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抑郁率高达24.6%,请不要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

 徘徊求知 2022-03-03

- DEPRESSION -

青少年抑郁

警惕青少年抑郁症的潜在表现,及时化解痛苦,倾听孩子的心声。

PART.01

养育患有焦虑症的孩子,就像踏上一场未知的旅程。不管我们自认为有多了解焦虑,面对孩子的种种抑郁表现,仍会感到难以理解。每次看着孩子焦虑不安,却无从知晓是什么原因把他们推向崩溃边缘,很多人都暗暗希望自己能手握一个控制情绪的旋钮,拧一下就能帮助孩子减轻焦虑。

与焦虑的孩子打交道时常会让人恼火,尤其是当他们对父母提出额外的情感需求的时候。记得许多年前,我在大儿子就读的专科学校参加家长见面会,当时我们在听一位客座心理学家讲青少年成长和发育健康。突然,200人的礼堂里冒出一个问题。“夫人,”那是个绝望的声音,“我儿子正处在青春期,最近不跟我说话了,我应该怎么办?”家长中一阵骚动。几个人转头去看那位提问的女士,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随着台上的心理学家开始解释青少年对私人空间的需求,气氛才逐渐缓和下来。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抑郁的孩子可能也会使父母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我有些同事的孩子患有抑郁症,他们告诉我,看着孩子被困在看不见的痛苦和焦虑之中,自己也备受煎熬。最近,有些母亲跟我说,她们担心自己正在上学的孩子太过焦虑,产生自杀的念头。这让我萌生了为抑郁症孩子的父母写一本书的想法。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当我们发现孩子内心饱受煎熬、苦苦挣扎、迫切期望得到父母理解的时候,会和孩子一样感到绝望。渐渐地,我们意识到,应该把孩子当作普通人看待,理解他们只是在摸索如何应对自己的痛苦,渴望与自己亲近的人建立联系,表达爱。遗憾的是,作为父母,孩子有时会占据我们的全部注意力,我们为孩子的情感治愈和健康成长搭建了安全的庇护所,但孩子的行为却频频让我们心碎。因此,有时我们会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理解孩子内心的挣扎。

PART.02

我在计划撰写此书时,曾有人让我关注过一篇报道。报道中提到一个11岁的小学生,在第一次考试不及格之后,选择了自杀。他没有勇气面对父母的失望,而是选择从组屋17楼的卧室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说,上小学的前四年,母亲一直期望他每科考试至少拿70分(满分100分)。达不到70分,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的手,每少一分打一下。相反,如果表现好,母亲也会奖励他一份礼物。不幸的是,这种做法最终酿成了悲剧。

2016年5月12日,男孩拿到了期中考试成绩单,发现自己的英语、汉语、高级汉语和数学分别只有50分、53.8分、12分和20.5分,他变得很焦虑。他告诉母亲这次考试成绩“中等”,想要蒙混过关。作为回报,母亲给他买了一只风筝作为礼物。四天后,他拿到了科学课的卷子,只有57.5分。随着学校留给家长确认成绩的期限逐渐临近,孩子也变得越来越紧张。5月18日,这个孩子被人发现死在公寓楼下,身上多处骨折。母亲痛苦不堪,她自认对孩子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不安。我意识到,把孩子当成小大人,按照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加以约束,可能非常不妥。这个幼小的生命要想得到父母的爱,就必须满足某些条件,必须达到父母从自身利益出发设置的标准。孩子的压力被无形地放大了。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必须做出点成绩,才能免于在父母那里遭罪,又或者说,为什么让父母失望了,就必须感到羞愧,不被父母善待。相反,孩子很清楚,每次受到惩罚时,他的人格尊严和被父母善待的权利就会被剥夺。深思熟虑后,我决定以“无条件的爱”这一主题作为本书的出发点。

我们在努力为孩子创造茁壮成长环境的同时,需要认识到父母的爱在孩子自尊心建立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还需要意识到,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和严苛的教育体系之下,孩子往往会对失败非常敏感,也容易士气低落。

当我开始着手写作本书时,我结识了一位身患抑郁症的年轻人。她是个被领养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尽管她得到了所有的物质财富,但她觉得养父母没有充分倾听她的心声,她也没有被爱的感觉。她愿意相信,自己精神困境的根源在于被亲生父母抛弃。抑郁症加重后,她选择割腕来疏解。

听了这个故事,我进一步提炼了本书的中心主题,除了爱,还要倾听抑郁症孩子的心声,并且学会辨识抑郁症。毕竟,父母是孩子心中最有影响力的榜样。父母理解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应对挑战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就会懂得回报,成长为更具同情心、更加坚强的个体。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不难理解读者们多倾向于选择通俗易读的书,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将本书的篇幅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内,但功用不仅限于指南,而是让读者深入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根源,以及如何进行干预,避免发生不幸。读者们会明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找到应对生活挑战的方法,将是自我成长的重要一课。

虽然人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但本书将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必要时,也会选摘部分受访者的记录。他们都曾在青春期身患抑郁症,如今已全然康复,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曾经面临的挑战。

《孩子,你并不孤单》

这一代的年轻人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经历着前人很少遇到的压力情境,诱惑、竞争、责任、早熟、网络……都给青少年抑郁症埋下了伏笔。

在《孩子,你并不孤单》中,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兼认证心理治疗师彼得·麦克博士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及时发现和理解青少年抑郁症的潜在表现,如何为他们提供应对焦虑和失败等生活挑战的技能,并指导他们走上疗愈之路。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卑、情感痛苦、自我伤害和自杀等消极现象的成因和表现,还包括对青少年抑郁症康复者的访谈,并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帮助青少年充满信心和适应力地面对生活。

虽然应对青少年抑郁的方法需要不断检验和改进,也需要因人而异,但有一点值得肯定:与青少年抑郁和焦虑作斗争的最终目标绝不是仅仅让他们免于痛苦,而是逐步引领他们经历一段有意义的生活之旅。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