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张艺谋的作业》聊起,重新解构一下影片《英雄》

 华洋大有车金蝉 2022-03-04

前段时间,跟公司新媒体的马导聊了一些话题,包括影视创作中的文化属性。

当时,马导从他桌子上拿过那本书递给我,封面上赫然写着“张艺谋的作业”。

对中国内陆的导演,我是不感冒的,但是有两个人除外,一个是张艺谋,另一个是贾樟柯。

我很荣幸,我与马导在这一层面上的认知是共通的。

我们谈了张艺谋,谈了贾樟柯,谈了影视创作的现实语境,谈了文化人的理想和现实困境。我们极力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用激烈的言辞。希望能有些许只言片语能够飘入掌镜者手中,希望国产大片能够如日中天;然而,历史只帮我们实现了前面部分。

漫天的指责让这些有风骨的创作者三步再而颔首,无谓脸面的生产者愈骂愈勇。当艺术家发现用心无法得到鼓励,当商人发现钱可以批量赚取。当年的香港电影,我想,如果当时有几位有才有力,有远见的电影界,电影投资界领头人物能够像好莱坞那样联合诸多资源,搭建出一个健康有力的电影生产环境跟市场,港片不止于此。

大陆从前也有这样一个机会,现在终于“统一”了。

在长城销声匿迹淡出风头之后,愿请诸位,不论当年对此片横眉冷对,还是拍手叫好的观众朋友们。当15年之后,请你再回头看张艺谋《英雄》。

影片开头铁蹄簇簇,紧接着李连杰切入画面。介绍生世,引入事件。为后来的倒叙题叙事引导铺垫。

这里对于不太了解战国历史的观众来说,对于开头主人公的名称就会有一种出戏的体验。 英雄的故事结构,无名的角色构思来源,其一应是《史记·赵氏家》里的《赵氏孤儿》。

据我个人了解,史书中却有一人名叫无名,不同于高渐离,张良,荆轲。此人确确实实得有机会刺杀始皇,但许是为了大义,为免涂炭,最终罢手刺秦。

故事整体被分为多段,以构图色彩,叙事角度等区别开来。

"仪式化的视听语言风格到了电影《英雄》中,上升到了对电影意境的整体营造,这可以说是电影造型的最高境界。首先在色彩的使用上,《英雄》采用了主观色彩与客观色彩相结合的手法。全片对无名准备刺杀秦始皇的过程复述了三遍,每次都采用了一种主导色调,分别是红色、蓝色、白色。红色和蓝色段落的故事是影片故事现实中本身未发生的,白色段落是真实发生的。这种色彩的创意性处理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所蕴藏的舍生取义的大义与大情,延展了叙事空间,积聚了饱满的情绪和感染力。这实际上借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情”与“景”的观念。“情”为“虚”,“景”为“实”,影像的“虚”与人物情感的“实”产生了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而又超于像外的意境之美。

同时,《英雄》的镜头语言中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慢镜头的大量使用。如无名和长空的棋馆一战,通过慢镜头这种手法造成了审美时间和情节时间上的双重扩展。尤其是对水滴的精致处理,体现了“一滴水中的世界”这样具有东方式哲学思考和文化气场的精神神韵,使得中国传统意境与武侠精神完美结合。电影《英雄》在形式美感和意境营造方面是出色的,可以说是张艺谋仪式化电影造型风格新的发展"。 

墨色的整体构色,充满庄重,压抑。在这里,我们不去深究其色彩的用意,不去评价“蓝窗帘”。毕竟所有人都是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而后的攀梯,沐冠。再到进殿。由远及近的场景和镜头切换。无不示人一种威严,强权的表象。

 由起因请赏道出故事经过,对于我个人而言。故事的表达结构,对我不会有太大影响。就像好的作文很多也是老套路结构,但华丽之处在于其文笔其构思。但这点肯定是经不起推敲,有待商榷的。有人对于这种叙事手法无感很好理解。但对于一部很写意的电影,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最合适的。

《英雄》的目标市场不仅仅是国内,还在资本丰厚的欧美市场。国师需要兼顾的故事平衡是非常难的一点。与长空对战一段中,行礼,听雨,听琴,舞枪弄剑,落子无悔。不遗余力,甚至有些声嘶力竭之势的展示文明古国的文化,以及影片中第一次出现意念切磋,不论是否有观众觉得不适,都为后面与残剑对决打了一剂预防针。

对于特效技术,人才资源都与欧美日韩差一大截的国产电影。张艺谋很成功的用电影艺术的技巧和设计上的创想,弥补设置超越了技术上的不足。对于动作场面的视觉冲击设计,打斗的画面捕捉《英雄》都做到的国内顶尖,业界良心。

这段枪剑打斗戏,张艺谋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枪形剑影的打斗场景。动用了工业光魔在《星球大战》中光剑打斗的特技效果。

想想多年以前,国内最顶尖的电影人才用心拍摄了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今天看起来,是不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

中华之邦自古遵行仁义礼智信,在影片中都得到了非常具像化的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