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自普通生活中发掘美学,得到滋养

 CFF_WTM 2022-03-03

携手一道,走近中国青年电影

作为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闭幕影片,青年导演顾晓刚的处女作长片《春江水暖》成为本届影评人周单元唯一入围华语影片,也是华语电影首次被选为该单元闭幕影片。同时,《春江水暖》将与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所有入围处女作共同角逐“金摄影机”大奖。

本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周”评审团可谓星光熠熠,著名导演西罗·格拉将担任评审团主席,英国演员阿蜜拉·卡萨、法国制片人Marianne Slot、刚果影评人Djia Mambu、意大利导演乔纳斯·卡皮纳诺组成新一届评审团并为所有入围影片进行评审。在法国时间5月22日刚刚结束的影评人周闭幕影片放映现场,青年导演顾晓刚的处女长片《春江水暖》首次与欧洲观众见面。

首映现场主创团队与观众见面

“影评人周”单元总监查尔斯·泰松在首映现场致辞

放映现场,“影评人周”单元总监查尔斯·泰松上台致辞并对《春江水暖》给予很高的赞许和评价,他表示:“我有机会见到很多中国的老电影。1981年马可·穆勒在都灵展映80部中国影片,展映名为Electronic Shadows(中文直译'电影’)。这是第一次中国影片得以在海外展映给世界观众,这次展映在当时给影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之后我都密切关注着中国当代电影,也对过去的中国电影保持浓厚的兴趣。即便如此,此前我也没有看到过哪部影片如《春江水暖》一样,从观众的观影感受、《春江水暖》的叙事结构和人物不禁让我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富春山居图》是一幅传统中国画,而《春江水暖》则是一部绝美的'移动的画卷’,这幅画卷不仅展示了风景的美,更有关于爱、家庭和友谊的美,希望大家喜欢。”

《春江水暖》首映礼现场座无虚席

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2017青年电影高峰会导演项目创投会上,顾晓刚导演首次将电影项目《春江水暖》展现给大众。这一次,电影《春江水暖》作为戛纳影评人周单元闭幕首映,顾晓刚导演同时坐客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于法国时间5月19日举办的题为“论坛:中国科幻与艺术电影创作中本土语境的探索”的论坛,和著名导演郭帆、松太加一起分享艺术电影的动人之处。

恭喜《春江水暖》入围第72节戛纳国际电影节

第58届“影评人周”闭幕影片,感受如何?心情

如何?

很开心,听说影评人周今年的阵容很强,像整整一部电影史,今年可能是戛纳大年,本身我们当时春天的部分还没拍完,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用平常心对待,尽人事听天命。所以能够入围很开心,然后收到组委会通知很可能影片会被选为闭幕或者开幕影片,组委会评价《春江水暖》的深远辽阔,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包括成为闭幕影片也意义很大。可以让电影漂洋过海来到戛纳,和看到影片的人产生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电影自己的生命,它本身作为一个自足的个体,帮我们完成与观众的交流。

在戛纳中国观念的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圆桌会议上有一个戛纳“导演双周”的选片人在,探讨了一些戛纳的选片标准,《春江水暖》是戛纳“影评人周”到目前为止唯一获选闭幕影片的华语影片吧?

听说是,在戛纳影史上作为开幕和闭幕是第一部。影片的时间长度是两个半小时,刻画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包括我们拍摄耗时两年,加上剧本一年,体量上就比较庞杂。电影本身是一个三卷的展开,《春江水暖》是卷一,对于作品本身的延展性非常大,所以我们中午见到影评人周的总监查尔斯·泰松,提到对我们影片的一些赞赏和评价,说作为年轻的导演却能做出如此成熟的作品很难得。我回答他说主要是有'时间’的参与,这个时间的参与不仅是指我们执行上花了很久,'时间’本身也是这部影片的重要角色之一,我们探讨的不仅是故事层面上关于家庭和亲情的主题,也有关于中国绘画的重要美学、哲学观念,即关于时空的无限感,电影进行三卷式构建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春江水暖》导演顾晓刚、监制李嘉和主要演员亮相戛纳

前期筹备到拍摄大概用了多久?

剧本大概用了一年,初衷是写我自己父母的故事,名字叫做'顾家饭店’。最终电影是构建了四兄弟,四个不同的职业,老大是厨师,根据我父母的经历。但是我开始做企划的时候发现家乡变化很大,包括G20峰会,杭州在2022年承办亚运会,尤其像我的家乡本来只是县级市,现在成为杭州的一个区,原来不通铁路,现在有高铁可以直接到北京。

这种变化大概是多长时间?

就这两三年吧。非常夸张,你能感受到一种时代冲击,这带给创作者一种创作冲击,把这种时代的变迁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有了现在《春江水暖》的架构,加上拍摄时间,一共耗时两年。

两年里包括片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设置,并且第一年没有适合的资金介入,我们主要在保持最基本的制作,很多和时代相关的部分已经变迁,不拍的话就会过去。所以我们首先要保障和时代有关的剧情,第二年比如我们经过了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青年导演高峰会创投、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找到合适的资金,开始进入补拍,最终完成电影拍摄。

顾晓刚导演在戛纳

在很多人都在说“影视行业寒冬”的时候,你觉得艺术电影其实在更为积极和自然的成长?

它不叫寒冬,只能说之前是有泡沫的,但是'泡沫’所体现的大概也是对资本更好的推进吧?现在只能说资方对艺术和电影本身越来越了解,资本会做出更谨慎和专业的判断,所以我觉得电影是在自然生长的,它不是寒冬,某种角度看电影其实是趋向更优良和专业的维度。可能电影行业最初是繁忙但是品质参差不齐的,随着发展慢慢会进入专业和优良选择的系统,应该算是进入了2.0市场,又一个新的局面生长起来。另外文化市场本身也一直在生长,从2.0到3.0这样。从现在很多的作者电影,包括纪录片电影都能得到市场的消化和观众的拥抱迎接就能看出,这些都是好的情况,放在以前不容易想象。

你作为导演,本身也是观众,觉得对于这些年中

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有变化吗?

有,比如现在的《何以为家》,包括《摔跤吧爸爸》,观众的选择面会更大,我们说的观众其实更为泛指,不只是从业人员或者中产阶级及以上,普通观众也开始有观影和美学意识,现在可以直观看到,此前艺术片影厅观众很少,对于这种情况院线也很无奈,肯定会选择更多人看的场次安排放映。

《春江水暖》主创团队亮相戛纳红毯

我看到故事介绍的时候,四兄弟按照四季照顾中风母亲,按照国人的理解习惯会自然联想到一些亲情关系,包括其中的波折磨合等,这部分在影片里是怎么处理的?

《春江水暖》很像《东京物语》的设置,故事开场是寿宴,四个儿子为母亲尽孝准备了场面很大的寿宴,母亲过于激动以至于中风病倒,由此加重了本身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老年痴呆症状,引发了之后的故事。中国,尤其是南方有一个'供饭’概念,关于母亲的赡养问题,按照四季四兄弟轮流照顾,其实是通过季节来呈现每一个家族里小家庭的困境和问题。因为中国一直是家族制,影片把中国家族的结构关系呈现出来,里面不仅有看似是四个兄弟关系的呈现,也有作为年轻一代和上一代的代际关系呈现,三代人交替表现因为时代带来的文化认知、家庭观念包括亲情观念带来的张力。

拍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一是资金问题吧;第二是论坛时郭帆导演也说过,如果你要去做一个新的尝试,你还是要去摸索,不仅仅是在既定的电影语言和风格上去做,摸索是需要花时间和功夫的。《春江水暖》最可贵的还是'功夫’,它不是才华的展现,导演和整个创作团队都退到很后面,它的宽广就呈现在它耗费的时间和功夫上。我们常说电影会大于作者本身,有些作品是可以清晰看到美术、灯光或者是导演长镜头设置的功力,你可以很明显看到创作团体的厉害之处,但是我们相对有意识的往后退。这么做是基于影片的美学系统,在中国绘画的哲学系统里,主要是描绘宇宙观,这部影片里美学的部分会大于作者本身。虽然拍摄期看起来有两年,但是分配到每次其实时间很短,资本和剧情量都有限,比如春天是五天,最长的夏天也不过是十几天,每次拍都很短,并且我们要等天气,影片的拍摄不是人为设置和可控的,不管是天气还是演员的表演本身,亦或电影的剪辑等都是生长起来的,生长起来的东西就会大于作者的智慧。本身我们是有一些自己的设计,但是在真实拍摄或者剪辑时就会有超乎设计的部分,我们简单讲是超出预期的惊喜。可以说是本身就有电影自己的智慧在其中,而非我们有意要退到其后。

《春江水暖》在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2017青年电影高峰会导演项目创投会得到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青年导演奖并获得10万元奖金,图为梅峰导演和张婉婷导演为顾晓刚导演颁奖

《春江水暖》作为影片系列的卷一,其实还会有

卷二卷三的概念?

对,《春江水暖》是卷一,卷二和卷三是基于“千里江东图”。卷一是《春江水暖》,卷二和卷三是另外的片名。

所以其实是用整幅画卷构建一系列电影世界观?

我们也是在不断学习和摸索电影语言,希望藉由这三部曲能深入的呈现这种探索和学习。我们团队的slogan是'潜入春江,黄金万两’,大家真的是要潜下心来从一种文化、一种专注里转化可能性,这很难。我们前面有很多坐标,侯孝贤、杨德昌这些导演都很成熟,可以直接借鉴,但我们还是想呈现一些新的可能性。本身我的家乡是基于富山春江图的,我们希望呈现这种绘画观。三卷设置无论是对作品系统还是对创作观念,都提醒我们不要想太多,慢慢拍,值得花十年把这个语言系统研究清楚。

拍摄《春江水暖》最大的收获是?

在绘画和中国传统哲学里常说的一个词是'艺可通道’,道即宇宙和自然背后的道理和天机,我们拍摄《春江水暖》确实有这部分感受,电影更多的是作为艺术和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作为艺术工作者对于艺术的态度是怎样的,是为了艺术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艺术,其实东西方在这方面有很不一样的哲学观念和态度。电影本身就更不必说了,通过拍摄我们学到了一些电影技法和基础,我们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成果都在影片里有所印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个体生活的关系,这个是最重要的。它是对艺术工作者的滋养而非消耗,它不会榨干你或是让你觉得过程很痛苦,它可以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和创作者互相滋养,它不仅仅是拍摄电影,它是在做一件事,和做服装、厨师等一样,它成为我们在工作中去完成自己人格和世界关系的智慧,并带给生活一些笃信。

顾晓刚导演在戛纳中国馆论坛介绍《春江水暖》

如何看待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创作者本身的心态是面向观众还是背向观众,采用商业手法实际背向观众的电影也很多,很多艺术片如果面向观众,很明显就会有一些关照度的东西,大家都能感受到。这个和审美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毕竟电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介和特质,即讲故事。当你有一颗面向观众的心时,相当于有一把尺,你会一直平衡观众的心理,以及你心里艺术的天秤会怎样倾斜。就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其实他很艺术,也很大众流行,他是有一个标尺的,最重要还是创作者自己的心态。

如何看待艺术电影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

艺术电影看似不用特效特技,但是工业体系其实不只指具体的技术、还包括制片,制作环节和流程。简单举例,你是拍三个月还是拍一年,是边拍边改还是拍完不能改,每部影片其实有自己的工业流程。当然有些流程是可以通用的,放眼世界,不同的艺术片会根据自己的风格建立符合风格的运作方式。好比每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种植方式,其实这就是工业系统和标准。比如王家卫、侯孝贤。侯孝贤拍摄《聂隐娘》,一场沙漠的戏是隔年再拍,就是第二年感觉不对于是再拍一次。其实就是一场帷幕戏,在普通观众眼里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侯孝贤这个层面的导演眼里,他们思考的事情会不同。王家卫导演更不用说,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用来支撑他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品。因为艺术品是有它独特工业系统的。

想通过《春江水暖》向观众传达什么?

《春江水暖》是一部很普罗大众的片子,不只是对从业者或从事电影艺术学习的人,真正的普通观众也可以看懂故事,主要是希望对大家有美学和审美的启迪,能有一点点就心满意足。本身从业者我们是不担心的,最重要是希望对普通老百姓有启发和启迪,至于是怎样的启发和启迪,我们希望展现把古意和传统的东西安放在当下的可能性。

提及传统,不是非常表象的去理解,不是通过外表形式才能定义传统文化,或者是一提及传统就让人觉得有距离感。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让大家感受到传统就在身边,《春江水暖》中的传统本身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动词,它是可以滋养人的。首先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品茶、看花、出游……其实是让你更安定在当下的一种态度。传统是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提倡一种滋养当下自我的观念和文人价值。我们的电影中有很多现代和传统观念转变,因为环境是富春山居图600年前甚至更遥远的景貌,换个视角,其实古代和现代可以很融洽的在一起。你可以去拥抱和享受现代,同时你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时代里,这样会使人安定。因为时代永远像车轮在发展,这是时代特征,而坚守自己就是寻找能够安定和富足内心的时代和传统。

《春江水暖》的拍摄现场

《春江水暖》除了绘画艺术和哲学品性,其中更

为亲民的部分在哪里?

除了美学向,影片主要是基于审美出发的一种对于天地、自然,这些可以初立情感本身的维度体验。电影里的故事描写非常具体,但是我们一直把人物放在全景观中,也将所有的故事放在审美系统里展现。这其中想要传达的是,生活具体现实,但是生活之外有更高维度的事物。比如精神和审美层次的,希望让大家能有所启迪。想提醒大家不要纠结在具体生活里,的确生活里有很多无法跳脱的、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具体而惶惑。而《春江水暖》寄望用美学来解决这部分问题。

其实看电影是很开放的事情,首先希望观众能被故事打动,而美学层面可以慢慢品味,就像《一代宗师》,普通观众觉得拍的漂亮、故事不错就可以了,美学的部分自然有人可以品味到。

对其他青年电影人说一些鼓励的话

借一部日本电影中说的,摄影机不要停。我自己是从影展系统里生长和学习起来的,那个年代条件艰苦,不像现在有那么多创投、机构和成长起来的制片人,DV年代很多前辈就是2、3万元投资自己拍摄,然后出来的片子也很棒。核心在于拍,关键取决于自己的状态,你觉得一切都准备好了就都不是问题。资金、演员、天气等都不是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就可以再等,因为真的开拍,还要经历创作之外的东西,对信念和信心会有消耗,每个创作者对于'是否准备好了’这个时刻是会有感知。

在戛纳首映好评如潮的电影《春江水暖》,用青年电影人饱含初心的创作,折射深远的电影审美和哲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