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与人生-15】幸福人生的“底层逻辑”

 小播读书 2022-03-02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方哲学里面,不同思想流派对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至善,德行一致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伊壁鸠鲁学派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斯多葛学派追求禁欲和理性的生活;犬儒学派追求精神的自由;而道家思想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

在这些对幸福和快乐生活不同追求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本质的呢?

01

四种欲望理论是什么?

在专栏的一开始,我们讲了,幸福和快乐是不一样的,欲望的满足可以获得快乐,但是只有和价值结构一致的行为才能获得幸福。

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幸福,今天要带大家区分三个不同的概念:需求、欲望和渴望。

从广义上来说,欲望是人和其他动物的一种本性,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并没有善恶美丑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是一种本能。

可以说,所有的生命行为都是受欲望驱动的,它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甚至包括植物也向上生长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欲望。

前面我们介绍四种欲望理论:生存欲望、群体依恋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和精神欲望。

02

欲望分为欲望和需求两种

但我们更进一步区分,从狭义上讲,欲望又分为:欲望和需求两种。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生存欲望和群体依恋欲望更多是一种本能,或者说是一种需求,而自我实现和精神欲望,才是真正的欲望。

一切动物和植物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和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需求,而欲望其实是人类才特有的一种额外的需求,一种过度的需求,或者说对需求的过分追求。

老虎扑食猎物,只是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吃饱了之后,它也不会去抢别人的食物,当然更不会嫉妒别人嘴里的食物。

而人类会,你每天粗茶淡饭吃得挺欢乐的,直到有一天你听说隔壁老王每天大鱼大肉的时候,你的粗茶淡饭就不香了,你想要更多美味佳肴。

需求和欲望其实不难理解,但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区分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总是不满足于需求,而追求更多的欲望,就会产生痛苦。

03

庄子主张无为,而反对有为

以需求和欲望出发,其实我们再来看东西方的幸福观,就会更清晰,不管是追求禁欲和理性的斯多葛学派,和追求低欲望的犬儒学派,他们都是在满足基本需求,而克制多余的欲望。

就像第欧根尼一样,他的所有财产就只有一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和一个面包袋,他们认为满足了基本需求,就可以去追求精神的自由,不去追求更多的欲望,这样更容易获得幸福和快乐。

我们再来看道家思想庄子,之前我们讲了,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为,道家思想主张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庄子认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让所有生命都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至高的快乐就是不要刻意去追求快乐,带有某种目的和意图的行为,就是一种有为,会给其他人和物带来痛苦,这样的快乐是狭义和局限的。

所以,庄子主张无为,而反对有为。

04

墨子兼爱思想的背后是什么

有小伙伴在后台留言就说,狮子会吃猎物,羊也会吃草,狮子和羊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呀。

其实,我们也可以用需求和欲望,来区分无为和有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一种恰当性和合理性,或者说只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追求欲望的行为。

狮子吃猎物,羊吃草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种基本需求,这是一种“无为”,而伯乐为了挑选出千里马,而伤害了大量其他,不是千里马的马,这是一种有为,所以庄子批判伯乐的行为。

其实满足需求和追求欲望,恰恰是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

狮子捕获了大型猎物,吃饱了之后就会走开,让其他同伴享用;羊在吃饱之后,不会去争夺和嫉妒其他羊嘴里的食物。

其他动物并没有多余的欲望,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类特有的,人类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善于作恶,这在自然界里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说:只有人类可以为了制造痛苦而折磨他人,只有人类拥有这种令人发指的能力,其他动物做不到这一点。

我们可以在预知后果的情况下,主动或者刻意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进化出了很多罪恶和悲观的本性,比如西方宗教中说的人的“七宗罪”: 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淫欲和暴食。

再比如丑陋、羞愧、惶恐、自卑、懦弱、愤恨和抱怨等等都是人性悲观的一面,而这一些特殊本性的背后,是人类欲望的驱动和理性的副产品。

05

痛苦才是人生的底色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折手段,这是动物没有的,满足需求是必须的,但满足欲望就不是必须的。

所以,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提醒我们,要时刻问自己,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就能够克服无助和绝望,所带来的痛苦。

满足基本需求是可控的,而满足欲望往往在我们控制之外,同时,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愉悦感是短暂的,而追求欲望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所以叔本华说,痛苦才是人生的底色。生命就像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而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间左右摇摆。

这里叔本华虽然并没有区分欲望和需求,但他对人性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实际上,我们合理区分欲望和需求,就可以避免人生大部分痛苦。

但是说到这里,可能有的小伙伴并不认同,如果都像斯多葛学派、犬儒学派哲学家一样,过清淡寡欲的生活,生活岂不是也很无聊,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跟欲望很类似的观念:渴望。

06

欲望和渴望是不太一样的

欲望和渴望是不太一样的,欲望是一种超出了需求的需求,是一种不正当的需求,而渴望是一种合理的,正当的额外的需求。

区分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们介绍过:意义和价值的不同。

意义是内在赋予;而价值是环境赋予的。那我们如何赋予自己的内在意义感呢?通过渴望就可以。

哲学家卡拉德有一本书《渴望:成为自主的过程》,之前万维钢老师解读过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作者分析了渴望的价值。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你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科学家,艺术家,老师等等,这是父母长辈们在我们内心种下一粒渴望的种子。

从本质上说,渴望是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美好的一种向往;而欲望来自于大脑的想象,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刺激而诱发的一种向往。

你要更好的名牌包包,因为你朋友也有一个;但你希望成为一个音乐家或者画家,并不是因为画家更挣钱,而是你内心的一种渴望,你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且这个自己是符合内在价值观的。

欲望往往是跟物质相关,是对物欲的一种追求,而渴望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欲望让我们更关注结果,买了包包之后,你可能会很满足,很开心,但是在没有拿到包包之前,你是痛苦和焦虑的;而渴望让我们更关注过程,你渴望成为一名画家,你会更享受每天画画的过程,哪怕你可能永远都成为不了一位画家,但是你的每一天会感觉非常有意义,因为你自己知道,你有渴望,有追求。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而追求渴望的过程,其实就是你自己赋予人生意义的过程,你是一位程序猿,你渴望成为一位古典音乐人,你在闲暇之余,会享受古典音乐带来的幸福感,或许你永远都不会成为古典音乐人。而渴望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会让我们有更高的价值追求,让我们不满足于当前需求的满足,而去探索和实现更好的自己。

对欲望的追求,会让人性堕落,对渴望的追求,会让人性更积极。

07

对欲望和渴望的区分

就像万维钢老师说,我们很庆幸人有渴望的能力,如果没有渴望的这种机制,每个人都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中,不愿意探索新的价值观,这样的世界就太没意思了。

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通过需求、欲望和渴望三个不同的概念,来区分了对幸福追求的不同境界,古今中外的古老智慧都告诫我们,满足需求克制欲望,是获得简单快乐的有效途径。

而对欲望和渴望的区分,让我们懂得,除了需求的满足,我们也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欲望往往是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刺激所产生的,欲望是利己的或者说它往往带有某种破坏性;而渴望则是源自内心的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有意义的创造,它才是我们获得人生意义的源泉,也是我们获得持久幸福感的源泉。

一 End 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