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式科幻背后的动能

 CFF_WTM 2022-03-03

携手一道,走近中国青年电影

本土收获47亿票房,全球最大流媒体Netflix购买其版权并翻译成28种语言并最终在190+个国家及地区播放,掀起“中国科幻风”并被媒体誉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的《流浪地球》,在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期间,随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携手看电影国举办的“中国放映·未来”青年长片展映活动在法国首映,导演郭帆和到场观影的观众们进行了长达二十几分钟的映后交流活动,于法国时间19日参加基金会在戛纳中国馆举行的题为“论坛:中国科幻与艺术电影创作中本土语境的探索”论坛,由拍摄《流浪地球》出发,探讨中国电影工业,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核。

是第一次来戛纳电影节吗?对戛纳感受如何?

对。和想象的差不多,电影氛围很浓郁,整个戛纳街头巷尾布满剧照、海报,戛纳是有沉淀和历史感的,这是本次来的感受。

《流浪地球》这次通过“中国放映·未来”青年电影长片

展映计划在戛纳展映,期待欧洲观众的反馈是?

其实主要是想看看各地观众的不同感受,包括当时去美国路演也是这个目的。此前只是听媒体说在美国上映的火爆程度,所以想要去当地看看观众的真实看法。但是到了美国你会发现95%的观众还是华人群体,真正的美国观众很少。包括欧洲也是一样,可以看到展映当天观众连1/4都不到,人没有那么多,同时他们关注的点也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展映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可以借机会出来更多的了解观众需求,为我们之后的创作做准备,看看观众真正的期望是什么。

《流浪地球》在法国的首映得到了观众的欢迎

所以目前为止对于观众采样多数还是落在华人观

众部分对吗?

没错,所以有时候我也会去YouTube上看看海外观众的意见,即便YouTube上华人以外的观众也是少数,你没办法像国内这样跟观众进行更直接的沟通和对话。在国内我们会做一些调研,集中跟大量观众进行沟通,但是海外,欧洲或者美国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想去看看欧洲观众的期待是什么。

不过,我觉得这些并非现在我们最主要的关注点,现在中国电影拍摄的关键是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这是核心。强大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循序渐进,也许到10—15年之后当我们的工业力量足够强大之后,有机会去做全球视角和全球格局的电影时,可以再详细的用调研手段了解更多不同地域的观众需求。

导演论坛上有两个观众对您的影片剪辑是否“过于中国化”产生分歧,美国观众觉得“目前《流浪地球》的剪辑太过于中国化,导致影片就是纯粹的中国故事”,法国观众则表示“《流浪地球》剪辑一点问题没有,好电影就应该是本土文化的表达”,您怎么看?

挺好的,那位可能是美国的老先生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觉得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电影,而法国观众则认为《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做到“非常中国”其实很好,我谢谢他们的夸奖。如果所有人都觉得这是非常中国风格的电影,对我来说是非常开心的事。

简单聊一下全球电影工业化的现状和未来。

谈不上全球电影工业化,我们先做好自己的事,把中国电影工业化尽快完成。

《流浪地球》导演分享感受

您觉得中国电影工业化目前欠缺的是什么?

几乎全部。我理解的工业化其实是“工具”的组合体,不同的创作环境有不同的方式方法。电影工业化是个工具,这其中包括了管理理念、方式、流程等,所以是一个集合体,总体来说更像是一个工具箱,这样理解电影工业就比较客观。就把电影工业比作工具箱,就工具箱的种种工具来讲,中国电影大部分都没完善,都处于起步和模仿的阶段。当你做工具的时候会发现,即便是工具也依然会有文化属性,中国的管理模式和美国的管理模式也不一样,所以这方面我们没办法直接用好莱坞的那套工业体系,真正用好莱坞工业体系落地的时候就会发现哪里都不对,所以我们必须找到符合中国整体电影环境的工业体系,这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为什么好莱坞工业体系在中国会水土不服?

因为文化,中国骨子里是一个人情型社会,美国相对来说是一个契约型社会,而且还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说在中国你经常会发现评价一个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的情商很高,这样的评价标准是因为在中国的环境下很多事情和人情有关,这也和我们的文化有关。因此在管理中要分析这个度,比如我们可能管理的部分是三分人情,但是好莱坞就可能是九分管理和一分人情。好莱坞的管理边界会很清楚,但中国的管理边界没有那么清晰。我们的文化有点像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是一个过渡的过程,就像墨迹在纸上晕染的效果,它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但是好莱坞他们是有一个清晰边界的,这个清晰边界一旦落在国内之后其实不太行的通,有人会特别抗拒这种事情。

郭帆导演在戛纳中国馆论坛上与国际影人交流

你觉得欧洲电影工业如何呢?

欧洲的电影工业有它独特之处,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和文化有直接联系的。欧洲有很强的文化历史,它的文化积淀比好莱坞深厚和强烈,其实比较接近于中国的状态。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优势,只不过在某种管理方式或者使用“工具”(指电影工业体系)的时候,一上来觉得不太适应,我们要打造更符合我们使用习惯的工具,当然这也是和文化有关的。

之前拍摄过的《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

和流浪地球风格差异很大,拍摄科幻题材是转型

还是什么?

我一直喜欢科幻片,做电影的目的就是拍摄科幻电影,其实谈不上转型,前面两部作品是,初期进入行业你的选择权还是会少一些,慢慢的自主选择权多了之后就可以涉猎自己喜欢的题材,即便如此,我的第一部影片里面也是有科幻元素的。

作为青年编剧和导演,对青年电影人讲一些鼓励

和建议吧。

第一个点很重要,也是我在电影学院的老师给我讲的,即从一开始就要选定你是要做文艺电影还是商业电影,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要确立,不要太贪心于希望同时兼顾商业和艺术,纵观全球也没几个导演可以做到商业和艺术同时兼顾,特别是我们刚上手的时候就要更加清晰的认知自己所选的路,选定之后要坚定不移的向前走。

另外就是刚刚在论坛上提到的,如果我们要选剧本的话,我们在讲一个好故事的同时要放大我们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优势,一定要放大这部分

戛纳中国馆主题论坛让海内外电影人

与中国电影工业现状更加贴近

这次合作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

项基金携手看电影国际的“中国放映·未来”青年电

影长片展映感受如何?

基金会邀请我们过来做了这次展映,然后从侧面了解到一些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对于青年电影人的一些扶持计划,我希望像这样的扶持计划越多越好,能够给更多的青年电影人一些扶持机会和平台,这是这些基金会的意义,相信也是吴天明老先生会倍感欣慰的事情。

本次基金会携手看电影国际共同启动“中国放映·未来”青年电影“走出去”长片展映计划,力求让更多好的国产长片电影作品落地国际电影节,将感动中国的力量投射世界,成就感动未来的中国放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