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日历 | 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与曹操穿越千年的对话

 泰荣林黑皮 2022-03-03

简评

秦皇岛北戴河,在两千年历史长河里,先后有三位重量级人物到来:
秦始皇、曹操、毛泽东。
秦始皇留下了求药的传说,曹操留下了《观沧海》,毛泽东则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北戴河》。

图片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作于1954年,彼时中国已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实力大大增强,如词所说,换了人间。

图片

上片着眼于眼前之景,写了风翻浪涌中北戴河的壮阔无极,诗人激动兴奋之余,并没有忘记出海的渔民: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他们都靠岸了吗?安全吗?诗人爱这样的壮阔,同样也牵挂渔民的安危。
下片追古思今,词人想到了曹操,可能还想到了秦始皇,但一切都过去了,现在的世界是崭新的世界: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种流淌的自信,俨然“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再来看看曹操的《观沧海》。

图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主席有言:“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
对于曹操,这个被三国演义、京剧长期带黑的人,世人心中视为大奸大恶,但毛主席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客观地看待曹操。
在他一生点评的历史人物中,曹操是提及次数最多的,前后达三十多次,很多次都用了“了不起”这样的字眼评价曹操。
作为主席十分欣赏的古代人物,他的诗主席也十分喜欢,多有阅览点评。
作为建安诗风的导引者,曹操作诗并不多,不过二三十首,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雄旷一代的气魄,使他在建安诗坛独领风骚。
譬如这首四言诗《观沧海》。
诗分三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待诗人登临地点和视角,给人一种诗人雄立于潮头,居高俯视目空一切的伟岸形象,是总领全篇之句。
沧海未观,雄浑霸气已扑面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为第二层,着笔于相对静态下的沧海,远观近望,岛屿环峙,草木茂盛,山形挺拔似与人争立,秋之景观,不凋反荣,此中之奇已是一大观。
世人常言刘禹锡、杜枚之善写秋之生机,不作愁苦语,曹操亦然。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第三层。
诗人仿佛运用镜头,对风起浪涌下的沧海进行了特写,狂涛巨澜,撼山摧石,惊叹于自然伟观的同时,也一定激发了诗人更大的理想更宏大的壮志蓝图。
手法上极尽联想夸张之能事,虚实之间,沧海包吐万物之壮阔与诗人飞越古今之激情都达到了最高潮。
就在这样的最强音中,全诗戛然而止。
留下的是久久回荡在读者耳边的海涛声,以及诗人那独立潮头的巨影。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已经与诗无关,只是当时的习惯性套语。
诗人写诗之时,正是北征乌桓大胜之际,这意味着屡有骚扰的大后方再无忧患,接下来便是南图,第二年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赤壁之战。
此时的诗人,挟得胜之势,其王图霸业之志不言而喻,《观沧海》正是这种心境的诗化。
诗也诚如后世所言,“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同样大气莽莽,吞吐古今,而前者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以及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而诗人也比曹操有更广博的历史使命感,更崇高的人民情怀。
但不论如何,穿越千古,他们应该有很多话可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