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乾坤 | 鬼斧神工下万千世界,温润触手间名士风流!

 860277 2022-03-03
Image

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宋印既是汉唐印章艺术的延续,也开启了明清流派印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印章史上的重要转折期。

在这一阶段,无论是印章的形制还是用途,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不仅有形制巨大的官印与小巧玲珑的私印,还有表现文人情怀、个人信记的图案符号印,更有宗教、民族专用印,以及楷隶、花押等印章,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关于宋印的华美篇章...

Image

刀笔雕刻中的官印新形制

Image


北宋建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开始大力强化中央集权,调整权力分配,重建统一制度。

于是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下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并开始重建印制秩序,将县署官印也交由中央政府铸造。

Image
Image

同时北宋还对不同等级的官印大小制定了具体标准,并增加了一种镀金的形制,对隋唐简化的印制做出了调整,官印的形制更趋于规范。

上海博物馆所藏“康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印”是目前仅有鎏金痕迹的北宋官印,证实了史诗中关于节度使、观察使印镀金的记载。

Image

《宋史·职官志》记少府监有“铸印篆文官二人”。由于有专人篆写印文,制作标准明确,因而宋代的印文、印形矩度较唐代更为严密,印面大小、印体厚薄及钮式也比较统一、稳定。

其中无孔橛钮是北宋官印的典型形制,其特征是钮身较厚,前后两边垂直,顶端削去两棱,有点类似半圆形鼻钮在工艺上的简化。

Image

而到了南宋,钮体更为宽厚,顶部斜削棱角的形态已不明显,基本上呈平顶状,这也是区别两宋之间钮式风格的参考标准。

同时宋代官印还在规范化中产生了注重均衡的九叠文印。它追求印文的流动均净、布局的平正均衡,并且为了填充印面空间还对笔画加以曲、叠处置。

由此缜密、理性、繁复也开始成为宋代官印的标准范式,逐渐改变了唐官印中印文布局生动、质朴的风格。

Image

禅宗美学下的“个性签名”

Image

“郁郁乎文哉”的宋代,花押作为一种兼具防伪实用功能和审美艺术表现的“个性签名”,广为文人雅士所青睐。

何为花押?就是用文字、印章、指纹在公文、契约上面留下独一无二的凭证。

Image
Image

南宋学者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记载:“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

这里的“稍花”便是指把自己的名字或字、号通过草书的形式,变成一种既像文字又像图案的独特符号。

Image

AUTUMN

Image

这种独特的符号不易摹仿,具有极强的防伪性,可作为取信的私记凭证。

所以我们现在看宋人留下来的书画,常常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署名印章,似草书又不是草书,其实那便是花押。

Image

传说,宋代还有专门的花押馆,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到京都的花押馆去买个花押,作为自己的签名。

买回去后要闭门练习几日,再把练好的签名交到当时的吏部备案,换回官印。

此后,无论这个人走到哪里做官,在其呈送给朝廷的文件上都要有专属自己的花押,用以证实公文契约的真实性。

当然这个故事无从考证,大抵是后人说笑的谈资罢了。不过,宋人确实对花押情有独钟。

Image

宋太祖(左)

宋高宗(右)

Image

两宋帝王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花押,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签的花押是“广”字里一个“5”,底下加上一横。

宋太宗即位前的花押是“仁”字上面加一横,宋哲宗的花押是上立下巾,宋宁宗的花押则是“可”字去掉最后一笔的竖提。

Image
Image

而把花押的艺术性发挥到极致的,当然是艺术细胞爆表的宋徽宗

他的“天下一人”花押(也有人认为是“天水”),一直是花押审美的榜样,更是被后人誉为“绝押”

宋代宰相签发文书,也须押字。所以一直想当宰相的钱惟演曾感慨道:“使我得于黄纸尽处押一个字,足矣。”

而当上了宰相的王安石,还因其花押像一个“歹”字而受到同僚取笑。

Image

除此之外,寻常百姓在社会生活中更是离不开花押。比如你要上衙门起诉某人,状纸上就必须有你的亲笔花押。

“文状须是呼集邻保,对众供写,或不能书字,须令代写人,对众读示,亲押花字,其代写人及邻保亦须系书以为照证”。

Image
Image

并且由于花押实际上是以个性化的图形笔迹为凭信,所以不识字的平民也可以押字。而且,相比姓名书写,押字更加难以被模仿、作伪。

所以宋代的花押,也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文人雅士对美学的追求,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并一直延续下去。

Image
Image

花押印也因此在印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为宋代开拓和丰富印章艺术形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花押印中那种似文非文、似图非图的符号图案,更是大大开拓了篆刻家们的思路,推动了后世篆刻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干红的繁荣面貌。

Image
Image

两宋时期印章的风格取向是多源的,无论是受到当时官印风格的浸润,还是承接唐代印法遗韵,抑或远追秦汉,都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印章审美的个性化追求。

这是整个社会用印风气转盛态势下的必然现象,也标志着中国玺印的艺术风格在主观选择中孕育变革,中国印章史也走到了文人艺术家独立创作时代的前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