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代中国人在吃什么?为何让现代人怀念,你可能意想不到

 朝_五_晚_九 2022-03-03
文章图片2

八十年代老照片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最求穿得暖吃得饱,到现如今的吃好穿好。

从衣食中可以看出时代变迁,现在咱们衣食选择丰富,刚经过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人们餐食是什么?那个时候的农村和城市都有什么区别?

文章图片3

八十年代街头

接下来我就带领大家重温一下80年代的餐食

那个时代农村和城市吃喝还是有区别的,毕竟生活习惯都不同,城市有城市的吃法,农村有农村的美食,城市里面吃的花样多搭配合理。

从前农村人对吃的讲究少,农村还一直流传一句话“穷讲究”,多数说的就是城市人

文章图片4

农村话题处

那时农村人守着自己家的菜园子,每个季节能长什么瓜果蔬菜,就吃什么瓜果蔬菜,因为不施化肥,不喷洒农药,也就不用清洗,下田累了随手就摘个吃,只需要用衣服一擦,手里搓一搓,也比较原生态。

文章图片5

那时的农村人都追求食物的本味。

而我呢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80年代农村吃什么比较了解!有说得到的说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八十年代大多数中国农村人吃什么!

咱们先了解一下农村80年代吃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来,村里大多数人还是比较穷,因为刚刚开始包产到户,衣食已经解决开始吃饱穿暖,但是还没有达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文章图片6

包产到户按手印

那个时候田地里没有现在的磷肥、尿素、复合肥,我记得每家都会有个”粪堆“杂草泔水都向上面倒,就用这些撒到地里,再有条件的家庭在地里撒点农家肥。

当时市面上也已经出现化肥,只是因为价格比较贵,庄稼人都不舍得用,还有个原因,那时候的庄稼人都比较保守,也有点排斥这肥那肥。

所以农作物的产量都不是特别高我记得我家那时候一亩地小麦丰收也才500斤左右,秋季家里也会种点蜀黍、花生、大豆、之类的收成也不是也别的高,几百斤左右

文章图片7

小麦丰收

我小时候听老人说,那个时候有一个农作物收成特别好,就是红薯(番薯),也是红薯救了大家伙,从吃不饱到吃的白胖白胖的,都是红薯的功劳,但是现在就有很多老人不吃红薯,因为是在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当时农忙的时候学生老师都会放假一周(麦假)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要种庄稼,有的老师家里分的地多,还会叫学生到家里去帮忙劳作。

文章图片8

放麦假拾麦子

还有因为当时糠麦音(收割机)还没有普及,人们头戴草帽脖子跨上一条毛巾手持镰刀,头顶太阳收割麦子,真正的是汗滴禾下土。

田间地头会有卖棒冰的,3.5分钱一个一般是双胞胎可以一分为二,还有一种用一个小塑料袋装的冰块,那时候好像叫它(冰袋)汽水,家里大人在富足点,出手阔气多花点钱,买一个雪糕,就用这个来解暑。

文章图片9

田间地头卖棒冰的人

还有的人家,把不适合种小麦的地方,种上早(春)西瓜,刚好到收麦子的时候,推着小车,去到田间去售卖。当时的西瓜子特别大,瓜皮特别厚,大概能有个2厘米那么厚,吃完的西瓜皮都不舍得丢掉,回家削皮在锅里翻炒两下,就是一盘菜,不像现在额很多都是无子或者子特别小,瓜皮很薄。

文章图片10

八十年代的西瓜摊

麦子收过之后还要过一下,俗称(碾场)在打谷场,麦子铺好,牵着骡子或牛再后面带着石磙和碾子,在场地里打圈转这个过程要个把小时,还记得当时调皮,自己也想牵着驴子,学家大人过场,都是会被训斥一顿,因为很不安全,后面的石磙比腰还粗,压着了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麦碾好后,把麦秸堆成蒙古包样式的垛,麦秸留着冬天烧火做饭用,现在地上的麦子还不算完,还要等来风了,扬上天,风把小麦壳吹走,麦粒就落到地上。

文章图片11

费时费力的收麦子,前后能有一个月时间,在这种消耗人力的劳作下,生活能丰富到什么地方呢?

八十年代农村吃东西比较节俭,那个时候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能吃上平时想不敢想的烧肉,但是也只能吃一小块解解馋,多数要留着带客。还因为那个时候去割(买)肉也是只割一小块。

村里人杀一头猪卖,半个村子都买不完,当时买肉还挑着捡着,哪儿一块肥,才要那一块。

文章图片12

烧肉

或者把自己家不下蛋的老母鸡给炖了在过年客人到来了能有盘烧肉、炖鸡,就是不错的下酒菜了。

再热上一壶白酒,谈谈天地那时候农村喝酒很多都是自酿的,所以喝之前都会在火上热一热,满屋子都会漂浮着酒香。

文章图片13

煮酒

还记得那个时候家里养的鸡下的蛋,都会存起来,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生日的时候煮上几个鸡蛋,兄弟姐妹从头上滚到地上把鸡蛋摔破,,寓意大家一起嚼个灾(去个灾)平平安安

还记得八月十五家里有只老母鸡不下蛋了,过节日用来改善伙食,在炖鸡的时候切上点冬瓜和咸菜疙瘩再放点海带,2斤左右的小母鸡鸡炒上一大锅,煮好之后先吃冬瓜吃上几块肉,然后把剩下的放进盆里吃上几天。

文章图片14

炒鸡

吃完之后嘴巴上的油还不舍得擦掉,哪像现在去割肉都是一大块,红烧肉、梅菜扣肉能吃个饱

并且现在是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在当时只有过节的时候能解一下馋。

文章图片15

团圆饭

八十年代的主食

八十年代年代平时的主食,大多数是面,不过不是小麦面,而是红薯干面、玉米面、杂粮粗面,大米就更不用说,这个是细粮,只有村里的万元户才能顿顿吃白面和米饭。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红薯面的口感,吃起来甜思的,不过在咽下去的时候有点卡喉咙,异常的难下肚,现在我们家是再也没出现过红薯干、红薯面了。

文章图片16

红薯面馒头

还有玉米面粉做的窝窝头,可不像现在这种精加工的窝窝头软软呼呼的,那时候都是硬邦邦的,不夸张地说,晾凉能砸核桃,当嚼的时候很费力,吃完一个腮帮子发热,并且啦嗓子

八十年代农村四季的蔬菜

蔬菜家家户户田间地头或者院子里都会留个小菜地,种植应季的蔬菜,豆角、菠菜(老来Lun)苋菜的一种、荆芥、香菜。

随时吃,随时就整出来一把,不过因为没有打农药的原因,择菜就要老半天,每个菜叶上都会有虫蛀,那时候都会到菜园子里逮一种绿色的虫子然后喂鸡。

冬天的时候会在自己院子里挖上地窖,提前预备好,大葱、大白菜、胡罗卜、大蒜、青萝卜、当然还有红薯,储存好了,一直可以吃到来年开春,现在不用在为冬天吃什么蔬菜而发愁了,超市里蔬菜卖的很全,随时都可以买得到。

文章图片17

地窖口

春天的时候可以去到地里找野菜,芨芨菜(荠菜)的一中、迷迷蒿等,做成菜团子、或者过下热水撒点盐吧,吃得也很美味,特别是滴一滴小磨香油,现在小磨香油出不吃原来的香,现在野菜都很少能吃的到,主要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都懒得去河间地头去挖野菜了。

文章图片18

还有每年的春天,榆树会悄悄地长出一串绿油油的榆钱,爬上树梢,或者用一根特制的铁钩,把榆钱整下来,拿出平时不舍得吃的白面粉拌一下,放锅里蒸熟,搅点盐吧滴几滴香油,美美的吃上一大碗,也算这个春天没白等待。

文章图片19

蒸榆钱

当时榆钱还有另外一个做法,是和玉米面做成窝窝头的样式,在锅里蒸出来捣点蒜泥放上点香油盐巴,蘸着吃,那是叫一个香,和榆钱伴季的还有一种树,”洋槐树“,也会回馈人们洋槐花,吃法和榆钱类似。

文章图片20

榆钱菜团子

平时亲戚来家里做客,也是在家里做饭吃,白面馒头炒个鸡蛋或者擀个面条等这就是不错的伙食了,现在呢很多都会选择去饭馆吃饭或者在家做上大鱼大肉,我们的小生活是越来越好。

当时的零食更是少之又少,就比如期盼一整年的炸丸子和花生豆那时候油比较珍贵,过年炸东西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比如问炸熟了没、让我尝尝之类的,都不能说家里大人说,这样会被(偷油鬼)把油偷走,现在才明白,因为当时家里油炸的食品很珍贵,炸好了一家人一起吃,不能提前就被吃光了。

文章图片21

炸食品

炸好的花生豆,用一截报纸卷个漏斗状的容器,里面放上二十几粒,去找小伙伴玩,还有放上甜味剂(糖精)的爆米花,村里有的时候会带着一个铁炉子膨膨响,炸爆米花,按每锅收费 都是求家里人,好久才会炸上一锅,爆米花崩出来,用个塑料袋密封好,别的村放露天电影时,装上一口袋边吃边看,

文章图片22

露天电影

那时也有糖葫芦和炸麻花,但是很少吃的到,成绩考的好的时候会奖励一下,还有就是逛庙会偶尔家大人可能会奖励一下,当时的庙会也很热闹,唱戏,各式各样的小吃,米高,牛皮糖等等只是我没有吃到过。

秋天吃南瓜,里面的南瓜子都不舍得丢掉,晒干后再锅里炒一下,整点盐水,滋进去,能吃好久,串门的时候带上一把嗑几粒小味挠挠的,当时我姥姥炒南瓜子有手绝活,吃起来不咸不燥,就是好吃。去我姥姥家都会带回许多。

文章图片23

炒南瓜子

当时北方农村到了夏天,都会做一种吃食,先把黄豆炒熟,放在阴凉处十几天,等到黄豆生出一层灰褐色的毛毛,第一步就算成功了。

然后用手把这层毛毛搓掉晒干,放到一种酒缸样式的容器里,放上盐水,花椒水,辣椒等等,然后再切点西瓜,放入点花生豆,把坛口密封起来,放到太阳下暴晒10几天,就可以享用了,我们那里叫“西瓜豇豆”。

文章图片24

西瓜豇豆

城市里的人们吃的东西

城里人吃东西比农村讲究一点,但是大体差不多,当时城市虽然比不上现在那么方便,就比如当时去粮站买粮食,种类很少自己也不能上手去盛,粮站的售货员拿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那时候认识在副食店上班的人,或者有亲戚在那里面,是很骄傲的一件事情,毕竟掌管吃食。

文章图片25

粮油店

城市常吃的粮食比农村考究一点但是也相差无几,也很少每餐都吃白面,更多的还是一半玉米面一半白面蒸出来的“二合一”馒头。

大米也只有很少家庭能够天天吃毕竟是细粮,只有那种非富即贵的人家才能够享用。

文章图片26

二合一馒头

那时候我二姑在城市生活,家里孩子多,每个月供应的粮食不够吃,都需要从家里托运过去红薯干还有玉米面。

她家里蒸的馒头都是那种褐色的发黑样,只不过是80年代初还需要粮票的时候,在1985年过后就慢慢好起来了,然后就很少吃粗粮吃的细粮居多,大米、白面馒头、占据了餐桌主食。

文章图片27

褐色馒头

但是副食中的牛奶,不是每个家庭能喝得上,需要有奶票 才能去奶站换取牛奶换回来之后需要在锅里沸腾一下,盛出来后上面会形成一层奶皮和黄黄的油,筷子搅合一下喝起来呗香甜。

不过平时有奶票也喝不到,都会把奶票存起来,只有家里新生儿或者有需要营养的人才能品尝。

现在这种牛奶几乎没有了,现在都是包装好的盒装牛奶,喝着没有之前浓郁,但是也很好下肚,那个时候在奶站买回来的牛奶,都有一股膻味,有的人还享用不了,接受不了这个味道。

文章图片28

煮牛奶

当时我姑姑从城市回来都会带上大白兔糖还有酸三色,吃着奶香味十足,含在嘴巴里面都不舍得嚼,生怕几下就给嚼没了酸三色就不同了,因为是一种硬糖,可以在嘴巴里含好久好久,现在大白兔奶糖还能买得到,酸三色似乎消声灭迹了。

文章图片29

大白兔奶糖

当时城市不像现在“鸟笼类”住房,当时的城市人家,会在自家门口搭起鸡棚,养几只下蛋的小母鸡平时下的蛋存起来,也不舍得吃,工友和亲戚来做做客,才会食用

一般过年的时候会选择杀一只不下蛋的母鸡或公鸡,在家里炖一下左右邻居都会来学手艺。(就是来品尝一下),过年的时候也会买点肉,做个红烧肉,炸肉丸子。

当时貌似城市人家,厨房有个必不可少,放猪油的油罐子,逢年过节会整个猪油拌饭或者煎馒头片犒劳家里人,煎馒头片上在抹点绵白糖放上芝麻酱,老香了,现在也记忆犹新

文章图片30

炸馒头片芝麻将绵白糖

当年肉类虽然不常吃,但是蔬菜不是太稀缺,不过没有反季节蔬菜,冬天就是萝卜、白菜、土豆之类,储存起来,吃上一冬天,夏天豆角、梅豆、黄瓜、番茄等,也会偶尔去到小河边挖野菜吃。

秋天也会晒一些南瓜干、豆角、白萝卜上面的叶子等之类的干菜,再腌制点咸菜,做点咸黄豆平时解馋,当时会吃一种海鲜,就是还带了,清洗好晒干后,能吃个小半年,味道也好。

文章图片31

晾晒干菜

城市的主食

早上稀饭粥,配上点咸黄豆,中午一般也就是“二合一”馒头配点咸菜汤,在想吃好点,酸菜面条之类的。

肉馅的水饺也不长吃,肉是一种硬通货,偶尔吃上一次韭菜鸡蛋的水饺,就是算改善伙食了,那时候貌似家里小孩子都很多,没有说是一家只有一位或者两位孩子的,所以开支也大,肉类的就少吃了。

文章图片32

一家人吃饭

当年有个东西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珍贵豆腐,因为这个是那个年代比较细致的粮食了,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而且还能做成臭豆腐、腐乳、豆干等还可以做出很多下饭菜。

文章图片33

腐乳

还有一种就是宝塔糖(打虫药)那个时候生病去到诊所打针的小朋友都会被医生,奖励一颗宝塔糖,对于当时甜这这种味道是缺失的,所以也就不管它是药还是糖了,都是照吃不误,现在也很少见到这种宝塔糖了。

文章图片34

宝塔糖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愁吃饭到现在愁吃什么饭,我们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现在每到饭点都会做思想斗争,吃什么吃什么,我们现在选择很丰富了,很多人都会面临选择困难症。

大家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在评论区打出来吧,大家跟着也参考参考,让我们每日的餐食也丰富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