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津: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

 星河岁月 2022-03-02

编者按

      由清永瑢、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评介了中国历代的大量古籍的重要图书。在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即下令对采入四库的每一部图书“系以提要,辑成总目”(见《办理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上谕〉,这就是以后完成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下面简称《提要》)。《提要》的内容,除了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外,还“列作者之爵里”、“考本书之得失”以及辨订“文字増删、篇帙分合”,因此《提要》对于学者们利用和研究古籍起了很大作用。

      在完成《提要》的过程中,提要文字多次修改,同时由于人事的更换变动,图书的反覆去取,以致《提要》的原稿有所散失。近年来,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部分《提要》的原稿残本,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四库全书》和《提要》,进一步揭露清乾隆帝利用编纂《四库全书》,迫害人民,禁锢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我国古代文化,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罪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

      残稿《提要》仅存二十四册,计经部四册,史部四册,子部十册,集部六册。书名卷端及书口题“钦差四库全书总目”。纸用统一格纸,每半页九行,每行二十字不等。稿本均用工楷誊写,字体不一,当为数人所抄。书背上方书有“经部X”、“史部X”以示册数,且每册都有重新装订的痕迹,卷首皆钤有“贞寿堂邵氏所藏”朱文长方印记。

      残稿的许多篇提要都有四库纂修官改动的字样,在有的提要上大书“删”、“去”、“毁”、“烧毁”、“此条删”等字样,这些改动的字,或用黑笔,或用朱笔,从字体来看,也不属于一、二人的手笔。有的页上书眉原已批注的字句也经撕毁灭迹。

      一书之成,必有稿本。而稿本又有初稿、修订稿、定稿之分。编纂偌大一部《提要》,出于众人之手,分门别类地将各书提要逐一撰稿,已非易事,随后又经过多次的审阅、综合、笔削,可以想像,《提要》的稿本必定是多次誊清,数易其稿。

      这个残稿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在残稿中不仅某些提要的排列次序和通行本(一九三三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或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影印本)不同,甚至有些书在稿本中已被选取入目,但在通行本中却被改入存目。如明钱一本撰《黾记》四卷,稿本排在子部儒家类三,通行本改作存目二;明董说撰《天官翼》□卷,稿本在子部天文算法类,通行本改在存目;明姜埰撰《敬亭集》□卷,稿本在集部别集类二十五,通行本改在存目七。

      二、分类上有所改动。如明杨慎撰《奇字韵》五卷,稿本分在经部小学类三,而通行本却为小学类二。(此书提要也经改动。)这说明了在经部中一些书已被抽掉,《奇字韵》也就被移到了前面。

      三、所用采进本及藏本有所改换。如明范理撰《读史备忘》八卷,残稿为“编修励守谦家藏本”,通行本则改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邵宝撰《慧山记》三卷,稿本为“两淮马裕家藏本”,通行本则为“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此二书提要均有改动。〉

      四、残稿提要上并无“毁”、“删”、“去”等字样,但通行本中却不可得见。如题唐张果撰《通元五星论》、清黄中坚撰《蓄斋初集》十六卷《二集》十卷、清瞿源洙撰《笠洲文集》十卷等。

      五、残稿提要中批有“删”的字样,但仍见诸通行本。如清毛奇龄撰《太极图说遗议》一卷、清萧企昭撰《性理谱》五卷、清秦云爽撰《紫阳大旨》八卷的提要上都有“删”字,原皆列入子部儒家类四,现改列入通行本的存目三中。

      六、残稿中有的提要虽经改动,但通行本仍据原撰提要。如明张孚敬撰《奏对稿》十二卷、清黄宗羲撰《孟子师说》二卷、宋蔡模撰《盂子集疏》十四卷等。上述三书原经纂修官用黑笔、朱笔圈改甚多,但后来定本仍据原撰提要。

      七、残稿中某些提要的次序有所更动。如清毛奇龄撰《竟山乐录》四卷,上有“此移皇言篇之后”;在《皇言定声录》八卷上批有“此移竟山篇前”;在《群经音辨》七卷上批有“此篇移十五页《匡谬正俗》之后,《埤雅》之前”,有的还在小条上批上“《孝经纲目》移入子部儒家”等字样。

      八、残稿提要由于改动颇大,有的提要不得不重新换写,因此在字里行间加以紧缩,如《孝经正误一卷附录一卷》上有“此篇换写,每行挤入二字,匀作七行”;在《乌台诗案》一卷上有“此处三行作二十字写”、“此篇将末行'本书欤’三字挤在上数行以内。”

      从以上几种情况来看,可以肯定,此残稿非最初的稿本,也非后来之定稿,而是不断修改中的一部分稿本。

     《提要》稿本由于纂修官们凭臆修改,删削甚多,致使书中页数脱落颠倒,形成不少缺页。其中史部残缺最甚,许多类目都已不可得见,如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传记类(仅存部分存目)、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又子部的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等也均残缺。在仅存的二十四册中只有子部的小说家二是全的,页数相连,稿本类目之卷数和现在的通行本完全相同,并无二致。

      从页数的颠倒、脱漏等来判断,好象这个残稿在当时由全本而被拆散,又由人加以整理重新装订成册的,这可以从书脑中原先已有的穿线洞眼可证。如果是原先成册的,人为地抽去数页,那并不影响一册书的厚薄,现在的每册厚薄相当,然而内里页数却已是七零八落,且有许多地方的文字已被截去一段,前文不对后句的现象随时可见。如卷九十九的子部兵家类,仅存第二十二页,却被置放在卷一百兵家类存目的第十三、十四页之中。

      一九二七年春天,王重民先生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里发现了被全毁的图书九种(清李清《南北史合注》一百九十一卷、《南唐书合订》二十五卷、《历代不知姓名录》十卷;清周亮工《读画录》四卷、《书影》十卷、《闽小纪》四卷、《印人传》三卷;清吴其贞《书画记》四卷;清潘柽章《国史考异》六卷)的提要,辑录并编成了《四库抽毁书提要稿》,作为无锡丁氏书目丛刊之一,于一九三一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一九六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也把上述九种提要补录在后面,题为“四库撤毁书提要”,供研究者参考利用。

      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提要》刊刻后,一百多年来,清王朝从来没有把被禁毁的提要公开过,这是因为这些“违碍”的图书及其提要都为清室所讳忌。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八月的上谕中,就曾讲到“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意图甚为明确。因此,所有的提要都是围绕着乾隆的意旨撰写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寓禁于征”的政策,被禁毁的图书版片不计其数,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次浩劫,许多有一定学术价值和革命思想的著作就此湮没无闻不见传世,甚至连所毁图书的提要也不能流传下来。因此这部残稿《提要》的发现就为清王朝摧毁文化提供了有力见证。

      残稿《提要》中凡不见通行本以及辽海书社排印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的有六十六种,计经部三种、史部十七种、子部一种、集部四十五种。这些过去未被发现的包括已被禁毁的提要详目如下:

      (此行换写)孝经本旨一卷   宋黄幹撰

                         孝经外传二十二卷   元江直方撰

      (此行换写)孝经纲目十四卷  国朝李长桂撰

                         云间志略卷 明何三畏撰

                         开国臣传十三卷   明朱国祯撰

                         逊国臣传五卷 明朱国祯撰

             (毁)  五朝三楚文献录十六卷 国朝高世泰撰

             (毁)  松陵文献十五卷    国朝潘柽章撰

             (毁)  三续表忠记八卷  国朝赵吉士撰

                         北学编四卷   国朝魏一鼇撰  尹会一续修

             (毁)  靖海编八卷  明钱人楷编

                         春秋贯玉四卷 明颜鲸撰

                         左传经世十卷 国朝魏禧撰

                         闽小纪二卷   国朝周亮工撰

      (此条应删)柳边纪略五卷 国朝杨宾撰

              (毁)  四镇三关志口口卷 明刘效袓撰

            (烧毁) 海防纂要十三卷  明王在晋撰

            (不写) 吕语集粹四卷    国朝尹会一编

             (毁)                           国朝尹会一编

      (此条删去)古今兵鉴三十五卷   明郑璧撰

                          通元五星论□□卷   旧本题唐张果撰

              (删)  琼琯集十二卷 宋葛长庚撰

                          蓄斋初集十六卷二集十卷 国朝黄中坚撰

                          笠洲文集十卷 国朝瞿源洙撰

              (毁)  春煦轩集十二卷   明王好问撰

              (毁)  玉介园存稿十八卷附录四卷 明王叔杲撰

              (毁)  长水文钞□□卷  明沈懋孝撰

             (销毁)马文庄集选十五卷 明马自强撰

              (毁)  许文穆公集二十卷 明许国撰

              (毁)  文穆集六卷  明许国撰

              (毁)  万一楼集五十五卷续集六卷外集十卷   明骆问礼撰

              (毁)  说剑斋别梓□□卷 明何良臣撰

              (毁)  王校书全集四十二卷 明王穉登撰

              (毁)  石谿诗藁六卷 明严怡撰

              (毁)  甲秀园集四十七卷   明费元禄撰

                          读书堂稿十二卷    明叶灿撰

              (去)  建霞楼诗集二十一卷  明李孙宸撰

              (去)  平山堂诗集三卷  明刘应宾撰

              (去)  兰雪堂集八卷   明王心一撰

              (去)  月湖草六卷   明周应宾撰

                          简斋集十五卷   明刘荣嗣撰

              (删)  春浮园文集二卷诗集一卷附春浮园偶录二卷南归日录一卷汴游录一卷日涉录一卷萧斋日记一卷    明萧士玮撰

              (删)  青来阁合集二十卷    明方应祥撰

              (去)  剑津集八卷附冶园暇笔一卷    明邵捷春撰

                          陈靖质集六卷    明陈山毓撰

              (去)  汲古堂集二十六卷    明何白撰

              (删)  静啸斋存草十二卷    明董斯张撰

              (去)  素翰堂文集八卷   明徐来复撰

              (去)  中弇山人稿五卷   明王士骕撰

              (去)  炳烛斋集□□卷   明顾大韶撰

                          孙孝子文集二十卷 明孙堪撰

              (去)  圣雨斋集十三卷   明周拱辰撰

              (去)  宗伯文集十六卷   明曹勋撰

             (去删)纹山集十六卷 明罗明祖撰

              (去)  小寒山诗文合集二十九卷    明陈函辉撰

              (去)  梧臾集十三卷 明叶应震撰

              (去)  悬榻编六卷    明徐芳撰

              (毁)  魏伯子文集十卷 国朝魏祥撰

              (毁)  魏季子文集十六卷 国朝魏礼撰

              (删)  赐馀堂集十卷 明钱士升撰

              (毁)  魏兴士文集六卷   囯朝魏世杰撰

              (毁)  耕庑文稿十卷 国朝魏世倣撰

              (毁)  为谷文稿八卷 囯朝魏世俨撰

             (不写)健馀诗草三卷 囯朝尹会一撰

              (毁)  荻翁集六卷    国朝邹枚撰

                          四六类编十六卷   明李日华

        (注:括号中“删”、“毁”、“去”等字样均为纂修官所批)

      以上批“毁”字的有二十四种;批“去”、“删”、“不写”的有二十五种;“此行换写”的有二种;不标上述字样而通行本不录者有十五种。近人孙殿起辑有《清代禁毁书目·清代禁书知见录》,可以说是一部集禁书之大成的工具书。在残稿的提要中,见于孙氏辑录书目的共有三十七种;不见者有二十种之多。这二十种提要中极少数是属于内容一般,无甚大的参考价值者,如元江直方《孝经外传》二十二卷,淸李长桂《孝经纲目》十四卷等皆是。四库全书凡例云:“释道外教,词曲末技”,“九流方技往往伪妄荒唐,不可究诘;抑或卑琐微末,不足编摩。”然而大多数书并不是出于以上这种情况。如清魏禧《左传经世》十卷,实是涉及到宁都三魏,而和其兄魏祥《魏伯子文集》十卷、其弟魏礼《魏季子文集》十六卷—样的际遇,又如史料价值颇高的明朱国祯《开国臣传》十三卷、清周亮工《闽小纪》等都是在钦定的幌子下,或不被入目,或惨遭禁毁。

      据此,残稿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仅存的部分全毁提要,而且还可补孙氏辑录书目之所缺。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些不见各种禁毁书目著录的图书只不过是大量已被禁毁了的图书的一个小小部分,还有许多我们不知名目的图书早已成了还魂纸了。

      除了上述过去未被发现的由于“违碍”已被禁毁,以及内容—般而被删去的提要外,我们还发现某些书虽未遭到禁毁,但四库馆臣们所的提要内容已多被删改,文字上相距颇大。有的提要内容虽经批改,但和通行本相校,也有不同之处。如明刘节撰《梅国集》、清陈维崧撰《陈检讨集四六》等等。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删改提要的内容,研究目录学、版本学等増添了不少新的材料。

(编辑:谷雨  排版:余辰晨)

  选自

《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辑,第133—14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