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中“贴”出来的辛酸

 您好开心每一天 2022-03-04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红楼梦》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在读书过程中,注意到一个字,大约就有这种意味。这个字就是“贴”。比如第九回,金荣笑道:“贴的好烧饼!你们都不买一个吃去?”这是金荣抓住秦钟和相怜说悄悄话时,信口说出的挖苦讥讽之语。比如第十六回,凤姐跟赵嬷嬷说贾琏:“你从小儿奶的儿子,你还有什么不知他那脾气的?拿着皮肉倒往那不相干的外人身上贴。”这是排揎贾琏在外边跟不三不四的女人乱搞。比如六十五回,那喜儿便说道:“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地贴一炉子烧饼。”这是贾珍和贾琏的几个小厮在贾琏外宅尤二姐安置处说的话,暗讽男女主人间的厮混。这里的“贴”还只是人与人皮肉上的勾当,相对于传统的伦理,属于不堪苟且的事体,这反映了贵族子弟精神上的虚无与麻木,以及不断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想起这些荒唐事,作者也为自己为家族为过往饱含着一种深切的反省与忏悔。

然而,更深刻的意味,还在于那种无形的“贴”,似乎是一种命运的驱使,比起皮肉勾当的不堪,更显辛酸。

比如那块顽石。原本“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倒也无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见闻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太着急,太心切了,石头甚至都开口说话了,岂不是一块疯狂的石头?向那僧道说道:“……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解劝一番,无奈“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你看,这顽石竟也往那“富贵场”“温柔乡”去“贴”,甚至“苦求再四”,解劝不住。这就是极大的隐喻。尘寰中,有多少人不是成日家处心积虑,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恨不能一头扑进名利场中,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不碰得个头破血流,哪里有个肯罢手的?

比如贾瑞。他就色胆包天,招惹谁不行,偏偏往“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的“凤辣子”身上贴,那不是找死吗?凤姐毒设相思局,他却昏了头一个劲儿地往里钻,已经觉出凤姐在捉弄他,却执迷不悟,还说什么“死也要来”,结果一语成谶,在这场原本错误的恋爱中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了进去。大家发现没有,贾瑞不正是那块顽石的幻形和化身么?风月宝鉴是给人最后的救赎,但贾瑞连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没有抓住。

比如小红和贾芸。两个人都是心有不甘,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办?就是攀高枝儿,去贴凤姐。小红是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一旦给机会就会冲上去。第一次瞅了个空,冲进宝玉房里去倒茶,被大丫头骂了一顿。第二次凤姐着急使唤一个人,小红碰巧遇上了,难得她说得齐全,被凤姐看上,攀上了高枝儿,贴上了凤姐。贾芸颇费周折,走了不少弯路,先去贴贾琏,后去贴宝玉,还给人当儿子,最后在倪二赞助之下置办了礼物才贴上了凤姐。更意外的,除了娇杏以外,第二个侥幸的人,就是小红“一帕惹相思”与贾芸两个人心心相印地贴到了一起。这样,凤姐倒了,他们还能相互有个依靠。

比如柳五儿。她跟小红的心思一样,也是向往到宝玉房里当差,总往怡红院跑,去贴宝玉。“五儿和宝玉的丫鬟芳官是好朋友,芳官把宝玉喝剩的玫瑰露给了她,因其母亲厨娘柳嫂子不慎得罪了司棋等人(因为一碗鸡蛋羹大闹小厨房),被冠以偷窃的贼名。幸亏平儿相助,她们母女的冤情得以洗清”。不过五儿短命,不久就一病呜呼了,到底也没贴上。

比如尤二姐。她是贴贾琏的。尤二姐、尤三姐两个拖油瓶,被姐夫贾珍、外甥贾蓉耍笑调戏,着实不成个体统。二姐三姐就动了心思,二姐对贴上了贾琏,三姐想贴柳湘莲。结果,三姐被过去的名声带累,自刎殉情,到底没贴上。二姐贴上贾琏,倒也过了几天幸福生活。可惜好景不长,后被王熙凤连哄带骗地弄进了荣国府,被一天一天折磨直至吞金自杀(或上吊死了)。二姐贴贾琏,最大的悲剧是过于天真,毫无防范。既没身份有没经验,就不该身入虎穴,去惹王熙凤那个夜叉。三姐一早就劝过她的,怎奈她就是不听呢?也是犯了顽石的痴病。

比如刘姥姥。她是贴王夫人贴凤姐贴贾府的。刘姥姥跟别人的攀附还不一样,她是因为家里(住在女婿家)过得十分艰难,因着女婿家王狗儿与王夫人家、周瑞家“略有瓜葛”,不得已才低三下四到贾府求人的。女婿祖上因贪慕王家的势力,与王夫人之父连了宗,认作侄儿,后来不大走动了。王狗儿祖上的贴,与后来贾雨村的贴,都是一副嘴脸。刘姥姥则不同,她一进荣国府从王熙凤那里得了二十两银子,作为本钱,不过一年,家里的生活就有了改观。她也懂得知恩图报,结果二进荣国府,不仅跟贾家老小一起吃喝玩乐一会,而且又得了百十两银子和各种礼物。与其说是刘姥姥贴贾府得了不少实惠,不如说是贾府在刘姥姥那里存了一支积德的基金。王熙凤弄钱几万两也保不住她们的富贵,倒是刘姥姥那儿存的百十两银子的积德基金,救了她女儿巧姐一命。这是难得反转,巧姐又贴上了刘姥姥。

比如贾雨村。他更是反转的高手。初入仕途,因不懂官场规矩被同僚参了一本,罢官以后,他便开始伺机而动,投机钻营,谋了林如海家的西宾,“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这是第一次反转,跟过去的自己不一样了,从这里开始一步一步“贴”上了贾家王家。先是贴住贾家。“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论理与林如海、贾政是一辈,但他往上贴的时候,就自降一等,攀认“宗侄”,能屈能伸。后来,连门子都知道他补升应天府“亦系贾府王府之力”,遂建议“老爷何不顺水行舟,作个整人情,将此案(薛蟠命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王府。”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还有,他不惜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弄了石呆子的古扇,以讨好贾赦。除了关键时候有好表现,平时也无事献殷勤,常到两府走动,联络感情。“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是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蹬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为什么非要见宝玉?一则讨贾政的喜欢,贾政是希望宝玉考取功名的,才干优长的雨村就是榜样。雨村肯与宝玉聊聊仕途经济,贾政自然喜欢。二则是有更大的图谋。曾记否,当初冷子兴跟雨村说宝玉:“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 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子兴见他说得这样重大,忙请教其端。贾雨村讲了一篇正邪两赋的高论,据此判断这宝玉“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即定非凡品,乃“正邪两赋而来一路之人”。雨村的心机有多深,贴得有多么远大。然而,贾雨村是最善于见风使舵的,等到元妃死去,王家失势,贾家风雨飘摇之际,他见没法再贴的时候,立马倒戈,成了查抄贾家的马前卒,或许他又贴上了忠顺王或别的权贵也未可知,这是他第二次反转。当然,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他必然会有第三次反转,但那一次他就不会那么侥幸了,就会一脚踩空,要为他的“贴”,为他的不择手段,为他的卑鄙无耻,付出代价。这样,才能完成对他的成全与救赎。

比如秦业。他也是贴贾家的,因与贾政是工部同僚的关系。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这两家也是过分悬殊,不好贴的。但这里面总有一个平衡,就是秦可卿“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一美遮家丑。春秋时期就有过这样的先例,楚平王抢夺了太子建的未婚妻秦女孟嬴。秦氏貌美,正中公公贾珍下怀,所以才有了扒灰的事件。那种贴的平衡,贯彻到这种不伦,就成了情孽(秦业谐音)。故而,不出几年,秦家人就都死了,真是不死不了。

比如贾家。别人贴贾家,贾家也要贴的,贾家贴的是皇亲帝王家。贾政到东宫的走动,贾家与北静王爷、南安太妃的联络,都是在贴。而最大的贴,莫过于把探春远嫁和把贾元春送进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其实,书中已有暗示,自第一代宁荣二公建立功勋外,第二代就弱了下来,贾代化、贾代善都死了,掌家的是代善夫人贾母,从这里开始,贾家的男人们就越发不像个男人了。就连荣宁二公之灵也看不过,男人中只寄希望于嫡孙贾宝玉。贾政是不善持家的,王夫人也不行,荣国府这边就直接交给王熙凤管理。宁国府那边,贾敬不务正业,当甩手掌柜的。贾珍更是胡闹,唯有尤氏、秦可卿还算能把家料理地妥当。两府里都是女人当家,还不足以维持贾家的显赫地位,而更关键更处心积虑的一招,还是把大女儿早早地送进宫里,去贴皇帝。这与秦业送秦可卿到贾家,有什么两样,简直如出一辙。秦可卿在贾家,表面上风光,实际上有难以启齿的辛酸和侮辱,最后只能一死才能解脱。秦可卿这棵大树一倒,秦家就完了。同样,贾元春在宫里也是一样,看起来贵妃尊驾,却郁积着一肚子委屈,无法言说的苦楚。她最后到底是病死的,难产死的,还是被政治斗争逼死的,不得而知。但她一死,贾家引为庇荫的靠山倒了,贾家乃至四大家族随之失势,甚至一败涂地,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这个“贴”字,有形的,无形的,运用得恰如其分。透过这个字,把人间百态、人情世故诉说地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状态,看到人们的执着,看到背后的辛酸,看到虚幻的表象,进而引起深入的思考、深刻的反省、深切的感悟。

对照《红楼梦》这面“公平的镜子”,再回顾自己的经历,我的每一次主动,哪怕一丝的悸动,不也是“贴”吗?相形之下,无处不见活着的辛酸,却也照见人的丑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