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斯大林、尼克松落难,主席的做法让全世界钦佩

 文字旮旯 2022-07-20 发布于山东

声明:文章整理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如有失实之处,请以史实为准。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美、苏三国之间纠葛不断,作为三国领袖的毛泽东、斯大林和尼克松之间的个人交集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其进行猛烈批判,尼克松更是因为水门事件辞去了总统之位。斯大林被批,主席说:“赫鲁晓夫虽然揭了盖子,破除了迷信,但也捅了娄子。”尼克松下台,主席却在1976年再次邀请他来华。

面对“落难”的二人,毛泽东的反应十分耐人寻味。

说起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渊源,要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当时,中国国内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国共两党交战,各种主义齐鸣。然而,不远处的莫斯科却早已用一声枪响,吹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春风。

对于当时的毛泽东来说,阅读与翻译斯大林的著作,是人生的幸事与乐事之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还曾向斯大林表示了感谢。他说,斯大林是“救星”,他给中国人送来了足以改变世界的“武器”。这武器并非枪炮,而是马列主义。

建国初年,毛泽东甚至亲自致电斯大林:“中共中央热烈地希望得到您的允许,在北京将《斯大林全集》翻译为中文。”随后,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这套十三卷的鸿篇巨制便问世了。

(毛泽东与斯大林)

而作为中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尼克松在互相试探之间,同样有惺惺相惜的情分。

早在1970年,毛泽东便邀请美国记者斯诺登上天门城楼,通过他向远在大洋彼岸的尼克松释放出了和平交流的信号。他表示,不管尼克松是作为一个旅行者来,还是作为美国总统来,中国都会表示热烈的欢迎。

(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

毛泽东幽默地说:“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我相信不会同尼克松吵架。”

接受到信号的尼克松也开始着手研究毛泽东这位“老对手”。他不仅读了英文版的《毛泽东选集》,还观看了意大利电影人为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就连曾在法国当过文化部长的马尔罗也被邀请到了白宫,向尼克松描述当年自己会见毛泽东的场景。

最终,尼克松终于在1972年来到了中国,正式与毛泽东相见。由此,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峙,关系逐渐开始走向正常化。

(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

然而,世事无常。斯大林死后受到清算,尼克松在任上遭遇危机,面对这一切,毛泽东的举动却都令人感到暖心,无不彰显着大国领导人的风范与气度,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称赞。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正是在这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横空出世,斯大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这无疑是一份对前领袖斯大林的“判决书”,几乎以全盘否定的姿态指责了斯大林过去所做的一切。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

秘密报告一出,举世哗然,此时距离斯大林过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

毛泽东对此显得尤为镇静,几乎不曾犹豫就做出了决定:绝不跟随赫鲁晓夫的脚步“落井下石”,而是一如既往,主张客观公正地评价斯大林。他在中南海颐年堂亲自主持召开书记处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赫鲁晓夫虽然揭了盖子,破除了迷信,但也捅了娄子,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

对于斯大林的错误,毛泽东从不为其掩饰,而是提出了要有选择性地分析原因。毛泽东说:“斯大林犯过严重错误,但他有伟大功绩。他在某些方面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但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评价斯大林,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他心中所思所想,不是个人的喜好与得失,而是万千黎民的生活,更是国际共产主义的漫漫长路。

面对苏联政府的步步紧逼,毛泽东也丝毫没有退让。

当年四月,米高扬率领苏联代表团来到北京。在这次会面中,毛泽东直言不讳,说出苏联现在对斯大林的评价存在着问题。他再一次极为明确地提出,斯大林功大于过。

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论十大关系》应运而生。

在这场著名的讲话中,毛泽东深化了斯大林功大于过的观点,更明确地提出了“三七分”的概念。而对于苏联现如今对斯大林的评价现状,毛泽东甚至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嘲讽与纠正。他说:“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

那一年的劳动节,天安门广场一如往年般热闹喧腾,而在人民的欢呼声之中,四幅巨大的画像渐渐竖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而彼时的苏联,却在苏共二十大之后,便不再悬挂斯大林的画像。就连国际之上,反对斯大林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唯有毛泽东不卑不亢,坚持着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多年后,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毛泽东在斯大林“落难”后作出的选择,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天安门广场的斯大林像)

对斯大林是如此,对尼克松这样的“老对手”,毛泽东也依然不改其本色。

水门事件发生后,尼克松被迫下台,回到加尼福利亚。此时,颇为狼狈的他在家中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的电报,电报的落款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周恩来。

在电报中,周恩来表达了对他的关心,还邀请他有空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更令他想不到的是,两个月后,他接到了毛泽东的电话。毛泽东告诉尼克松,他依然认为尼克松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还说,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欢迎尼克松来访。

尼克松的女儿朱莉与女婿戴维先一步来到中国,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询问朱莉,尼克松的腿伤是否已经痊愈,他还幽默的表示:“好好保养他的腿,他说过还要爬长城呢。把这个话转告给总统先生。”

戴维有意提醒:“他已经不是总统了。”不料,毛泽东却有些“倔强”的表示:“我乐意这么叫他。”

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尼克松终于在1976年再一次来到了中国。令他惊讶的是,中国依然以接待总统的礼仪热烈欢迎着他,就连他所下榻的18号国宾馆,都与四年前一模一样。

而此时,病榻中的毛泽东已十分虚弱。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着,与尼克松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会谈。

会谈途中,毛泽东还以酒代茶,向尼克松致意。而在会晤结束的时候,毛泽东还坚持亲自送别尼克松。毛泽东的秘书搀扶着他从椅子上站起来,陪同他送别尼克松至门口。当闪光灯亮起,毛泽东却在那一刻坚定地推开了秘书,努力挺直腰板,站定在尼克松身边,郑重同他告别。

两人的一握手,也被相机永远的留存了下来。

这一握,既是大国的风采,也是毛泽东个人不朽的魅力。

(尼克松与毛泽东握手)

 


文字旮旯编辑出品

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