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常哭穷孩子更懂事?把握不好度,哭穷“后遗症”跟随孩子终身

 IF枕边育儿 2022-03-02

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勤俭节约,让孩子能体谅父母不容易更珍惜,总会用“哭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哭穷也许能换来孩子的懂事儿,也能抑制孩子的消费,却也让他内心不安,有正常需求也不敢张口,因为父母的哭穷让他知道家里没有条件没有能力。

韩国电视剧《山茶花开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单亲妈妈东柏,一个人养育儿子弼久,一次学校夏令营,但是需要费用48万韩元,弼久担心妈妈拿不出这笔钱,一开始向妈妈隐瞒了夏令营的事。后来东柏知道了这件事,问儿子为什么不说夏令营的事,8岁的弼久说“我们家里没有钱,妈妈经常说”。

其实东柏是能够承担得起这笔费用,但她平时经常给孩子传递家里穷,年幼的弼久记在心上,有想法有要求连开口都不敢。孩子懂事的同时也是悲哀,因为压制自己的兴趣需求和情绪,并不是一个8岁孩子应该承担的。

大部分家长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差,但是也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哭穷,目的就是让他们消费有度,“没钱”“买不起,太贵了”“花这么多钱,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的言语,不用说家里的经济情况,在认知有限的孩子心里已经认为家里生活到了揭不开锅的境地。

在哭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逃不过3个缺陷

把握不好度无所顾忌没有节制地向孩子哭穷,达到的教育效果甚微,而给孩子的带来的影响却不可估量,哭穷后遗症”也许将影响孩子终生。

第一:自卑

曾经网上昆明一位大二女生失联失踪,多日后她的尸体被发现,还有一封遗书。女孩儿遗书有一段写给父母的,她说从小就羡慕那些家里富裕的孩子,想要什么不用顾虑父母都能满足。而自己家经济条件很差,她从小在别人面前就抬不起头

就连上学必需的生活费她也不敢张口要,因为经常为钱和父母发生争执,甚至连电话都不敢打,听到父母的声音就想哭。不愿意和别人相处、交流,只想一个人。

一份令人深思的遗书,字里行间都是自卑,而且这种自卑感从小就有。整篇遗书能看出这位女孩子很懂事儿,从小生活在贫困状态,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心理压力很大。在遗书中她还嘱咐父母一定不要让妹妹像自己一样,要好好教育妹妹。

生活条件差的家庭不止一个,重要的是贫穷面前的态度,父母的心态和方式不同带给孩子的影响不同。如果一直传递“我们穷”,这种意识在孩子心里根深蒂固,自卑感一直跟随他,就进入集体生活进入社会这种自卑感驱使下他承受不了反差,最终被摧毁

第二:缺乏对金钱的掌控

网上曾经有一个案例,深圳一位白领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家里穷的思想,在2006年经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有存款60万。当时在深圳首付8万就可以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朋友劝说,这位白领根本不舍得买,没有花钱的勇气。几年以后,手里的60万连当时一套房的首付都不够。

有一位网友在知乎上也分享过自己的亲身体会,从小父母就一直告诉他“家里很紧张”,小时候花钱就像做了错事内疚。长大后依然对钱很敏感,30多岁每月收入过万,从来不乱花钱,每次即使买再小的物品也要比来比去。正常的友情往来他都会心疼花钱,有家人朋友送他礼物,他第一时间不是感谢而是埋怨人家浪费钱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说过:父母从小就灌输给孩子穷的思想,他会穷一辈子。

哭穷教育长大的孩子,太害怕受穷了,舍不得花钱,缺乏了对金钱的掌控感,最终也不会合理利用金钱。

第三:补偿心理,走极端

《人民的名义》第一集被抓的贪官赵德汉,整整一间屋子里全是钱,但平时他生活清贫。面对工作人员他大哭“祖辈都穷,因为太害怕受穷了”。这是典型的补偿心理,年幼时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等自己有能力后会加倍补偿,甚至走极端

哭穷不如用正确态度面对贫穷

电影《小鞋子》中的爸爸生活贫困,带着孩子去做园丁,让他体验怎样赚钱。不哭穷,不抱怨,他积极传递给孩子乐观的信念,即使贫穷付出努力总会改变。

心理学家李雪曾经讲过:孩子成长过程中,尽量满足他,没能力满足或不想满足,要坦诚讲明道理。而不是以哭穷的方式抑制孩子的需求,以道德绑架攻击孩子不懂事儿、虚荣。

即使贫穷用积极的心态应对,让孩子看到的是努力是希望,他学到的就自信自强。反之他每天听到的是父母对生活窘态的抱怨,哭穷的教育方式下,并不会有努力的动力,只会有什么都不如人,什么都不配拥有的自卑

枕边育儿寄语:

贫穷和富有只是一时的生活状态,金钱能决定一时心态,却决定不了一生的状态。传递给孩子面对生活应有的积极心态和改变的信心与能力,他才能去争取去把握一生的生活状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