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百六十五、上热下寒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3-03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上热下寒

【导读】

什么是上热下寒?我们的心脏供应的热量,绝大部分应该往下走,一直到脚趾头都是温的。这是正常的。如果这个过程受到阻碍、或者心脏供应的热量不够,那么热就往上走,呈现出上面热、下面凉的状态。很多人口干舌燥、脸上长痘痘,但是脚是凉的,这就是上热下寒。当你的脚是凉的,你的手心比脑门热的时候,你已经是上热下寒了。这个时候你就找中医调理,又怎么会有那些令人崩溃的疾病出现呢?

【治病策略】 

1、乌梅丸清上温下之功,调和寒热之能。

【辩证诊断】

1危哉寒下而热上者,人身上清下温则无病,而上之所以清,下之所以温,全由于胆经之降。胆经以阳木而化相火,此火降而在下则下温,逆而在上则上热。上热故下寒,下温故上清。下焦之火,中土之根,胆经相火下降,又全赖中土之旋转。医家见上热之盛,不知下寒已生,再以凉药清热,不知适以增其下寒,更以败其中土。中土愈败,胃土愈不能右降。胆火愈见上逆,上热愈见增加。至胆火尽化上热,全不下降,于是下焦全寒,中气败亡,人遂死矣,故曰危也。(温补中气,兼降胆经。)

2人身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少也。

3肾虚大吐:大吐之症,舌如芒刺,双目红肿,人以为热也。不知此乃肾水干槁,火不能藏,水不能润,食入即出耳。时躁时静,一时而欲饮水,及至水到,又不欲饮,即强饮之,又不十分宽快,此乃上假热而下真寒也。

1法当用六味地黄汤,一料煎服,恣其吞饮,则余火下息,而饮食可入。如果加附子、肉桂,饮药经过胃经,热性发作,肾不及救,而胃反助其邪火之焰,则病势转添。

2大吐之症,先以手擦其脚心,使滚热,然后以附子一枚煎汤,用鹅翎扫之,随干随扫,少顷即不吐矣,后以六味地黄丸汤,大剂饮之,即安然也。

4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相同,有以下5点,可资鉴别:

1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来势晕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原多突变;

3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若出现此象,按火不归原论治,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辩证治则】

1上热下寒,上焦火热之盛,吐痰如泉涌,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体冰凉,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下焦肾中水火俱耗尽真阴,而元阳无可居之地,于是上腾而作乱。 倘以寒药救之则愈炽,以补气药救之则反危。必须用八味地黄汤,大剂与服,加麦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气,下治而上自安。

1方用附子一个,熟地半斤,山茱萸四两,北五味一两,麦冬一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山药四两,肉桂一两,水十余碗,煎四碗。探凉与病患服之,二刻内四碗服尽,立刻安静,此病在上而下治之法也。

2熟地三两,山萸一两,车前子三钱。肉桂三钱,牛膝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三钱,水煎冷服,一剂即安。可佐六味汤也。

2得到痨症的人,大部分都是上热下寒,就是肚脐以上是热的,以下是寒的,肚脐是阴阳的分界点。

3肾中下寒之剧,则龙雷之火不能下藏于至阴之中,势必直冲而上,至于咽喉,往往上热之极而下身反畏寒,两足如冰者有之。徜以为热,而投以芩、连、栀、柏之类,则火焰愈炽,苟用人参同附子、桂、姜之类以从治之,则火自退藏,消归乌有矣。

4、(1石膏 8(2), 知母 5-->去阳明经热

2炮附子 3钱, 细辛 2钱,白芍 1两, 牛膝 3钱, 丹皮 3钱, 炙甘草 3-->去下焦寒

3麦冬3、黄芪3-->敛肺,润肺。补肺气,就是把水箱的水补足,上焦就不会过热

5、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导致的高血压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引血下行)。

6、乌梅丸可用于蛔虫症、胃酸过多症、胃溃疡、肠绞痛、慢性腹泻等。此外亦用于上热下冷之厥阴病证。

【辩证比较】

1上热下寒:

1附子泻心汤:上面热肾阳不足(口腔溃疡足寒等);

2黄连汤:胸膈热大肠寒,上吐下泻的霍乱、腹痛;

3半夏泻心汤:胃有热大肠寒,腹痛比黄连汤轻;

4白通汤:上面热,下面的肠胃没有蠕动,东西坏死,造成不断的下利,上下不通;

5麻黄升麻汤:厥阴病,无汗,上热喉咙痛、咽喉溃烂,又肠中虚寒下利;

6引火汤:上属雷火之热,比如口腔溃疡、唇周溃疡、舌头溃疡、目赤、严重鼻衄、头面轰热、严重头晕、高血压等;下寒为肾的虚寒,比如脚特别冷、膝盖冷痛等。

【经典回顾 

1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