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4年,赫鲁晓夫提议派100万中国人到西伯利亚,为何没有落实?

 旧时楼台月 2022-03-03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5周年之际,基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当时国内国际等方面综合因素,我国决定在此之际隆重举行国庆周年庆典。

当我国向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发出邀请函之后,以美国和西欧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摆手拒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纷纷出列,当时全世界4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全都派遣代表团前来参加。

不管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他们此时的举动都在中国人民的意料之中。但就是在这次周年庆典宴会上,苏联代表人赫鲁晓夫提出的请求,却让毛主席在内的党中央领导人都感觉有些始料不及。

赫鲁晓夫率领苏联代表团来到中国之后,便在紧接下来的一次会谈上,很突兀地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建议,他希望新中国此时可以派遣100万民工奔赴到苏联西伯利亚的国土建设开发上,至于这其中缘由为何,赫鲁晓夫当时并没有做出详细解释。




前苏联的国土面积的确十分庞大,但因为严寒的恶劣气候,导致苏联境内大块的国土很难被有效利用起来,就像赫鲁晓夫口中提到的西伯利亚,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这样算下来比96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国土面积还要大出不少。

西伯利亚地区虽然气候恶劣,但其地下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赫鲁晓夫向我国提出派遣百万民工到那里建设开发之际,整个西伯利亚依旧处于未开发的原始状态。赫鲁晓夫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向我国提出请求,而请求背后的目的也已经清晰明了。

前苏联的人口约不到2亿人,而整个苏联的总面积却高达2000多万平方千里,如果在此之前没有爆发第2次世界大战或是苏德战争的话,那么拥有大约2亿人口的苏联是完全有充足劳动力开发西伯利亚的,可现实却是第2次世界大战让前苏联大损元气,几乎使苏联损失掉了全国80%的青壮年劳动力。

恰恰是当时的中国,在不到1,0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拥有着5亿的庞大人口,再加之彼时的中国刚刚建立,无论是工业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全国仍旧处于一种百废待兴的状态。

5亿多的中国人口中约有1/3处于失业和待业的状况,如果这个时候把这些人口补充到西伯利亚建设开发,那岂不是独一无二的“天作之合”嘛?




不得不说,尽管赫鲁晓夫在执政后期和我国发生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依旧不能遮盖住赫鲁晓夫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极大帮助,斯大林同志逝世之后,刚上台的赫鲁晓夫在访问中国之后,就向新生的中华人民主义共和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援助,我国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均离不开彼时苏联对中国的经济和工业援助。

1954年的中苏两国正是史上最亲密无间的“蜜月期”,赫鲁晓夫建议中国派遣百万民工的这个请求,从当时两国的现实状况而言,的确是利大于弊的。

毛主席听到赫鲁晓夫同志的建议之后,最开始的表现是有些感到吃惊的,不过随后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毛主席还是委婉地拒绝了。正当赫鲁晓夫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毛主席向他缓缓地说明了其中的缘由: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在全世界的眼中都是一个廉价劳动力的源头,可廉价这两个字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很侮辱人的,如果我们应允了您的建议,一方面我们没有办法,像我们的民主党派去解释,另一方面在外界看来也会认为是你们在欺负我们。”

听到毛主席的这番言辞,赫鲁晓夫当即便没有再多说些什么,毕竟当时这个提议也只是他一人的想法,并没有经过苏共其他成员的同意,可这件事情并没有因此而草草结束。赫鲁晓夫觉得他的建议没有问题,依旧在认为这是有利于中苏两国人民友好的事情,于是他便在当天晚上和其他苏共成员继续研讨。




尽管史上记载的这次会议很短暂,但其场面却是足够激烈,因为会上除了赫鲁晓夫一人以外,所有的苏共成员均众口一词且强烈反对了赫鲁晓夫的提议,他们一方面支持毛主席的说法,另一方面也从自身角度阐述了反对的原因。

尽管苏中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苏联本质上依旧深含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而且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在绝大多数苏联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再加之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外来侵略,所以在苏联的白种人看来,中国人相较于他们而言是不优越的民族,所以他们绝不允许中国人来到自己土地上耕耘开发搞建设。

这就是其他苏共成员不同意中国百万民工奔赴西伯利亚的缘由,面对这些人的众口一词,赫鲁晓夫顿时便没了底气,此后有关这个话题,赫鲁晓夫早已闭口不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