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商 | 谁说富不过三代?皖籍“洋灰陈”五代不衰!

 860277 2022-03-03
图片

全文共1935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在天津黄家花园成都道与山西路交会处,屹立着一座砖木结构的连体小洋楼。

它的主人并非豪门大户也不是所谓的皇族遗脉,而是来自安徽的爱国实业家,“中国水泥之父”陈一甫、陈范有父子。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在天津一带,老一辈人一提起“洋灰陈”,那可都是赞不绝口。

那么到底“洋灰陈”一名是如何来的?“洋灰陈”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呢?关于“洋灰”世家的传奇故事,让我们慢慢道来...

江南古镇下的陈氏家族

图片
图片

故事还得从陈一甫的父亲陈序宾说起,陈序宾出生于安徽石台县广阳镇。他从小师从江南理学名儒、族老陈虎臣

陈虎臣曾在京城为官,与李鸿章私交笃深。因此在曾国藩率部驻扎祁门县,遍招俊才时,陈序宾受到了李鸿章和陈虎臣的极力引荐。

自此后,陈序宾先是追随曾国藩,后又跟李鸿章转战南北,最后定居天津。这才有了后来陈一甫、陈范有相继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图片
图片

陈序宾过世时,陈一甫才15岁。他凭借自己附荫生的身份和父亲在北洋的影响,小小年纪便去了北洋海防任职,走上了为官从政之路。

陈一甫的顶头上司,是当时赫赫有名、威震四方的北洋海军高级将领刘含芳

当年,陈序宾和刘含芳、周馥三人既是池州同乡,又是至交,更有“三贤”之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着这层关系,刘含芳自是对陈一甫照顾有加,而陈一甫更是勤勤恳恳,从这位长辈的身上学习了不少新知识。对工程预决算和质量控制管理,他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了行家里手。

后来,周馥升任山东巡抚,陈一甫来到山东跟随周馥,负责修建宁海庄堤岸工程。

为节约筑堤费用,陈一甫建议采取“分段择要举办之法”,选择险情最严重的堤段先行添筑石堤。

图片

在辅佐周馥“完复宁海庄堤岸”后,陈一甫回到直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对陈一甫十分器重,委任其为东海关监督幕钩稽精核。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北洋电报学堂总稽察。陈一甫就任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亲手制订《北洋电报学堂教条》,全校悦服。

图片

在宦海的这段时间,他办事果敢老练、敢想敢闯的天赋也日见显露出来。

同时,他不仅学到如何管理的窍门,也结识了各界的朋友,为此后在实业界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非振实业不为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甲午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清政府也把“振兴实业”摆在了挽救自己生存危机的“切要之途”。

“废科举、兴学校、奖励实业、裁减旧军...”这些法令的颁布实施,在陈一甫的灵魂深处触动很大。

再加上周学熙对其的影响,陈一甫对仕途的兴趣越来越淡,“独深有意于实业” 。在他看来,“以中国贫弱为根本计,非振兴实业不为功”。

图片
图片

同时,由于当年中国制造业十分落后,工业品大多需要进口,所以产品前面常会带个“洋”字。其中水泥则被国人称为“洋灰”

那时候,中国所需的水泥均用黄金白银从国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运输费用高,且水泥质量还得不到保证。

图片

唐山细棉土场立窑旧照

而在李鸿章创办海军修建船坞时,需要大量水泥,但外商奇货可居,索以重价。于是在1889年,李鸿章开始筹建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

虽有了厂子,但机器、锅炉等设备跟不上,所以生产的水泥质量低劣,几乎销不出去。没过多久,唐山细绵土厂连同开平矿都被英商强占了。

图片
图片

为了突破各方面的困境,总办周学熙派陈一甫一行人赴日本考察。陈一甫十分珍惜难得的考察学习机会,“昼则参观探讨,夜则详细记录,于机器制造之法尤所深究。”

并将此次日本考察的所见所闻写成《恕斋先生东游日记》,也为后人了解研究北洋实业提供了史证材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1906年,周学熙奉袁世凯之命,负责办理收回开平矿产权的工作,陈一甫负责协助。

历经周折,最终从英国人控制的开平矿局手中,将原属唐山细绵土厂的固定资产赎回,并将厂名改为“唐山洋灰公司”

虽说水泥厂是收回了,但因原本亏折净尽,急需大量资金。于是陈一甫“募商款,增机械,制品日益精美,行销远于南洋”。

图片
图片

1907年周学熙将细棉土厂改组为启新洋灰公司,陈一甫成为该公司最早的三位董事之一。

由于经营得法,质量上乘,公司所生产的“马牌”水泥多次荣获国际殊荣,厂房也是一路扩张,销售量更是达到了全国水泥总产量的92.02%。

图片
图片

然而,好景不长、世事难料。就在启新进入鼎盛期时,由于派系间的斗争,陈一甫被迫辞去公司职务。

可虽然离开了启新公司,但陈一甫对启新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对中国水泥工业的开创之举也是永留史册的。

光大中国水泥产业

图片
图片

“虎父无犬子”。这话用在陈一甫的儿子陈范有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陈一甫长子陈范有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工程部土木工程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年他奉父命回到家乡,主持修建了跨度罕见的公路大桥永济桥

这可是当时我国最早、规模较大、设计先进的混凝土结构大桥,堪称中国公路史上的奇迹。

图片
图片

而在出任启新洋灰公司工程部土木工程师后,陈范有还亲自主持了水泥厂八号窑的扩建。

他敢于创新,不照抄书本上的现成数据,而是根据实际,亲自进行核算。同时为了节约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也大胆革新,用钢砖砌筑成模板代替木材。

建成后的八号窑,是当时国内最大、最先进、产量最高的窑。该窑至今仍在安全运转,成为现在启新洋灰厂最古老的一座窑。

图片
图片
图片

1933年,陈范有受公司董事会的派遣,到南京筹建江南水泥厂。从勘测、选址,到购买土地、订购设备、规划布局、土建施工等,陈范有都亲自参与筹划、事无巨细。

后来南京沦陷,工厂宣布停产。日本侵略军屡次诱逼陈范有开工,都被他一口回绝。

他还试图将工厂的机器运到后方,但因日本人的阻挠没能实现,于是将机器主要部件拆下沉入江底。

图片
图片

而且由于江南水泥厂设备是从德国和丹麦进口的,当时厂内还有两国的有关技术人员。

于是,陈范有从中协调,在水泥厂挂起德国和丹麦国旗,掩护救助了3万多名无辜难民。

除此之外,陈范有还曾在天津主持设计建造五大道及其附近地区的多所住宅。而且大部分仍保存完好,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陈范有次子陈克宽

据陈范有的次子陈克宽介绍:“父亲就是喜欢自己的专业,他到世界各国游历时,去观光赏景的时间很少,到处考察水泥工业,回国时带的几乎都是各类图纸。”

可以说陈范有一心都铺在了水泥事业上,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实业。而在他去世后,陈氏的大多房产,也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图片

无论是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摇篮”的启新洋灰有限公司,还有有着“东方水泥之冠”称号的江南水泥厂,又或是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永济桥。

这些在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成就背后,都有着陈氏父子的无数心血,也见证了是陈一甫、陈范有父子两代人探索实业救国的艰辛之路。

而在他们的背后,不仅是曾经中国水泥生产的辉煌历史,更是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起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