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晋南北朝》——公元354年桓温开始北伐:隔灞水而望长安

 梦想童年594 2022-03-03

前因

桓温灭成汉:公元346年,东晋桓温率军伐成汉,成汉未代皇帝李势兵败投降,成汉灭亡。

石虎去世:公元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

公元354年,东晋将领桓温率军第一次北伐。

桓温灭成汉后,朝廷在荆州刺史的基础上又加封他为征西大将军。桓温与日俱增的名望令司马皇室忌惮。会稽王司马昱极力推荐久负盛名的殷浩担任扬州刺史,想通过他来制衡桓温。

用扬州来制衡荆州,是东晋朝廷的惯用手段。因为扬州距离建康(今南京)非常近。如果荆州有人造反,扬州就能起到拱卫建康的作用。

不过司马昱打错了如意算盘,因为殷浩谈玄可以,治军却是外行。

魏晋时期崇尚清谈玄学,正所谓清谈误国

桓温和殷浩从小一块长大,对他能力如何非常清楚。桓温觉得殷浩掌握了兵权对自己也构不成威胁,就没阻挠。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他的几个儿子争权,乱作一团。桓温见这是一个难得的北伐时机,就上书请求北伐。朝廷惧怕桓温再立新功,会更加难以节制,没答应。而是派另一位重臣褚裒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伐,结果战败。桓温后来又多次请战,朝廷都没允许。有一次桓温把军队都开到了武昌(今湖北鄂城),但最终还是被劝了回去。

352年,朝廷派殷浩领兵北伐,结果因为部下安抚降兵不利引起反叛,晋军没能制服反叛的降兵,自己还损失1万多人,殷浩又撤了回来。第二年,殷浩领兵7万北伐,结果因为他排挤手下的羌族降将姚襄,终于逼反了人家,姚襄反戈一击,晋军大败,殷浩吓得丢下輜重又逃了回来,士兵死伤惨重。桓温趁机上书弹劾殷浩,朝廷迫不得已贬殷浩为庶人。

没有了阻力,桓温终于开始了他的北伐之路。

第一次北伐是在354年。桓温率4万步骑北伐前秦。这时后赵已灭,桓温经过数次血战,打到了关中。桓温驻军灞上,长安就在眼前。这时据长安被攻陷已经有三十多年了,附近的百姓纷纷来归附,许多老人失声痛哭,没想到还有看到官军的一天。

长安近在咫尺,桓温却未能更进一步

不过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到此就打住了,期间还未入世的王猛曾来见过桓温,与他谈论大事。王猛看出桓温并不是真心收复故土,只是想为自己增加功绩,于是就没跟随桓温,后来跟了前秦苻坚。

桓温的军队缺粮,前秦军发现了这个情况,就坚壁清野,让晋军无法收割当地的庄稼。晋军缺粮,只好携关中百姓三千多户撤退。前秦军则趁势追击,晋军大败,伤亡惨重。这一次北伐桓温尽管打进了关中,但是无功而返。

356年桓温再次北伐,这次的目标是之前叛晋的羌族首领姚襄。当时姚襄已占据许昌并围攻洛阳,听说桓温来了,立马撤围迎战。

桓温亲自披甲督战,桓温的弟弟桓冲和其他部将作战勇猛,晋军结阵而进,姚襄军被杀得大败。占据洛阳的周成出来向晋军投降,晋军收复洛阳。周成之前降晋后来又叛晋,桓温把包括周成在内的归降者三千多家迁到了长江、汉水一带。桓温还参拜了先帝陵,对毀坏的部分加以修缮,并安排人留守,最后才班师回朝。

不过尽管桓温第二次北伐取得了胜利,收复了不少失地,但是东晋朝廷并没有心思经营北方,桓温也没有巩固战果,所以不久后,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

后果

桓温第三次北伐。

公元36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5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

结论:桓温的前两次北伐,名字上是收复失地,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增加政治砝码,为自己簒位做准备。这两次北伐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但是东晋朝廷和桓温都无心收复北方,所以注定着北伐事业收效甚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