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就是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泊木沐 2022-03-0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在科技和经济上崛起,更重要的是重塑民族文化的辉煌。物质的现代性与精神的现代性失衡,导致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民族文化内核的缺失。中国画论是历代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在中国画论境域下探寻古人的哲学理念、文化本质及栖居理想,发掘其与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契合点,搭建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文化范式,寻求中国式生态理念,是中国式栖居理想的现代诠释,更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的现代性反思

现代化是经济学与社会学范畴,是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现代性把这些变化概括总结上升到哲学层面,包括了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主导、强制和异化下进行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众多异质文明的关系不能采用简单替代或消解的方式,而应以民族文化为艺术根基,建立科技与艺术、地方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多维度融合。

现代建筑利用技术统一了建筑形态,却割断了人们与历史的情感共鸣,忽视了人性的内在精神需求。旧建筑大面积拆除,新建筑盲目滋生,城市建设不断“西化”,城市沦为混凝土铸造的堡垒。“在此过程中,人类已经并正在丧失其一切根基,成为在地球上无家可归的人。”「曲俞孔坚也说:“有一些城市建筑看上去很现代,但如果我们用民主的、科学的精神去衡量,它未必具有现代性。也就是说,它只模仿了西方的形式,并没有西方现代的精神。”[2]64_56城市人居环境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人们正在熟悉的环境中迷失自我,无处寻找生命意义的本源。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僵化封闭的,与现代文明也不是对立互斥的。传统艺术思维中的哲学底蕴是城市现代性与现代化进程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当代城市现代化的结果并非是对西方文化择善而从,而是被西方文化强行介入,中国已成西方设计师的“试验场”,其背后的根源是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传承变迁之间的失衡所致。

传统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增强城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国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理应依托本民族文化中的特质,挖掘传统文化精神重建民族文化认同,借古开今修复文化断层,实现本民族发展的现代性转变,这是城市规划和设计者的责任。

吴良铺教授说,人居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必须高举科学与人文交汇的旗帜,用科学促进人居环境的建设改革,用人文引导和规范科学的发展曲3。席勒说:“基于理性的城市规划方法已经不再奏效,我们必须对城市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解,必须为探索城市的本质提出不同以往的方法、工具和程序。”""过于理性的城市设计会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产生疏离,而民族文化则成为有效的制约力量。因此基于艺术认知角度探索中国画论境域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重新建构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可以化解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民族精神危机。

二、中国画论于人居环境建设的价值体现

唐张璨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笔者拙见,这“心源”正在“人居”。中国画论所包涵的哲学思想,能够促进当代城市设计理念认知与模式更新,为当前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的恰当关系提供参考。

(—)情感补偿

重点探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城市人居环境,应该建立在艺术与科学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吴良舗先生曾说: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就是'人居之道'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实现明日之人居”,则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目标助。

城市的现代性迫使规划者及设计师反思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和伦理价值,消解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抗,拯救当代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关联,使城市朝着多维度、多层次方向发展。从艺术哲学视角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将有效制约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守住传统文化的底线,深入探寻中国画论中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验证与总结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见解,于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来说无疑是一种有益的精神补偿。

(二)理想价值

每个民族的理想环境模式都与本民族的文化密不可分。古希腊哲学思想引导西方文明,形成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平衡生活状态,而中国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追寻“天人合一”的栖居环境。中国画论是古人理想环境观念的书面体现,从艺术认知角度有组织的哲学之思索,提取民族文化基因,发掘古人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态度,结合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实践将会创造新的意义。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当代城市人居建设,已不能只是简单的“修建性”的规划和美化,需要回归到自然之路,将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因素相互关联,通过对中国画论系统的观照和统合,建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现代性话语的反思,表达出自然的诗意,实现明日人居之理想。

(三)体验诉求

体验既包括感官体验也包括认知体验,正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体验重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增进人们对人居环境文化形态和美学的理解。人们熟知中国山水画论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美学意境,实质上就是人融其中的多感环境体验,带给观者无限想象空间,实现人与自然跨时空的沟通。

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追求的是对情境空间的意象表达、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联以及主体心灵深处精神与感知体验。这种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复合过程。良好的主体体验是清除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之间藩篱的重要因素,以画论作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参照,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普适的设计方法或理论,而是在主体感知与客体形式之间建立有效的理解与沟通,从而获得生动而有意义的场所体验。

三、中国画论对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启发

(一)格物致知山水证道

设计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的活动,蕴含着人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美国学者芒福德说:

“城市的构筑物,假若不能悦人眼目,动人心弦,那么尽管大量使用技术力量,也不能挽救构筑物的无意义。”间"这种“无意义”不是设计方法或设计语言的使用不当,而是现代性驱使城市环境规划者和设计者忽略了城市环境设计存在的终极目标和意义。

“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7]2绘画不能只是一种技艺,更需要“立象以尽意”;“物我两化”,才能达到绘画的最高境界。画由道生,道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绘画体现人合于自然之道的过程,这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以及精神上的皈依,都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

“识拘于似则不广,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亦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需要回头寻找未来,遵从城市建设发展轨迹,以“回归自然”为主题,“以艺驭术”将国人独特的思维、认知和表达方式与当下城市文化的意象融合,营造理想栖居环境。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对当代城市建设的重新悟“道”,预示了未来城市的构想。

(二)兼收并览迁想妙得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综合的时空系统而非单一产品,因此设计需要协调各类关系,在情感与理性、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自然的关系间寻找一个平衡点。遗憾的是,较多城市建设缺少理智地与现代主义对话,环境设计流于一种表面的尝试,或者一头钻进历史中,缺乏体现当代文化的环境设计语言,引起争议不断。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识到生命时代是多元共生的,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否定和矛盾的时代,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曲笃这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宽泛的设计空间。设计师集成通变、兼收并览的创作态度与古人“和而生万物”的哲学思辨不谋而合。

“迁想妙得”概括了艺术创造、艺术表现方法的特殊性。基于古代画理“迁想妙得”的现代人居环境设计理念,其实现过程是淡化“人造”和“自然”的关系。城市人居环境“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9]280

“迁想妙得”不是理论与实践简单对位,而是将艺术哲学与设计理念的互通重构,以文化为载体,以意象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把“迁想妙得”作为城市环境营造的思维理念,突破现实中空间与时间的齟齬,谋求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构建“令观者有世外之想,庶不失为山林风味”的城市意境。

(三)养气立身明体达用

艺术无不在道德,在中国画论中,坚持人品与画品相为表里的创作原则,也是理想的审美要求。清王原祁说“笔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旷中由真挚,则性情终不出也”[10]87,可见道德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张式认为:“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石涛认为:“盘礴睥睨,乃是翰墨家平生所养之气。”王昱认为“未作画前全在养性”,“养性”才能“胸中有得,技痒兴发”进而“忽有妙会,信手拈来”曲°。“心匠自得为高”一语道破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天机。中国画论强调“学画者先贵立品”“人品不高,用墨无法”[7]342。古代文人襟怀淡泊,不入时趋,“从于心者也”“写胸中逸气”。#文化#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城市建设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化空间,创造可望可游、可参与其中的人居环境。但是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现代城市设计脱离了人文精神,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范围日趋破碎和狭隘,设计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正在远离。基于栖居理想与现实责任的态度,作为参与城市建设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而言,只有涤除杂念、陶冶性情,拥有更为开放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修养,才能明体达用实现国人“天人合一”的理想诉求,构建出真正让人乐居的城市环境。

结语

城市化进程中引入中国画论,借古开今以传统哲学思想、栖居理想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切入点,用传统哲学思想引导城市规划以及设计主体的思维意识,重拾传统文化精神,使其在扬弃中再生,实现从设计实用性走向精神适用性,以艺术回归城市,使生活回归自然,与具体营造形态无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人们顺应自然“心向往之”的精神诉求。城市建设作为民族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桥梁,建构“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雅致”的精神境界,为现代城市中迷茫困顿的人解除束缚,体会“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自得悠然。中国画论作为当代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的文化调节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务集众长以观其会通,毋拘名相而取其精粹”的过程,具有现实意义。作者:许艳,杜煌,程芙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