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双版纳之二-傣族园

 hsgzlgg 2022-03-04

       橄榄坝位于景洪东南约30公里处的勐罕镇,几百户傣族人家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所以这里具有浓郁热带风光和民族色彩,是傣家竹楼及水上风光的结合。同时,这里有丰富的热带水果及旅游商品可供游客选择。

  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做“勐罕”,“罕”意思是卷起来。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教徒们就用棉布铺在地上,请佛祖从上面走过去,佛祖走过去后,教徒又把布卷起来。勐罕就是这样得名的。橄榄坝的海拔只有530米,是西双版纳海拔最低地方,也是气候最炎热的地方,炎热的气候给橄榄坝带来了丰富的物产,这里热带水果种类繁多,除鲜果外,还出产大量的果脯,所以在橄榄坝到处都看得到水果和果脯市场。

       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距景洪市27公里的勐罕镇,园内有五个傣族自然村寨。这里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充满着诗情画意,一年四季青翠嫩绿、竹林环绕、果木成林、香蕉、椰子、槟榔、菠萝密、芒果,给寨子洒下了一片片浓浓的绿荫,幢幢竹楼掩映在青树绿竹之中,阵阵热带花开的幽香随风送来,一片清幽恬静。古色古香的佛塔,佛寺与旖旎风光相互掩映,形成了具有独特佛教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和园林景观,给人予一种新奇,美妙和寄托美好愿望的感受,所以素有“绿孔雀羽翎“的雅称。
景区大门

  

  

游览图

  



曼将

       傣语曼,即寨子之意;将,是指篾圈或篾套,专用于搬抬大石头,曼将即“篾套寨”。

       傣家竹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关于竹楼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一则传说是这样的:最早的傣族统治者帕雅桑巴底建宫殿时,天上的龙、地上的狗等教他做楼梯、立柱子,终于形成现在的形式。至今傣族民居仍有“龙梯”、“狗柱”等称呼。另有一说:古时诸葛亮到达傣族地区,傣家人向他请教房子怎么盖,诸葛亮就在地上插了几根筷子,脱下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去盖吧”。所以傣族竹楼就像一个支撑着的帽子,晒台就像帽冠。

       像西双版纳这样地处热带雨林的地区,每年的降雨量都会很大;因此,为了有利于房屋排水,聪明智慧的傣族同胞,就将房顶的结构用厚厚的稻草搭建成了这样的尖顶结构。尖顶——不仅仅可以加快雨水的流动,还可以避免稻草长时间地被雨水浸泡而腐烂。不过现在是瓦屋面。

         傣族民居与北方最大的不同是八下透风,首层没有墙壁,当然也没有门窗,只有一根根木柱支撑,非常空旷,可以存放车辆、农具、杂物、桌椅,也是休憩纳凉场所。

       这楼梯在解放前曾经是房东地位的象征,级数越多地位越高。一般说来,土司家的楼梯一般在9级以上。

       楼上分三部分:阳台、客厅和卧室,阳台上摆着装水的器皿,专供家人洗澡冲凉。

客厅和厨房是一个通间。


       和客厅一墙之隔的就是卧室,不允许外人参观。因为傣族信仰小乘佛教,相信人有灵魂,而一家人的灵魂就关在卧室里,外人打开了门,就惊动了灵魂。进入卧室有两扇门,靠里面的门是老年人出入的,靠楼梯的门是年青人出入。卧室里面是一个通间,傣家人隔帐不隔墙。老年人用黑蚊帐,新婚夫妇用红蚊帐,年青人用白蚊帐,傣家人用蚊帐而不用墙来隔开,代表全家人的心永远相通,没有隔阂。但是,现在年青人改为隔墙了。

“小普少”的房间


烤“香蕉干”和“菠萝干”的火炉。



       这种藤蔓很特别,好像是叫“珠帘草”;其根系像晾晒的挂面一样垂到地面。


       傣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傣族也是一个男嫁女娶的民族,男方嫁到女方家要做三年的苦力,而榨糖就是其中的劳动内容之一,用傣语叫做“喝依外”。眼前这台全部采用优质木材做成的机器,虽然既原始又古老,怀旧的傣家人还是沿用至今。把甘蔗伸到这个缝里,推动这根竹竿,使圆柱旋转,甘蔗榨出汁,再熬成糖,就是傣家人食用的红糖了。



       西双版纳的傣族以米线为主食,早、晚点必备。象这种叫做“港好弄”的木制机器,就是用来加工米线的,80年代以前,村子里的傣族几乎家家都有。用这
种土制机器加工出来的米线,色泽洁白光亮,有韧性,入口清爽味鲜,堪称傣家风味食品一绝。



       历史上,傣家人以“男善建筑,女善耕织”而闻名。大家现在看到这纺车和织机是傣族用来织锦的,傣语的织锦叫“喝赕乎”。傣家人把棉花从山上采下来用这纺车纺成线、织成布,再缝制成筒裙和床上用品。傣家的织布历史悠久,织五颜六色的筒裙是为了纪念祖先,织孔雀图案象征着吉祥,织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




       勐罕曼降大佛寺。这里的佛寺与北方大不相同,虽然不高大宏伟,但是却小巧精致,完全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热带果木随处可见,寺庙建筑是傣族风格。傣族普遍信仰佛教,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佛塔。佛寺距今已有一千一百七十五年,主要由大殿、戒堂、僧舍等组成。

  

佛教大殿,傣族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建筑,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亦是勐罕曼降佛寺的核心组成部分。

佛寺院中矗立的大佛高2人许,袈裟露肩。

  

  


主殿三排六柱擎起的宽敞空间悬垂着浅色的幡联;粉衣红裟、慈目笑脸的金佛随意而安详,与内陆严肃而深邃的造像风格迥然不同。

       第二个村寨叫做曼春满。春满的意思是花沁园,曼春满就是花沁园寨。

       曼春满佛寺在东南亚享有盛名,每年的重大佛事活动期间,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和西双版纳等地的僧侣及信教群众都要云集曼春满佛寺举行朝拜和诵经活动。因此,这里的香火旺盛,佛寺、佛塔、飘渺的香火和小和尚的诵经声,增添了佛寺的幽静和神秘。

       现在看到的曼春满佛寺始建于佛历1126年,也就是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1400多年来,佛寺经过多次修复、重建。在文革时期幸免于难,原因是村社生产队把它做为圈养牲畜、堆积粮食的地方,所以,佛寺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左边是曼春满佛寺正门,门口两座塑像。门额上书写“勐罕春满大佛寺”。两侧是手持大棒的护卫?


右边是侧门,门额上是孔雀开屏。


侧门两侧是红色的彩绘狮子,形态与汉族完全不同。


       正中是一位行者,下方有一石碑。碑文中提到:大佛寺在整体修建时得到泰国的大力支持。


背面


  屹立于中央的大殿是建筑群的主体,占地490平方米,大殿长23.5米,宽21米,呈长方形。屋脊端有吉祥鸟卧立,中间是若干陶饰品。 

拜佛需脱鞋


       室内佛殿高大宽阔,44棵直径分别为0.4米和0.6米的圆形水泥柱分排在殿宇两旁。圆柱高的12米,矮的也有4、5米,所有圆柱都以红色为基色,用金粉绘制图案作饰品,显得金碧辉煌。


层叠升高的尖顶仿佛有神灵俯瞰。

  大殿正前方是一座多棱角佛坛,正中央供奉着一尊高4米多的释迦牟尼金身塑像,释迦牟尼金身塑像前并排供有五尊小佛。寺内长幡,部分是绘有各种佛教典故的经幡,部分为生者献给死者的登天梯,期望已故亲人凭长幡升入“天堂”。




  大殿两侧的经房和僧舍比大殿要低矮些,经房内收藏着贝叶经和其他手抄的佛教经典及傣族文化古籍。僧舍设有客厅和佛爷卧室、和尚卧室,内部结构比传统的僧舍有所变化。


       这是佛寺里的僧侣居住区。按照傣族和南传佛教的规定:傣族男孩从几岁开始,就必须进佛寺修行和学习文化知识了;女孩就没有这项权利了。因此,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傣族女孩和妇女多是文盲。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女孩也可以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里学习了。

       佛寺里的铜锣,可不能随意地去敲击;除非你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或者,你是有意专程来做善事儿;或向佛寺高僧求签,祈福或捐献。


  佛寺西北侧屹立着一座金身佛塔,称为曼春满金塔。5座佛塔共立于一个正方形基座上,塔尖有风铃杆,系有铜铃,风吹铜铃动,经常有悦耳的叮当声传出。5座佛塔全部涂有金粉,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烁,令人眩目。




鼓楼


       漫步于佛塔、佛堂、佛舍的浑然一体间,一幅幅壁画奔来眼底:《召米爹转世》、《释迦牟尼的故事》佛教壁画,一个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故事,令人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由三只白象簇拥着的四面佛坐落在院落中,接受着四方信徒和游客的膜拜。


       许愿池。上面站立的是释迦牟尼佛,四角是大力神,形态与我们在泰国寺庙看见的一样。






里面是消灾罗汉

藤编的精美佛像。


       佛寺前的三棵棕树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贝叶棕,这种树能活六十年左右,一生只开一次花,花是乳白色的。花儿开放后就意味着将枯死。贝叶经是傣族园内七项国家级非文化遗产之一。  

       在每座佛寺的周围,常要种植与佛有关的植物,即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树、糖棕树等“五树”,以及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缅桂花、千瓣莲花等“六花”。


       目前,在傣族园内,有条件的傣族家庭,都竞相开办了“傣家乐”这样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庭院经济。游客们的一日三餐和住宿,都可以在“傣家乐”里就地解决了;游客也十分的方便。至于房间的价格,我也问过了:根据房间配置的不同,价格也高低不一;也会随着旅游淡季和旺季的到来而起起落落;从80——200多元的都有。


       泼水节是傣族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时间是4月13-16日。目前,傣族园举办“天天欢度泼水节”活动,每天两场,第一场14:00—14:40,第二场16:00—16:40。



坐在中间的椅子里同孔雀合影留念。



狸猴,竟然连度娘都不知道?


有专门与游客合影的傣族姑娘。


  傣族园万人泼水广场为圆形广场,中间为驮着佛寺的白色双象雕塑,佛寺为二重屋顶,上有塔,屋脊、檐角为孔雀图案,该雕塑集中体现了傣族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雕塑外为一圈持续喷水的喷嘴,再外便是用于表演泼水的环形水池,水很浅,最深处深不过膝;泼水广场两侧为二层木结构观景台。


      下午二点,广播要求参加泼水节表演的哨哆哩和小卜哨入场,参加泼水活动的游客更换衣服,其他游客入座。少顷,傣族园的哨哆哩、小卜哨着传统服饰持伞入场,参加泼水活动的游客持盆站在傣家哨哆哩、小卜哨旁。


       在广播引领下,主持人骑大象进入现场,极力渲染气氛。主持人:“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朋友们好,手挥起来。欢迎大家今天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光临我们傣族园的泼水现场。亲爱的朋友,当我们傣家人遇到喜庆事的时候,都会发出一种祝福的欢呼声。今天我们的节日现场,迎来了这么多热情的朋友欢聚在这里,今天就让我们入乡随俗,一起来用我们傣家人特有的欢呼方式祝福彼此,用这样的欢呼方式为我们的节日现场拉开帷幕,大家说好不好?大家准备好,我两声'水…水…’,你们要呼应我三声'水…水…水…’,声音要洪亮,要有力。朋友们,让我听到你们嘹亮的欢呼声。”


  主持人拖很长的两声“水…水…”,游客呼喊三声“水…水…水…”,但不够整齐、洪亮。第二遍,游客卯足劲声嘶力竭地“水…水…水…”,得以顺利过关。


       表演队伍缓缓环行,哨哆哩、小卜哨跳起傣家民族团结舞,现场响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乐曲声。同时,主持人赞誉泼水节:“傣家泼水活动闻名遐迩,久负盛名,早在六十年代初期,伟大的共和国领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曾来到我们西双版纳这片热土,来到我们傣家加入到我们隆重的泼水盛事,时至今日,我们这里接待了上百位中外著名领导人…,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够嗨起来,再次让我听到你们的欢呼声。” 主持人拖很长的两声“水…水…”,游客呼应三声“水…水…水…”,声音婉转悠长,这傣家特有的欢呼声将现场气氛渐次推向高潮。




这些手执脸盆的大妈才是泼水的主角。

身披白纱的妙龄少女仅仅参加表演。


       没有打阳伞的都是游客。泼水活动租用塑料盆与服装40元/次,另交押金30元,归还服装与塑料盆时会退还押金。



       接下来是村寨头人祈福。主持人:“大象和孔雀是我们傣家的吉祥物,希望今天开场队伍里的大象、孔雀给大家带来吉祥。朋友们,每当泼水节来临的时候,我们傣家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愿神灵之水能够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天我们也邀请到了村寨里的头人在这里带领大家持经礼佛,请全场朋友跟随我们村民双手合十,在心中默默祈福,相信心诚则灵,有请村寨头人。”村寨头人身穿金黄服饰,面向白色双象雕塑,双手合十大声祈福,后屈膝跪在一垫子上。
最后傣家七公主持钵至水池边将神水倒入水池中。

傣族汉子那刚劲有力,热情奔放的舞蹈开始了。

       傣族妇女用手指,将水弹向空中;象征性地向坐在凉棚下的游客们洒水祈福。

  祈福毕,主持人要求所有参加泼水活动的人员进入水池,打上满满一盆水许愿,称之为许愿水,然后使劲泼向高空。主持人:“水泼得最高的那位朋友,愿望一定能最早实现。水往天空泼,喜从天上来。一、二、三,泼”。瞬间银练飞舞。


       泼水大致有四个阶段,泼许愿水后,分两组对抗泼水,再后是自由组合泼水,最后是泼友谊水。

  分组对抗泼水。两组人面对面地站成两圈,一方通过高空把水泼向另一方,坚持到最后的一方获胜。只能原地泼,不能往前走,往前走的话两边都向他泼水。主持人当然是不停地烘托现场气氛: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傣家人都要打起象脚鼓,敲起金芒锣,跳起象脚鼓舞…。跳,跳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敲,敲出声声祝福…

       泼友谊水。主持人:“现在是最佳的一个亮点,每一位都要配合。离水池边一米五的距离,把水池围成一个大圆圈,面向观众,当我在这里倒数五个数,从五数到一的时候,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往高空泼19盆水,象征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幸福长长久久。请准备好,水往天空泼,喜从天上来,五、四、三、二、一。”话音刚落,已见银练飞舞,此起披伏。


       观看完泼水活动,便径直前往临近的勐巴拉娜西歌舞剧场观看傣族歌舞表演,勐巴拉娜西在傣语中是“神奇美丽的地方”的意思。


勐巴拉娜西歌舞剧场是半封闭剧场,舞台向观众席位大幅延伸。




孔雀舞

伞舞


     佤族舞蹈:以甩头发为其最经典的舞蹈动作贯穿始终。这与傣族“小普少”那温文尔雅,不快不慢,柔情似水的舞蹈动作相比较;舞蹈动作的幅度就大多了,也热情奔放和狂野多了!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的节奏和风格!








傣族“小普帽”的象脚鼓舞。

傣族“小普少”的洗头舞。

傣族生产生活舞蹈:犁田与摸鱼捉虾。



      傣族青年男女生活舞蹈:“小普少”夜晚织傣锦与“小普帽”自由恋爱。




傣族生活用品展示:米箩。


花腰傣服饰展示。


傣族“小普少”服饰——筒裙展示。







傣族器皿展示及泼水表演。


傣族宫廷舞及服饰展示。




傣族舞蹈。








       100名傣族“小普少”们,如天仙般地飘然而至,纷纷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前,接受观众和游客们的“最美舞姿”评比及互动。

       主持人向观众席上的游客们介绍具体的“最美舞姿”评选参与方法。即:你认为哪一位傣族“小普少”的舞姿最优美,你就现场再花上10元钱;买一个“小香囊”,送给这位傣族“小普少”并挂到她的脖子上;以资鼓励。










      我离开时,58号“小普少”香囊最多。参与的观众并不多,在100人中能得这么多,实在不易!

       曼乍寨,即厨师寨,因为这个寨子过去是专门为土司衙门培养做饭菜的人而得名。

  












树包塔

曼乍佛寺









曼听寨
       曼听译成汉语是宫廷花园寨的意思,全寨有88户,426人。曼听寺内的释迦牟尼塑像为橄榄坝之最,院内富丽堂皇的诵经阁为一位泰国华侨捐资修建。

曼听佛塔寺大门


       曼听佛塔寺的大白塔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669年,是东南亚一带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代表性建筑。


释迦牟尼塑像为橄榄坝之最


钟楼




       公主井。据说,兴建白塔时,曾得到老挝公主南波罕的资助,公主亲自到曼听观察,并挖掘了这口水井。只可惜她的生命太过于短暂,白塔刚建造完毕,她也悄悄地告别了人世。村民们非常怀念这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每逢月儿圆时,村民们都走近公主井,传说从水里可以看见公主洗脸、梳头、照镜子。


       公主井旁边有一处奇观,那就是塔包树。这棵菩提树与静静流淌的澜沧江紧紧相望,它与塔相融相依,形成塔包树奇观,傣族村民一直把它视为神圣之树。其实这种景观属于一种植物寄生现象,它是先有塔,后有树。据说有一位泰国老佛爷曾在曼听讲经,倍受村民崇敬,在他圆寂后,傣家村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此修了一坐塔。数年以后,塔的中间长出了一棵被傣家人视为神树的菩提树。据傣家老人说,这种景观是一只小鸟惹的祸,因为它吃了菩提树的果子后,没有经过消化,把粪便排到了塔顶上,于是就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自然景观。菩提树是一种榕树,它的根系比较发达,现在正由内向外曼延,如果数年以后,大家还有机会再来的话,说不定看到的就是树包塔了。

村寨贫富不均




有不少人在写生。

  


  

至此,最后一个曼嘎(赶集寨)没时间去了。
       傣族园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并不像人们所说的商业气氛太浓。基本上保留了傣族固有的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