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减”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云哥7tz6c7y122 2022-03-03

小时候一直听妈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拙娘生巧子”。那时候小,一直没有理解。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了解到这两句话,不仅揭示了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也诠释了一种社会现象,还揭示了一种教育规律、教育模式,实际上说明了穷教育与富教育的问题,也是励志教育与理想教育的问题。

特别是在物质条件日趋丰富的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到底该怎么改?向哪个方向改?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思考一:教育改革是否是教育设施的改善

当前有个误区,哪里学生出现了问题,哪个学校学生成绩差一些,哪里高考没有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校长也好,教师也罢,乃至整个社会,都被误认为是学校条件不好。马上被领导约谈,要求学校全面整改,于是开始建教室,修操场,改厕所,整厨房,硬道路,配设施,甚至出台文件,不准当地子女外出求学,把学校弄得鸡飞狗跳。

殊不知道,教室宽敞明亮了,学生的“心”却困惑了;操场好了,活动少了;图书阅览室漂亮了,教师学生不去了;实验考完了,实验室搁一边了;投影仪、多媒体进教室,教师的双手颓废,黑板没板书了;办工桌变新了,没有墨水,不放作业本,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方便了,人脑却空置了,闲置的大脑不用来思考工作,研究教材教法,却用来研究股票、房产及人际关系,像赵本山说范伟一样,“一个厨师,不研究菜谱,竟然研究起兵法了,实在太可怕了”。

纵观整个教育发展过程,条件确实改善,问题反而多多,随着高考录取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录取一本的人数增加幅度很大,而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学生自理能力,自立能力,人文素养,都有很大的空缺。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要改善硬件设施,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育内容即课程,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内涵。改善教育条件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但一定不能改掉学生吃苦耐劳、励志奋发、劳动收获的教育精髓。

情感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的培养一定不能因教学条件的改善而缺失。教学条件改善,学生用眼观察世界的角度可以改变,认知的方法可以多样,而认知的规律不能变。学生用双耳聆听世界的声音不能变,用嘴表述事情发生发展过程的规律不能变,用鼻感知世界的味道不能变,用双手劳动,收获劳动成果的规律不能变。

硬件设施改变,应该是给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插上了翅膀,使我们用眼观察世界的角度更宽广,用双耳聆听世界的声音更清晰温馨,用嘴表述事情发生发展过程更逼真更有趣动人,用鼻感知世界的味道更真切,这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所在。

思考二:教材的改变是否能代表教育模式的改变

在这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中,第一大突破就是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允许教材多种版本并存,以适应“教育有方,教无定方”的教育理念,适应分层教学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百花齐放的教材版本。

有的打破原有的认知规律、生理规律,重新建构新的认知体系。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教材编写者仓促上马,未能对自己的教材进行很好地设计和安排,教材是按生理、心理规律编写,还是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来编写?编者的意图自己未能厘清。有的教材只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根本没有规律。

表面上看是改掉了教材的繁、难、偏、旧,实际上杂乱无章。既要教师改变对教材的认识,重新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又要教师改变价值观重新构建新的方法论,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谁来完成,需多长时间完成,经费由谁出,教师由谁来培训,选什么时间段来培训,培训什么年龄的教师,用什么方式培训,培训什么内容,怎样让教师安下心来进行培训,确确实实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改革,不容许我们把学生当实验品,千万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必须一点点来。要么先改教材,再改教师价值观念,然后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千万不能一刀切,先改哪,怎么改,应由懂教育的专家和政府共同决定,也可以参考县级政府的意见,因为县级教育部门最了解办学状况。教材的内容可以改,教育的认知规律不能变;繁、难、偏、旧的内容可以改,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不能变;认知方法可以创新,但人的良知不能变;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可以改善,但不能消除规则。

浮躁的社会,躁动的人心,物质丰厚而厌学的独生子女,既无励志教育,也无理想教育,更无生活生存的情感教育,只简单地依靠改变教材来实现教育改革,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更何况有的教材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农村教育改革更要慎之又慎,不然,会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农村教育更加苦不堪言。

思考三:教育模式的改变能否说明教育改革就完成任务

在新的教育改革要求下,全国上下,千万教育大军投入改革,如是,产生了许多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如“三课教学模式” 、“洋思教学模式” 、“杜郎口教学模式”、 “疑探模式” 以及“同课异构”等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于是开展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多媒体、投影仪、小黑板,电脑等走进课堂。集体备课的活页教案,当堂检测的统一试卷等等应运而生,教育改革一片繁荣。

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会因生理情况、心理状况、个人爱好、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所有人的学习意愿不同,所以教育者必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

这些好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地方的教学,漫无目标地借用只会让教师懒惰。

改革重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做事的毅力,做人的道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说的就是教师要会运用高超的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去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

教师必须读破千万卷书,说会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具备高超的教育艺术。只有具备完整人格的教师队伍,才不会采用单一的教育模式,教育的内容更不会单一。

道德教育、爱的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励志教育、生存教育,都会成为教育的必学内容,融入教学的每一过程之中。纵观历史,励志教育(穷教育),成就了多少人才,“二十四孝”,“七十二贤”,历史名人,有谁不经过磨难励志方成其才。

教育改革,可以缩短其成才的周期,减轻其受磨难的程度,提高其成才的效率,但绝不能改变其成才的环节和过程。可以减轻课业负担,但决不能改变教育育人的规律。

教育改革,不仅要创设成才的环境,改变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改善“师徒如父子”的关系,改变教师高高在上“一切朝钱看”的浮躁言行。

放下架子,走下台子,把教育当事业来做,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看,研修整合教材,取舍教法,修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开阔自己的人文胸怀,教育改革的路才会越来越宽。

因此,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培训校长,最重要的是培养教师。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有时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教育的投资必须向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转移,没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他条件改善的再多,也是形同虚设,浪费资源。

条件好不一定就能教育出好学生,有时候恰恰相反,“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教育有时更有效。

总之,条件是外因,只有恰当的方法才能使外因向内因转化,成功的教育改革就是努力调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激情,让他们调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成功的教育改革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够主动地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学习的方法,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

所以说,教育改革不能单一地追求改变教育的设施和模式,必须改变人才观念,营造成才的条件和氛围,还要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和模式,这才是教育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