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诗意手法例谈2

 宝妞 2022-03-02


指导朗读,灵动多姿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6)

余映潮

朗读,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

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

反过来讲,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而且,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

所以,我们要力求用诗意的手法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

如,小步轻迈----层次细腻。

请看笔者执教苏教版课标教材童话《七颗钻石》时地朗读指导----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用童声来朗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朗读地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用重音地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较准确地利用了课文地文体特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初一学生地年龄特点,教学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比较新颖,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觉。

又如,手法精美----过程生动。

请看《我愿意是急流》的阅读欣赏课的朗读训练设计。

师: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教学板块:美美地听。

1、请同学们听男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2、请同学们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3、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美美地读。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2、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

(1)请同学们先试读首位两段。

(2)请同学们在轻音乐中朗读全诗。

(3)请同学们来评说几位同学地个性化朗读。

这个朗读训练地过程以“听读”领起,细细浸润,轻慢推进,稳中求变,要求具体,一步一步地拨的拨动学生的心扉,激发着学生朗读的欲望。教学中配以色泽明丽的画面和柔美动听的音乐,整个教程角度丰富,手法精美。

再如,有引有读——形式活泼。

请欣赏《紫藤萝瀑布》第一个教学板块“感受美——朗读美文”。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剪裁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美文。

2、教师“整合”课文内容,引读课文,同学们再次感受美文。

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株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

(同学们朗读)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着生命的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有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10段。

(同学们朗读)

这个朗读细节以“语调”为线索展开引读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体上显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俭省,形式别致。

其实,上述“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这三者是不能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渗透着“情感丰富”,立体地多维地支撑着、表现着

一个优美的朗读教学设计。

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朗读教学要求组织得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感知性冷淡、模仿性冷淡、熏陶性冷淡、体验性冷淡、表演性冷淡、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训练。

习点精粹,氛围浓郁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

余映潮

可以说,朗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优秀的朗读教学设计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努力,也应尽善尽美地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熏陶。这样看来,“还我琅琅读书声”还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此加以优化和进行深化。如下面的做法。

一、习点精粹

指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各种伦敦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排精到的、符合文体教学的、符合课文情景的学习点。

如《使至塞上》的四个“习点”:

吟读——体会情味

译读——理解内容

背读——积累语言

说读——飞扬神思

全诗的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线索,将习练过程切分为四步,各个深入而又实在地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角度精细,进程从容,活动丰富。与上面的设计相比,有的“习点”还可以更为精致细腻。如《天上的街市》“体味诗的音乐美”约12分钟的朗读训练片断实录:

师:读诗的第一步就要体会诗的音乐之美。诗的音乐之美表现于如下几个要素:一是节奏,二是停顿,三是重音,四是韵脚。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体会课文的音乐之美。(老师范读第一节,同学们齐读)

师:还要注意停顿。停顿与节奏的区别在于停顿的语言间歇时间稍长一点。作者在诗中说“我想”、“我看”、“我想”,这里能把我们的思绪与情感引到诗里面去,所以朗读时不能匆忙。(老师范读第二节诗,请同学们结合诗意体会诗中的停顿。)

师:下一步就要读好重音,请听老师朗读重音和朗读诗句的速度。(老师范读并指导同学们读诗的二、三、四节,要求把“定然有”、“定然是”、“定能够”、

定然在”读得重一些,要表现出确实相信天上有着美丽的街市。)

师:还要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请同学们进行朗读体味。(同学们齐读全诗,感受音韵。)

师:现在老师简短地讲一下,请大家记下来——这首诗的音乐之美,表现在每节四行,行数相等,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字数大体相等,每句三至四顿,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这里的“习点”由“节奏”到“停顿”、“重音”和“韵脚”,自然推进,步步相联,强调体味,训练充分。

这样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其要求,其角度,其层次,其收效,远非那种只让学生泛泛朗读的教学过程所能相比。

二、氛围浓郁

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关注朗读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形成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所谓“氛围浓郁”,不是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来进行渲染,不是指将乐曲复制到课件中进行配读,而是指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愿意参与的朗读活动,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作品真情的朗读活动。

如冰心《纸船——寄母亲》的课堂朗读活动设想。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味文中情感。

2、请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打动听众的心。

3、请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

4、全班同学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进行朗读方案设计。

5、形成朗读方案,进行集体朗诵。方案如下:

(女领)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女合)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男领)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男合)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女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全班)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女领)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女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全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里的“氛围”从“内心独白”式朗读开始形成,从“轻声倾诉”式朗读到“深情演读”式演读逐步“浓郁”,朗读过程显得时间长,角度精,体味深,形式美,支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体验、诵读的学习板块。

寓读于说,生动热烈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8)

余映潮

这里介绍的,是关于“说独”的教学手法。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细节品析、内容组合、想象补充……它以课文品读为目标,以深入理解为目的,在课文阅读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这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法,也是一种高效教学设计思路,同时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当它能够支撑整节课的教学的时候,它又是一种新的课型。

如《卖炭翁》的说读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朗读——读得流畅;说话——翻译课文(叙说性语言表达训练)。

第二步:朗读——读出轻重;说话——品析文句(分析性语言表达训练)。

第三步:朗读——读出情景;说话——品析字词(欣赏性语言表达训练)。

第四步:朗读——读出情感;说话——表达想象(描叙性语言表达训练)。

全课的主体教学方式是“说读”,学习活动的视点定位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的过程中有朗读,有品析,有鉴赏,有想象,显现出思路明晰、层次生动、活动热烈的教学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说读,就学生而言,是一种有较大的“说”的“量”和较长的“说”的“时”的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在课文教学之中,结合“朗读”组织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发散的、描叙的与毗邻的、理解的与赏析的、感悟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读”活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芦花荡》的“说读”角度策划:

1、引入式地说。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划着小船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动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动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2、复述式地说。《芦花荡》叙说的是一位老英雄的故事。他在芦花荡神出鬼没,无数次地穿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但在送大菱和二菱进芦花荡的过程中,大菱挂花了。他很自己为什么偏偏没有完成这一次任务,他痛苦,他内疚,他发誓要报仇。他在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曾经张牙舞爪的鬼子成了受伤的困兽,动弹不得,束手挨打,老英雄手无寸铁却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评介式地说。老英雄是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是一个有着抗日热情的人。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黑的眼睛特别明亮。他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老英雄是一个自信、自尊和乐观的人。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老英雄是一个勇敢的智慧的人。鬼子打伤了大菱,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留血!”他终于让每个鬼子的腿肚子都挂上了钩,他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他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4、举例式地说。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形、色、动、静都写得很有特色。如“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纸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姿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5、想象式地说。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她就是二菱。她在想,老同志可真有办法真有本事啊,不用枪,一人就能对付几十个鬼子,打得他们鬼哭狼嚎。老同志砸得好,狠狠的砸,还帮我们多砸鬼子几下,叫他们头破血流。啊,老同志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让鬼子动弹不得的呢?

还有联想式地说、赏析式地说等角度可以运用。从这个教学设想可以看出,“说读”能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尤有效果。在这寓读于说的充分活动中学生能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理解,将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再表达”。“说读”,有效地让学生的阅读深入到了课文的字里行间,突出地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真诚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艺术地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情态热烈。

创新活动,话语纷纭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9)

余映潮

说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品起来,能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

说读,要求我们有科学而又艺术的指导,让学生美读起来,美说起来;让学生言之有味,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说读讲究引导技巧,讲究调控有度,讲究角度丰富。如,概括式说读讲求一个“精”字;发散式说读讲求一个“广”字;分层式说读讲求一个“厚”字;赏析式说读讲求一个“美”字;说读,要求我们精心思考,巧取角度,创新活动,话语纷纭,让思想交流,让发现闪光。如“一句话说读”,就是笔者创造的一种精致的说读活动,它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上一句话,它所形成的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氛围,常常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如,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

以《散步》为例:一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三代人之间沉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与爱幼的传统美德。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一家人。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幸福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作为中年人,长辈和晚辈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用生活的一角表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写了一件事,表达一个“理”。……

如,一句话主要内容理解

以《夏天也是好天气》为例: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好在让人们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情,都变成了多余。好在可以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如,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

以《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有着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一样的手的人。是一个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已向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

如,一句话课文妙要列举

以《狼》为例:妙在开头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妙在文章开门见山,扣人心弦,又在表达过程中预伏波澜,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妙在开头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妙在写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妙在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出了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描写细腻、生动,投,复头——表现了屠夫一让再让;妙哉“并驱如故”——不仅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而且表现了狼懂得配合作战。妙在用一连串的动词——恐、顾、奔、倚、弛、持——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用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妙在写狼的一走一流,让人担心屠夫是否会中计。妙在“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妙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妙在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妙在文章全文暗示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妙在指出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还有“一句话画面描绘”、“一句话收束课文”、“一句话展开想象”、“一句话学法介绍”等等,都可以有机地进行运用。这个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大家都来说句话”,实际上它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化的课堂交流。不仅如此,我们常常有的课“进不了课文”,但这种手法却能很轻巧地将同学们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之中。

设置话题,讨论交流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0)

余映潮

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的“小”

·“小石潭”的“石”

·“小石潭”的“潭”

·“小石潭”的“水”

·“小石潭”的“清”

·“小石潭”的“秀”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

·《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叙”

·《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

·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请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话题”并进行阐述

以上20个“话题”,是交给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小石潭记》的“抓手”。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在没有清楚地理解之前,都是一个“悬念”,都有一定的牵引力,具有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维引进课文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