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变态的人越来越多了?心理专家:父母在家的时间太少了

 谢耳朵馆长 2022-03-04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变态”原本是一个用于形容个体生理特征的词汇,表示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之中并未按照原先预设的路径发展,并且出现了一些发展之上的偏差。
这在生物界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有的生物缺少、增加某些器官,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外表等等。
在此之后,这一概念被人们进行了引申,用于描述那些在心理上比较不正常,甚至十分异于常人的个体。
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无论是那些活在阴影之中,随时想要加害他人的人,还是那些存在方式独特的人,基本都是一种心理上的变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在当今社会之中,诸多刑事案件之中由于心理变态而引起的案件可以说不在少数,甚至有许多未成年人参与的案件也会产生这样的情况。那么为什么现如今这些变态的人越来越多了呢?
我们不妨看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的李玫瑾教授怎么看。

年少时遭遇与成长过程

2019年时,李玫瑾教授的著作《幽微的人性》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本书共分十四章,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犯罪心理学相关的因素。
在本书当中,李玫瑾教授的犯罪心理学理论视角其实也体现的比较清楚,主要就是这样几个核心观点:首先,犯罪心理是一种集体意识,具有比较强的集体性;其次,罪犯与年纪并无必然联系,许多犯人其实早在幼年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会成为之后“反社会”的阶下囚;最终,犯罪问题并不仅仅是某些罪犯的问题,而是能够反映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的。
包括题目当中的问题——为何现在的变态越来越多?在李玫瑾教授看来是父母在家的时间过少导致的,这种现象就能够反映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就是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之中,个体会怎样接触到社会当中的那些消极方面。
李玫瑾教授认为,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之中,家长的陪伴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这种陪伴并非是需要在孩子们年幼时陪伴,而是在青春期的时候。
根据犯罪部门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那些刑事案件之中作为凶手而出现的未成年人们,大多都处于12-18岁。
我们也比较清楚,这个年龄段正是个体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加上此时大多数时间都会在校园当中度过,能够接触到许多家长难以控制的人与事,比如说不慎沾染逃学、抽烟、酗酒甚至是打架斗殴,情绪之中也会滋生一些比较消极的情绪,甚至是变得“反社会”。
对于家长而言,这样一个年纪不再是需要家长寸步不离去关照的了,于是往往也会忽视对于子女精神上的关心,不去及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导致一些不良习性在此时“找上门来”。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责任

诚然,作为父母,对于子女最为基本的责任就是在物质上供养其长大成人,保障其不会忍饥挨饿。
但这仅仅算得上是最基本的责任,想要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在成年之后有更好的素质,其实必不可少的责任就是对于子女精神以及心理上的探求。
就像是上文所说的,不能因为孩子不必时时刻刻都要父母陪伴就放松内心的警惕,此时更是应当深入其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
1.不必一味地满足孩子需求
虽然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会让其尽可能满足其提出的要求。但是这也会导致孩子在溺爱当中渐渐迷失自我,变得性情暴戾、不受控制。
李玫瑾教授表示,如果一味地顺应孩子的想法,给他们一种予取予求的感觉的话,那么这种后果是比较不堪设想的。
首先,就是上文当中所说到的,孩子会养成一种无论什么要求都张口就提的习惯,即便是到了社会当中,与身边的人相处时也会表现比较“不客气”,这是十分不利于其成长的;其次,就像是李玫瑾教授提到的一个案例: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居然因为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自杀了。这也是因为往日里父母过于宠溺,导致其内心难以接受一时的拒绝。
所以不光是要教孩子学会拒绝,作为父母,同样也要学会“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
2.多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们都知道,代际间的沟通是增加彼此了解的一种十分关键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亲子关系其实并不多。
对于子女而言,许多孩子在年纪比较小的时候会比较惧怕父母,于是不敢与其敞开心扉;对于家长而言,有些家长难以把握“摆架子”和“放下身段”之间的平衡,导致无法在子女面前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李玫瑾教授认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心中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究竟是被孩子尊重的家长,还是亲切交流的长辈。
3.帮助孩子学会抵制诱惑
许多社会当中的变态都是由于内心某种欲壑难填,所以才不择手段去满足自己的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爱好。
比如一些十分猥琐的人,会偷窃异性的贴身衣物。这种行为就是难以克制自己内心的诱惑,导致社会道德与法律都难以维系其行为,最终出现越轨行为。
李玫瑾教授表示,作为家长,不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还应该与孩子一起培养这种品质。
对于家长而言,最好的行为就是遵守自己的承诺。如《曾子杀彘》这则典故一般,一旦答应了子女就一定要兑现。
同时可以在生活当中也与孩子一起,改正自己的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样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他们变得更加阳光。
总而言之,许多变态并不是突然才成为这样,而是在年幼时就已经注定。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