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欹侧生姿墨飞扬——读姜绍根书法

 泊木沐 2022-03-04

初春的夜晚,煮一壶普洱。于南窗之下,赏读姜绍根的书法作品。

绍根入国展之作清新雅致,结构、空间布白与线质均很到位。空白处用朱批补之,很像文人留下的手稿,颇具书卷气。其书作承“二王”之脉,苍茫中见秀润,劲挺里显俊雅,工写并举。其书行笔流畅而不浮滑,连绵而不紊乱,轻灵而不失厚重,雄浑而不乏劲峭。点画的长短、粗细,字形的欹正、疏密,墨色的浓淡、枯湿都追求自然统一,将技法融于自我情感的表达之中。

绍根挥毫,用笔于迅疾之中不乏一些细节上的沉稳,游丝之处最见功力,亦最见才情,把心灵律动流泻于纸上,其要妙之处就在于笔实。其与米芾之“沉着痛快”乃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这是作为一个书法家尤为可贵的一面,也由此可见他对古人行草书用笔速度及节奏的深刻理解。绍根临书不满足于“灯下取影,不失毫发”,喜作大幅行草,不仅注意势之扩展,亦留意精微之笔法,因而十分耐看。

《兰亭序》

读绍根草书长联,常给人以震撼。其书以气取胜,注重体势的连绵与线条的奔放,随势结字,充分发挥毛笔的性能,八面出锋,锐不可挡。在书写中,绍根大胆用墨,墨色枯秀互生、燥润相杂,章法虚实相生、空灵自然,既有现代书法的构图意识,又不失传统行草书的规矩与法度。字形的起伏开合、线条的互相穿插以及俯仰、曲直、粗细、疏密等的处理极富美感。其用笔厚重而不乏灵动,中锋、侧锋、裹锋、绞锋层出不穷。笔法刚健豪纵、潇洒劲峭、飞动洒脱,在来去自如中亦不乏绍根个人心性的流露。

近年来,绍根渐渐由草书转向行草、行书的学习。浸淫大王《圣教序》,努力追求用笔的劲健沉稳、结字的生动奇巧以及章法的错落有致。他从“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入手,对其《苕溪诗帖》《蜀素帖》用功甚勤。2011年,绍根以“二王”体系为创作基础的一幅六尺草书作品入展了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这件作品的入展极大地增强了绍根的信心,肯定了他走这条书学道路的正确性。从作品中可看出绍根对自我创作思想的完美阐释,先成熟于胸,时发于意,而后借助笔墨表现于纸。绍根深入“宋四家”行书取法,于东坡、鲁直二公研习尤勤,追求其厚重古拙、飘逸洒脱之意。而后,于大小赛事也刻意以《圣教序》和“宋四家”行书面貌示之,书风渐显,在福建省第二届八闽丹青奖中以一幅八尺大草荣获金奖。

嵇康《赠秀才入军》(二首)

绍根多以行书示人,草书也力求突破。由多年学习的王觉斯、孙虔礼上溯到怀素、张长史、黄鲁直大草。书写时力求静如处子、安闲自若,动如脱兔、迅疾如飞。一张一弛间追求笔墨的浑厚沉郁之态,一点一画中彰显线条的苍茫老辣之姿。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艺术水准,实乃“字外求字”也。我欣赏绍根书法,其将“精气”作为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法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字内功”与“字外功”互相交融与提炼升华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滋养”出来的风格,才是真正的学术意义上的艺术风格。

与书法结缘二十几个年头的绍根,对书法的探究总是于困惑中求发展、求提高。书者散也,书者肇于自然,绍根的书作体现着那种要动即动、要说即说的豪爽,是那种骨子里即是我写我心、天人合一的大气象,完全摆脱了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中的集古字。从中可以看出,绍根是有思想、有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及艺术天赋的。

绍根的笔性良好,其用笔用墨含蓄、温润,委婉而飘逸,疾驰中有斯文气。笔画夸张有度,放而不狂,动而有节。“二王”的简约玄淡、旭素的抒情迷狂、苏黄的禅机意态,逐渐进入他的视线并令其痴迷,而且付诸了深刻的思考。他从书法的各种矛盾入手来寻找变化,欹正、浓淡、大小、疏密、轻重、长短、阔窄、开合,等等,让人在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中读出化古为我、移花接木的无尽妙处。书画本同源,绍根将书之笔墨赋予画端,八大、青藤、潘天寿、齐白石成了取源之师。梅兰竹菊、水仙枯荷,常以行草之笔写来,他于酣畅淋漓的挥洒中直抒胸襟。

“尚意”书风之妙处在于以情驭法,以法传情,法意之间,巧寓禅机,令欣赏者从中读到一种超然字外的意象之美。当今书界展厅文化一度盛行,而绍根能够保持一种不与人同的学书品格,无疑是十分难得的。(附图为姜绍根书作)

姜绍根,现为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省青年书协会员、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厦门第二届国际刻字大展、福建省第二届书法兰亭展等。

黄慎题画诗及韩翃《寒食日即事》

作者:李祖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