的审慎态度和选择标准。

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

几年前,移民纽约的郑阳阳觉得长辈和自己的身体都不健康,就尝试了自己进补吃补,身体反而感觉更差。

郑阳阳觉得不能再道听途说了,她决心到北京好好学习中医。

求学心切,郑阳阳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里学习,不明就里的同学们觉得她很神秘,私下都叫她“老巫婆”。

痴迷于中医学习的“老巫婆”躲在房里,配比、制药、施针、艾灸,严谨有据的传统中医,一切对她都是那么的新鲜。

中医药改变了郑阳阳的观念和生活,以前在纽约爱化浓妆的她,现在改用中医药材料,自己制作化妆品。

用中药来做口红,那样子在用的时候,它又有一个功效在。

“中医药口红”

从唇间到舌尖,中医药重启并修正了郑阳阳的食养观念。

这个场景和旁白对话,出现在《舌尖3》第四集的“养”主题中,也因为这一集出现的口红,《舌尖3》激怒了观众,彻底陷入了舆论劣势中。

2月25日,《舌尖3》的豆瓣分数从8.0陡降到4.5,24日晚播出的第六集也没能挽回颜面。

豆瓣分数直线下降,口碑陷入绝境,翻身的机会渺茫。《舌尖3》算是“集百家之短,败一家之言”了。

舌尖1、2、3豆瓣评分对比图,与《舌尖1》相比,《舌尖3》分数呈断崖式下跌

有网友去《舌尖1》《舌尖2》执行总导演任长箴的微博下“哭诉”说:“舌尖三不好看,和一不能比。”

她回复:“不比。”

面对观众铺天盖地的质疑声,2月23日,《舌尖》官方给出了回应, 公众号“CCTV舌尖上的中国”发文——《为什么要创新?创作背后有哪些“味道”要变?》。

文章表示,《舌尖3》大可模仿第一季来制作,这无疑是最简单省力的办法,风险也是最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明知创新是冒险的,导演组还是决定冒险一搏。就算冒险,也要对美食文化的创新表达进行探索。

那么,《舌尖3》做了哪些具体“创新”呢?

官方称,《舌尖3》在题材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器具、宴席、食养和融合等主题,都是之前的纪录片和节目在美食领域内没有触碰过的。

选择之前没有碰过的主题就算是创新了?面对《舌尖3》的回应,网友@唯有流浪 说:“嘴上说的是创新,心里全是生意。”

手机屏幕显示的是一个购物界面

创新没有,倒是踩了不少坑。

“故事失了焦,配乐丢了魂,文案像中学生作文。全程开上帝视角上价值,怎么就不能给食物最基本的尊重呢。”网友@星熠™ 对《舌尖3》很失望。

网友@护葱觅蒜 是个厨师,他评价《舌尖3》说: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放了有几部,作为一个厨师,和一个烹饪老师,我感觉这次导演真的偷懒了,菜肴根本没有精品可言,突出传统文化是对的,但是好多东西都是其他纪录片放过的,宴席文化除了江苏那几个菜有感觉,其他做法还是另外突出内容太粗糙了,一集比一集失望,真的还不如一些其他综艺频道美食赏析。

此外,网友还总结了《舌尖3》的其他漏洞:画面构图不专业,故事讲述轻巧不深入,镜头剪辑混乱,文案策划漏洞百出,主旨模糊不清,人物言行举止不流畅,表演痕迹重,制作团队刻意营造感动情绪,不够真诚,旁白说教主义大于实际现实。

确实,看似不修边幅

“感觉《舌尖3》没有前两部那么单纯了。”网友@丫丫丫头头头 对《舌尖3》的评价并不高。

东方不亮西方亮,《舌尖3》失去了口碑,却成就了铁锅等系列带有商业性质的食物相关类项目。

节目播出后短短几天,片中出现的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已增长近6千倍,出现了“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的盛况,一度成为了铁锅黄牛的小狂欢。

面对网友的疯抢,片中出现的“臻三环铁锅”商家坐不住了,在微博发布声明,“请大家理性消费。”

铁锅虽好,看官还是不满。《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是食物,怎么《舌尖3》没有把重点放在食物,而是放在“器具”这个与食物弱相关的事物上了呢?

至于“器具”能单独成篇,刘鸿彦说,以往的美食节目对于参与创造美食、盛放美食、隐藏在美食背后的器具关注较少。“器具”篇,讲述了灶、刀、坛、锅、盘、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这种烹饪方式是当地老百姓数百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

“器具”分集导演骆永红也说,“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头离不开灶、离不开锅,离不开从食器到盛器。有了锅,才有了烹饪术。

这才选择了器具进行讲述和拍摄。

其实,制作团队一直都在寻找食物以外的相关性,也找寻找区别于《舌尖1》《舌尖2》的不同。

如果把食物比作为一个大圆的出发点,它就好像是整个地球的“地心”,锅、炉、灶、宴、养则是“地心”外延周围的石头、水、泥土、阳光、建筑、空气。

《舌尖1》《舌尖2》把距离“地心”最近的事物都拍摄完了,《舌尖3》得找一个既能保留“舌尖”牌子的特别食物,又得找一个区别于前两部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这才有了分集导演黄鹤带着他的团队,在8个月时间内,去了20个城市,接触了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的情况。

不过,《舌尖3》没找好点,它既想呈现远离工业化的民俗生活,又想展示现代社会中的高级餐饮,制作团队把自己困在了如何处理好内在表达意图与外在表达技巧的关系上。

《舌尖1》片段动图

这就导致了重心偏离,食物成配角,器具、仪式、养生、香料成主角,主次不分,焦点失明。没了食,也就没了魂。

各种相关元素相互撕扯,相互排斥,制作团队陷入了混沌的泥沼中,食物、故事、人文的拿捏相差万里,导致《舌尖3》有些不伦不类,不明就里。

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高级的呢?

“舌尖”系列纪录片自推出以来,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一度成为现象级话题。

《舌尖3》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美食纪录片,它还承担着传播国家文化的重任。据了解,前两季已成功发行到164个国家和地区,译制成16种类语言,登陆全球25个电视频道,而第三季也会以各种方式向海外传播。

这就需要它拥有更加高级的叙事方式了。

春节以来,《红海行动》这部主旋律电影就获得了很好的赞誉,豆瓣评分8.5,口碑满满,名利双收。《人民日报》评价它说:主流文化的传播不是强行植入,而是“绵里藏针”;不能强迫灌输,而要“柔中带刚”。

在过去,吃饱喝足是国人最朴素的追求,现在,这个议题变了,享受美食成为了我们的即时需要。

《舌尖1》中的“吃货”

食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吃饭本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消费上的升级,越来越精致的国人用不同方式寻觅着藏在食物背后的生活方式、文化底蕴及生活哲学。

这些元素恰恰在前两部“舌尖”系列纪录片中得到了体现。

关于“舌尖”的商业周边也在开发拓展。近日,手游《舌尖上的中国》上线,主打经营养成,涉及“舌尖”品牌更加年轻化的商业价值正在被挖掘。

这种记录、表达国人传承、探索美食文化的镜头不会停下来,IP还会继续。

只是,“舌尖”现在的处境有些像某晚会,并不是说这届观众不行,而是制作团队的方法论错了,而且错得很彻底。


石 灿

关注资讯社交平台、泛媒体领域  

微信号:S1468002343

添加时烦请注明姓名、机构、职务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纸媒和数字出版、互联网资讯和社交平台、视频音频平台、影视文娱、内容创业和自媒体、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来内容发展方向。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平台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