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长的一万天——机长解读:有趣而平易近人的航空科普

 天上精灵兔 2022-03-03

两年前转载过「得到」上李明辰解读的《机长的一万天》,是日本航空公司机长田口美贵夫写的一本自传型航空科普书。

 

转载前,我其实并没有看过田口机长写的这本书。去年在上海办事时在图书馆刚好借到(李青青译,南海出版公司),在等人的间隙通读了一遍。

书写得非常好,田口美贵夫用一个个自己的小故事,生动有趣的向读者介绍飞行员在驾驶舱会遇到的小麻烦,回答了普通旅客经常会问到,感兴趣的问题。不仅普通读者阅读起来会感觉生动有趣,从飞行员视角看也觉得既非常专业,又浅显易懂。书中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图标公式,一个个故事在田口机长的笔下娓娓道来,书中的一些吐槽也会让专业飞行员读后会心一笑。读完掩卷感叹,我要是也能写一本这样的科普书就好了。

李明辰在解读此书时专门采访了国内某航空公司飞行员H 机长,从他那获得了“有趣”的信息。总结说,“航空业对安全性的极高要求,除了精密技术和工程之外,航空业还摸索出一套办法,来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建立及时的错误反馈系统

尽量使用成熟方案

紧急时治标更重要

刻意练习,遇事不慌

这些总结很有道理,但这样的解读和总结却与《机长一万天》一书的内容相去甚远,对理解这本书帮助不大,解读中使用了过多的专业词汇,与田口机长叙事风格差异较大,其中一些观念随着航空业对发展,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比如飞机上的「黑匣子」,是各种航空事故新闻报道中频频提到的神秘东西。

 

黑匣子由两个设备组成,其中一个,是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Voice Rrcorder,田口机长使用了「录音机」这个简单的生活词汇,来向大家解释。而且还详细的解释说,这个语音记录器仅有30分钟的录音时长,30分钟之前的录音会被抹掉,而且这些语音记录仅会在发生了事故时才会被专业的调查人员读取分析,是为了了解事故发生前的驾驶舱情况,寻找解开事故原因的线索用的。而飞行员在巡航时的一些闲聊和对话,比如我说“某某副驾驶人很好”,这些对话虽然也会被录音机记录下来,但如航班正常落地后,巡航中所说的蠢话是会被正常抹掉,不会被人听见的。读者也不必为我们担心。

李明辰的解读里虽然也提到「黑匣子」的录音时间是30分钟,但却认为它可以记录飞机飞行过程中各种机械操作。以及它可以像在黑暗的篮球场中训练投篮一样,通过投篮练习建立错误反馈系统。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黑匣子」的另一部分则是飞行数据记录器(Flight Data Recorder,FDR),这个飞行数据记录器记录的是飞行高度、速度、姿态、推力等,记录时长为25小时。也并没有一个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机械操作的记录装置,黑匣子只会在出现事故后,会拆开读取记录分析。因此不可能像篮球投球训练那样,通过错误反馈及时的调整飞行员的行为。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普遍在飞机中安装了飞行品质监控FOQA/QAR,和驾驶舱快速舱音记录器QCAR,可以很便捷的获取飞行中各种飞行数据和驾驶舱语音记录,用于监控飞行员在飞行中的超限事件和违规情况,这些技术手段本来是用于大数据分析,但也能用于监控飞行员的操纵行为和随时监听飞行员的谈话。很多飞行员认为这样的监控可能会被滥用,引起飞行员群体的反感和不满。这个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细说。

另外飞行中一些很琐碎的规定,比如说话、吃饭、上厕所等,其实大部分并非“根据黑匣子收集的数据不断完善补充出来的”。虽说也有一些规定是因为血淋淋的教训——但也有很多并不是。与普通人认知相反,飞行中出现操作错误是很难完全杜绝的,如果一些疏忽大意就会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航空事故率就会居高不下——在航空业发展的早期确实如此。

二战后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可靠性越来越高,航空事故率逐步降低。飞行事故越来越和人的差错有关,随着航空运输量的持续大幅的增长,为了确保航空安全,进一步降低航空事故率,美国NASA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项针对航空安全的研究中,提出了驾驶舱资源管理Cockpit Resource Management概念,并发展为机组资源管理、威胁和差错管理 Threat and Error Management。该理论指出,完全杜绝人为差错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是我们可以改善运行环境,通过轻松的氛围减少差错,通过检查单等方式增加安全余度以避免差错,飞行安全是有很大的余度的,事故往往是由于多重失误叠加,重重安全保障被突破而造成的。

比如李明辰的解读文中提到的2016年虹桥机场两架飞机险些相撞的案例。其实在机场跑道的运行规范中,相关的规定非常严格的,事件的发生时两架飞机的机组、塔台指挥员、机场跑道滑行道的程序设计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才险些酿成大祸。

而偶然单一错误,通常不会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影响,导致飞行事故——比如田口机长书中的一个故事:

田口机长在做副驾驶的时候,和一个欧美教官机长搭组飞行,欧美教官在操纵飞机落地时通常喜欢较低的进入跑道的高度,田口机长自己也喜欢这样的操作方式,但那天机长把飞机操纵到他都觉得吃惊的很低的高度,他觉得很危险,已经喊一声“too low”(太低了),但机长却毫无反应,田口出手了,大喊“I have”(我操纵),从机长手中夺取了操纵权,并操纵飞机安全落地了。落地后他还觉得自己做为副驾驶,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准备被大骂一顿,但机长却比较宽容,反而安慰他说“OK”。

其实飞行中各种数据偏差,比如速度偏大偏小,高度高了低了,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手动人工飞行的时候。飞行中出现偏差,飞行员及时发现和纠正,就能保障飞行安全。航空业是用各种各样的冗余,来确保飞行安全。

此外有些拍脑袋的规定给飞行带来很大的不便,偏离并没有负面后果,飞行员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些规定,这样长期来看反而是有害的。一方面飞行员应有严格的规章意识,除非是出于安全的必要,否则不要轻易违反这些规定,另一方面也需要定期梳理各种规章规定,去掉那些拍脑袋、不合理的「龟腚」。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多年,中国民航也发展成一个民航强国,越来越多的百姓出行选择乘坐飞机。但据民航局统计,仍有近九亿中国人从未乘坐过飞机。民航业对于中国仍是一个增长巨大的市场。

前天九元航空因货舱火警,备降并紧急撤离的事件,据通报很可能是旅客托运行李中有「违规物品」(大概率是锂电池)过热起火导致的。而这可能未必是旅客故意要违规托运,只是不清楚民航规定,不理解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而导致的。

此次备降也给航空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保险公司不会赔偿,也不可能向旅客索赔。怎么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呢?我觉得还是要加大宣传。后面我也要向田口机长学习,在专业的飞行技术贴之外,也给朋友们写一些民航的故事,趣闻,做一些简单的「民航科普」。

您想听什么方面的问题,欢迎提出。也欢迎飞行的朋友们也一起来写故事,回答读者的提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