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湖南陵县的一户姓谭的人家,家中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大摆宴席,好不热闹。原来家中接到喜报,谭家儿子谭延闿进京赶考高中进士,这才有了这番热闹的景象。 谭延闿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清末民初非常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从两广督军一路做到了陆军大元帅的位置。 此外他对饮食也非常有研究,是组庵湘菜的创始人。 而此时此刻,尽管整个谭家都洋溢着喜气,可要说最开心的却是家中的小娘,也就是谭老爷的小妾。 因为谭延闿正是这位小妾的儿子,这也代表着小妾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不再受人白眼。 这位小妾姓李,出身以及生卒时间不详, 按照家谱的记载,李氏只是一个通房丫头,地位低下。 所谓通房丫头,就是家主的心腹丫头,是家中所有丫鬟的头头。因为和主家比较亲近,因此需要全天候伺候主家,就连夜晚,也不例外,要住在主家卧室旁边的房间内。 因为两个房间相通,因此才叫通房丫头、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谭家大娘子怀孕的时候,谭老爷子就经常让李氏伺候。 这日子久了以后就有了身孕。 幸运的是,李氏最后为谭老爷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就是谭延闿。因为大娘子连续生下两个儿子,那么谭延闿就成为了家里的第三个儿子。 按照古代的习惯,若丫鬟为主家生子,那么就有可能被纳入偏房,成为小妾。而李氏产子有功,自然也不列外,被谭老爷纳为小妾。 不过小妾没有养育孩子的权利,谭延闿一直被大娘子养育。此外由于李氏的出身卑微,即便成为了小妾,还是脱不了贱籍,也不能在桌上吃饭,要站在旁边随时伺候。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4年。 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李氏日后能否真正翻身,就看儿子是否有出息。 不过谭老爷子女众多,如何能让儿子脱颖而出? 谭老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人,家中孩子不论男女,都要进入私塾学习。 这一点谭老爷确实做得不错,不会因为孩子母亲的出身低,就慢待。 从启蒙到进阶的学习,谭老爷找的都是最好的私塾,最好的老师。 而家中的几个孩子也很争气,尤其是谭延闿。 谭延闿从小就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看待问题总能别出心裁,视角也比较独特。 李氏看在眼中,喜在心中,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她四处打听名师。 最终她打听到王闿运在长沙授课,于是她就给谭老爷吹枕边风,说长沙来了一位名师。 此人不仅是肃顺的启蒙恩师,还曾当过曾国藩的幕僚,是个博学多才,满腹珠玑之人。 现下听说此人正在长沙的思贤讲舍讲课,不如将孩子送给王师傅,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肯定很有好处。 如果孩子们能得到王师傅的教授,其他孩子不说,自己的儿子谭延闿肯定收益最大。 而谭老爷不知李氏的心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还夸赞李氏心系家族的发展,是个好女子。 对于母亲的规划,儿子谭延闿怎能不知道。 他凡事不争不抢,行事低调,事事忍让其他兄弟,就是为了不给母亲添麻烦。 当然,他也很清楚自己是庶出,想要让自己和母亲抬起头来做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 如今有了这个机会,他更加努力,但凡有任何不懂的问题,总是第一时间去寻求老师的帮助。 都说名师出高徒,在王闿运的悉心教导之下,谭延闿进步神速,其学问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兄弟。 十年寒窗,终于迎来了科考的日子。1904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已经24岁的谭延闿带着全家的希望进京赶考,做科考路上的最后一搏。 谁都没有想到,谭延闿不考则已,一考则一鸣惊人,他竟然中了会元,也就是会试第一名。 按照古代科举的规定,会试登科就是中了进士,接下来还要进行殿试,由皇帝来给这一批进士进行排名。 换句话说,此时的谭延闿不论殿试的排名如何,他已经踏入了仕途之路,加上他的聪明才智,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正所谓,喜汝登科年尚少。 在家人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谭老爷看了看站在饭桌边的李氏说:“坐下吃饭吧”。 是啊,母凭子贵,在古代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儿子高中进士,不仅给整个家族争辉,连之前地位低下的生母也一飞冲天。 说到这里就又想起了《知否》这部电视剧。 剧中各路人物的所有算计,都是为了孩子,不论是林小娘的处处争强好胜,卫小娘的处处忍让躲避,还是小秦氏的阴谋诡计,不都是如此吗? 回过头来看看谭延闿的母亲李氏,其实也是如此。对于她来说,妾室这个身份高不成低不就,尴尬得很,若想进一步提高,唯一只有儿子能够出人头地。 而这最后的结局也没有让她失望,不仅儿子前途光明,自己也成为了人生赢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