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展看尽,先秦至明清的古代印章记

 恶猪王520 2022-10-17 发布于新疆
图片

时过境迁,人们今天日常所能看到的同篆刻最大的关联,是各类公文协约最后的钤印。印的概念更多等同于公章。
数十年之前的世人生活中,每个人几乎都要备存私人名章。挂号信、收签单、登记表、确认书林林总总各式文函都有需要钤盖名章的地方。社会变化,时今许多身份确认手段己经被科技数字化替代,个人使用的印信名章离白我越来越远,甚至被人们淡淡遗忘。
图片
《后汉书·祭祀志》载:
“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由前可窥文字印玺发展渊源的社会概念流传。
近些年考古发现及文物实体研究,更给出极重要的原始信息;可以判定,商周时,印记这类器用己经出现;至春秋战国间相当成熟,且自此之后,印玺文化独立成章,演变进化为独特一枝,广受关注。
图片
秦汉壐印、晋唐因章、宋元押记、明清蒙刻,二千余年以来,印的形态铭文,百花齐放,斗艳争奇。
图片
近日《印何累累——中国古代的印信》展在望野博物馆展出,展览遴选出一组(70件套)从先秦至明清的古代各色印章图记,钤红列陈,以奉诸君清赏。
   第一单元   
秦汉壐印、晋唐因章
印章篆刻,不同材质,每个时代都有印坯留存,这些印坯上完整保留了各类工艺制作的细节,对进一步研究古代印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商周时代印模使用,引动印玺萌发。至春秋战国,先秦之世,政治、风俗、文化、民情等都影响着古玺的形式变化。不同区域方国的文字系统,成为印玺形制布局格式的重要动力来源。这些时代、区域的不同差异在印章中得到别样体现。不同时代的书风时尚,不同地域的特殊书写以及不同阶层,不同用途对玺印的构思与制作都产生不同要求,使得先秦古玺不受约束、变化多彩、耀目绚丽。
图片
汉代的印章。篆体方正浑朴,布局谨严,风格多样,与秦印并为后世所取法。从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文字的点画比秦篆简略、明快,现代楷书结构绝类于其;形体异于秦篆的长形与汉隶的扁形,多呈方形。
图片
汉制,皇帝、皇后、诸侯王的印称“玺”,列侯、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称“印”,列将军称“章”。以印质和印钮、印绶区别地位之高低。皇帝玉玺、虎钮,皇后金玺、虎钮,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别为黄金印、龟钮,银印、龟钮,铜印、鼻钮。印绶也有紫绶、青绶、墨绶、黄绶等分别。
汉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在用材、纽制、文字排列及印绶的用色上由于等级关系,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较官印来得随意、宽松许多,无论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铜质为主。汉玉印篆法雕工精细。金属印则分铸印、凿印两种。西汉宫印多出于铸造,只有将军印和给其他民族颁赐官印多为凿刻,均为白文;东汉官印则以凿刻为多,亦为白文。从古印遗存来看,魏晋时的将军印等各种急就章比汉代的更富有天趣。西汉私印在初期也多出自凿刻,白文,而自中期以后铸印渐多。汉印博兴,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
图片

    第二单元    
宋元押记、明清蒙刻
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衍变,宋金元印,上承秦汉,下启明清,是一道很重要的分界。赵宋及金元之前以实用为主要功能。宋金印篆一脉相通,其后元代进入实用后的转变。待至明清到当代,是艺术欣赏成为和实用并驾的主要功能。相对官印而言其形制更为自由、多样。从风格形式上区分,有古玺风格、汉印风格、细朱文风格、风格、楷书风格、图案印风格、花押印风格等。这类印章寻源秦汉,同时又吸收唐官印形式,形成了文雅、清丽、疏朗的具有“书卷气”的印章形式。
图片
宋金元印章艺术,无论形制、内容、用途以及艺术形式,相对战国、秦汉印而言都变得多样、丰富。有形制巨大的官印与小巧的私印,有表现文人情怀、商业信记和图案符号等印章,还有宗教、民族文字专用印,鉴藏印等,使用楷书、隶书、花押、九叠篆、八思巴文等印章,异彩纷呈。
元代印章。其最直接的来源是唐宋时期流行的署押(亦称“花押”)和少数民族文字押。所谓署押是以具有装饰性的草书署名制成的押记形态。它并不采取传统的印章形式,一些合文或简略的签名也几乎无法识读,它与私印有着类似的用途。以防伪签署为主要概念。
署押在唐宋帝王、文人士大夫中风行,成为当时文化人意趣的一种表现。而元代少数民族的署押却不同,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也就是说这类押印并非出自风雅,而只是为解决文盲为官者署名之难的一种权宜之计。元押形式多样,有方、圆、八角及鼎形、壶形、鱼形等象形印。
黄文瀚,字师竹、瘦竹,号揖竹词人,室名揖竹词馆、苍筤轩。原籍婺源(今属江西),寄籍江宁(今江苏南京),咸丰年间至上海。善钟鼎、篆隶,精刻印,晶玉竹木,无不擅长。又工诗词,著有《揖竹词馆诗草》,同治末輯有《苍筤轩印存》。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其诗。
边款:“江宁黄瘦竹篆”
印文:“与竹同虚”

图片

吴诰,清代,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字子洛,号幻琴。诸生。工书画。精篆刻,师浙派诸家。存世有《蘧庐印谱》、《犀香馆诗存》。
边款:“子洛仿汉 时庚辰三月”
印文:“坐花醉月”

图片

胡唐(1759—约1826),初名长庚,字子西,号翁,别署城东老人,木雁居士,安徽歙县人。沉浸篆学,自秦、汉而下至程邃,无不逼肖入微。篆刻得其舅父巴慰祖亲授,其印风与巴慰祖较近,世人并称“巴胡”,“徽派”中坚。胡唐篆风格婉约清丽,行书小字边款尤为精绝。
在自述篆刻创作经历时称:“余自丱角(童年),寝馈不忘者三十年,以目眚弃去。”知其约四十五岁左右之后因眼生翳障而无奈息艺,不再为人篆刻。著有《木雁斋诗》。
边款:“歙西长塘鲍廷博读书记 戊申(1788)四月为以文先生刻 胡唐”
印文:“歙西长塘鲍廷博读书记”

图片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曾一度迁居桐乡县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思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鲍廷博歙县秀才,勤学好古,随其父之好,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他与江浙一带著名藏书家频繁交往,互相借抄,并广录先人后哲所遗手稿,八十余岁仍往来于杭、湖、嘉、苏数郡之间,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仅流传至今有名可稽者即有140余种。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
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
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归还其原书,乾隆皇帝在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廷博非常高兴,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将家藏善本古书公诸海内,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其中后4集为其子鲍士恭、孙鲍正言续成。
奚冈(1746—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县(今属安徽),一作黟县(今属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韵超隽。曾游历东瀛,名噪海外。乾隆时,征孝廉方正,辞不就。著有《冬花庵烬余稿》三卷。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并与丁敬、蒋仁、黄易、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西泠八家”。
边款:“奚冈”
印文:瓦当形“大利”

图片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以号行,别号印奴、印佣,别署屈瓠、罗刹江民,七十岁后称持默老人,斋名麋研斋。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边款:“王禔刻”
印文:“寿同金石”。

图片

陈巨来(1904-1984),原名斝,字巨来,后以字行,号塙斋,别署安持,安持老人、牟道人、石鹤居士,斋名安持精舍,浙江平湖乍浦镇人,寓居上海。著名篆刻家,书画家、诗人。巨来治印,承继秦汉,大气磅礴,尤在“元朱文”上得心应手,造诣精深。自张大千在香港为其辑定印行《安持精舍印存》后,陈巨来篆刻艺术蜚声海内外,作品得到金石收藏家的珍视。其篆刻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又因《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民国掌故专家,
边款:“天野仁兄正 巨来”
印文 :“南碧斋藏”。

图片

董天野(1910~1968),又名叶风、晋初,浙江慈溪人。师从张大千,海派画家。
展览信息
图片
印何累累——中国古代的印信
展览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望野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1日起

信息转自:文博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