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者说 | 再现商王朝南土重镇青铜文明景象:《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图录》

 Kath2633 2022-03-04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遗址发现于1954年,自1963年进行首次考古发掘以来历经多次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盘龙城遗址的年代相当于中原二里头文化晚期至中商文化,即夏代晚期至商代中期(公元前17—前13世纪)。

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早期城址,是商王朝南土中心城邑和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作为集中展示盘龙城遗址的遗址型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于2019年元旦建成开放,基本陈列“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于2019年9月27日正式开放,因内容充实、风格鲜明、展示鲜活,展览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精心整理基本陈列和展陈文物,形成《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图录》(以下简称《图录》)这本精美的展览图录。

笔者于2019年8月参加“2019年盘龙城与长江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有机会参观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盘龙城遗址陈列,后来更有幸编辑这本图录。现谈谈自己对这本图录的感受与认识。

图片

书名:《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图录》

编者: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万琳  主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定价:390元

《图录》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遗址陈列”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盘龙城遗址概况,呈现了盘龙城大遗址保护展示、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成果。第二部分按盘龙城遗址陈列“浪淘千古”“故邑风物”“角力南土”的展厅顺序编排,介绍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情况及其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展现盘龙城的城市发展脉络和物质文化并揭示城邑生活面貌、生产状况、建筑形态及盘龙城先民的精神信仰,通过对比展示夏商时期盘龙城文化、中原文化及周边各文化突出盘龙城作为商王朝南土重镇的地位及影响。

《图录》呈现了盘龙城60多年来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配合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取得的新成果。盘龙城遗址累计发掘面积已超过2万平方米,发现了城垣、城壕、环壕、宫殿建筑基址、普通居址、墓葬、灰坑、手工作坊等遗迹,出土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3000余件。2013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组成考古队,重启盘龙城遗址发掘,新发现环壕、杨家湾大型建筑基址与高等级墓葬、杨家湾北坡铺石遗存、小王家嘴墓葬区、小嘴青铜作坊区等遗存,发现了铜带鋬觚形器、铜兽面纹牌形器、绿松石镶金饰件等以往未见的器物,进一步丰富了盘龙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其中杨家湾13号墓的发掘颇为曲折,该墓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于2001年和2006年又进行了两次发掘,经分析确认三次出土器物属于同一座墓葬,《图录》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杨家湾13号墓资料整理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盘龙城商墓存在将随葬器物打碎的碎器葬俗,《图录》对碎器情形进行了充分展示与解读,揭示出当时存在的特殊的器物埋葬习俗。经过历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考古工作者基本廓清了盘龙城遗址的地理环境、聚落布局、文化面貌、性质、年代等问题,而基本陈列及《图录》就是盘龙城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

《图录》呈现了盘龙城遗址青铜文明成果。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青铜器铸造技术相当成熟。盘龙城出土青铜器500余件,器类丰富,包括鼎、簋、鬲、甗、爵、觚、斝、尊、罍、盉、壶、盘等礼器,戈、矛、钺、镞、刀、短剑等兵器,锛、凿、斧、锸、刀等生产工具。其中,李家嘴2号墓出土铜甗是目前考古发现商代最早的铜甗,杨家湾11号墓出土铜鼎是目前所见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青铜圆鼎,杨家湾H6(应为墓葬)出土短剑是目前商文化中发现最早的青铜短剑。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的遗址,超过同时期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近年小嘴青铜作坊区的发掘,发现了沟状遗迹、铜渣、残铜块、陶范、陶坩埚片、木炭等与铸铜相关的遗存,表明盘龙城青铜器大多为本地铸造。《图录》通过著录陈列中的精美铜器、展示铸铜作坊区及铸铜遗物,呈现了盘龙城青铜文明的辉煌成就;《图录》还著录有郑州商城部分铜器,呈现了盘龙城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之间的密切联系。盘龙城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铸造工艺与中原商文化基本相同。盘龙城以鼎、觚、爵、斝为主体的青铜礼器组合与中原商文化相同,表明其与中原奉行相同的礼制文化。盘龙城青铜器对同时或稍后的汉中盆地城洋青铜器、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赣江中下游吴城文化等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被誉为“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

《图录》呈现了盘龙城遗址城市文明成果。盘龙城是商王朝南土中心城市,等级仅次于早商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盘龙城遗址不仅发现有城垣、环壕、宫殿建筑、高等级墓葬、手工作坊、青铜礼器等城市文明要素,而且聚落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城内东北部有一组3座统一规划营建的宫殿建筑基址,建筑基址呈南北纵向平行分布,已形成“前朝后寝”宫殿建筑格局。盘龙城城墙营造技术、宫殿建筑手法均与中原商文化相同。《图录》通过收录盘龙城遗址、城垣、城壕、城门、宫殿、贵族墓葬、手工作坊区、自然地理环境等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图片,呈现了盘龙城聚落布局、城邑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展示了盘龙城城市文明、“武汉城市之根”的历史地位及大遗址保护展示成果。

《图录》凸显了盘龙城遗址的性质与重要地位。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与中原夏商文化基本相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图录》将盘龙城置于夏商历史大背景下考察,揭示盘龙城是中原二里头、二里岗文化向南方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中心城邑,证明中原王朝控制范围到达了长江流域。《图录》从城邑规模、墓葬等级及出土器物等方面,对比展示盘龙城、中原及周边遗址,揭示了盘龙城是商王朝都城下的区域中心城邑。盘龙城出土青铜器约三分之一为兵器,《图录》著录有大量青铜兵器,呈现了盘龙城强烈的军事色彩。《图录》分析了盘龙城地理区位优势,作为南土水陆交通枢纽,盘龙城便于交通中原、辐射四方并与四方交汇融合。在此基础上,《图录》呈现了盘龙城文化与中原商文化及周边各文化的关系。作为商文化地方类型的盘龙城类型,文化分布范围东至九江荞麦岭,西至江陵荆南寺,南至岳阳铜鼓山。中原商文化以盘龙城为据点向长江流域扩散,将青铜器及以青铜礼器为载体的礼制文化传播至南方,并将南土的铜锡资源及长江下游的印文硬陶、原始瓷辗转输往中原。盘龙城作为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南方的开发和文明化进程,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总之,《图录》揭示了盘龙城为商王朝经略南土的重镇,是商王朝南土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资源中转站及文化交流集散地。

《图录》呈现了基本陈列对盘龙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特别关注,是公共考古的一次有益实践,也体现了基本陈列的人文关怀。基本陈列不仅梳理展示了盘龙城考古与研究历程,还展出了遗迹图、器物登记卡片、发掘日志、发掘记录等考古档案,并通过设置“考古课堂”互动游戏,展现了考古工作方式与流程,普及了考古学知识,有助于观众了解考古成果取得的路径并加深对考古学科的认识。考古工作场景三维打印模型、考古工作者生活艺术场景,复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场景、生活环境,有助于观众感受考古工作者不断探索与不懈追求的精神。这些在《图录》中均有所呈现。

《图录》呈现了基本陈列所采用的多种展陈手段、多维度解读方式,并对展览的立意及主旨进行了诠释。基本陈列采用遗址沙盘模型、宫殿建筑模型、墓葬模型、三维打印模型、多媒体视频、立体光栅画、青铜器全息投影、互动装置、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展陈手段,从人地关系、城邑演变、物质文化、精神信仰、历史背景、南土经略、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等多个维度,生动形象地重现盘龙城遗址,全面解读盘龙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图录》对展览的诠释,使基本陈列跃然于纸上。

总之,《图录》是盘龙城考古发掘与研究、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博物馆建设与展陈、公共考古成果的集中反映。本书收录大量的遗址、展厅及文物图片,以图录的形式呈现盘龙城遗址陈列,配以文字向读者全面解读盘龙城遗址的文化内涵,再现了3500年前商王朝南土重镇盘龙城的青铜文明景象。通过这本精美图录,读者可以了解盘龙城遗址陈列的梗概与精华,置身于展览情境之中,感受与欣赏盘龙城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图录》融资料性、学术性、普及性于一体,且具有观赏性,适合文物考古工作者、爱好者阅读与欣赏。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编辑 | 张  怡   实习编辑 | 宋奕璇

复审 | 郭晓蓉

终审 | 李   政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