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文学】齐亮:“翻秧”偶拾

 牛晓玉 2022-03-05
作者简介
齐亮,笔名:无墨,河北涿鹿人。中华诗友会理事、河北分会副会长,浔阳江诗社河北分社副社长,中华诗词学会、河北省诗词协会、河北省散文学会、河北省采风学会等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淡味茶原创文学》特邀诗人。长期从事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和专业学术理论创作。在《东方文学》《金融时报》《河北国际金融》《河北日报》《张家口日报》《作家文苑报》《青年文学家》《散文风》《怀来文艺》等杂志报纸发表作品20余万字,部分作品入选《新时代诗词百家》《放歌春天》《岁末感怀》等诗集并获奖。另有大量作品发表各类微刊、平台。
*欢迎聆听*
总编 | 晶莹 | 编辑 | 海之蓝
“翻秧”偶拾


作者:齐亮

       人过中年,“成熟”的味道从开始羡慕古贤采菊东篱、耕读养性的生活情趣开始。今春,摆脱繁务,利用闲暇在小院外,开垦出三分薄田,学种菜蔬。进入七月,气温骤高、几场透雨使得地里的几十垄红薯长势喜人。几天光景,田垄地边像盖上了一床墨绿色的被子。清晨,站在地头,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


 "兄弟,该翻秧了。”一个路过的农民老兄,停下来依锄而立,轻声地提醒着我。


 "翻秧”?我下意识地反问道。因为这个词对我来说头一次听到。心想:这么一折腾,不就破坏了眼前这不错的长势?


 "过十天半月就得翻翻。这样红薯才结的多,而且个头大”。听到我的反问,看着我心中疑惑的表情,老兄在继续耐心地向我解释的同时,已放下手里的锄头,走进田垄,开始向我演示起来。


    我一边将信将疑地点头称谢,一边也挽起裤腿,走进薯地,学着开始翻开垄背上手中的那一层“蓬勃”。只见秧蔓纵横,相互勾牵缠绕一起,很难分清垄背和垄沟、主根和支蔓,再轻轻扯拽,随着“咯嘣嘣"声响,枝蔓上一串白嫩的根芽拔了出来,有的已发展成一定规模。此时,我便恍然大悟:如不及时翻转,任其生发,秧蔓不断生根,主根营养、水分势必流失,怎能结出硕果?!这正是农民老兄劝教我“翻秧”的目的。


 心中疑惑既解,便蹲下身子,撸起袖子,耐心地先溯清秧蔓之源,理顺之间关系,逐垄翻转。理出头绪后,刚翻几株又有新的发现与收获:掀开秧蔓,垄沟之内已有杂草生焉,有马齿笕、甜水谷(当地俗称),便顺手连根拔起,又将马齿笕分放地头,待淖水后,沾酱食亡,凉血去暑,又得一美蔬。兴尽之下,便加快速度,哪还顾得上己日上三杆,汗流夹背。


 当最后一株薯秧翻转,直起腰身,站在地头蔽开衣襟,摇动草帽,望着洁静整齐、沟背清晰,根蔓顺畅的薯田,疲劳顿消、神怡心旷。不禁低头沉思,世上万物莫不若此。尤其是"人"集中的地方,工作、生活在一起,时间一久人际关系则盘根错节,“勾肩搭背”。如若任其发展,严重的会扰乱正常工作秩序,滋生腐败,必然危及根本,怎会结出硕果!解决有效方法如同“翻秧”——正本溯源,理顺关系,去杂质,扶正本,事业就能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翻秧还翻上瘾了?该吃饭了。”妻子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过半月我还要翻!"看看身边的薯地,我坚定地自言自语。

六刊精美颂,国粹九州弘。
赤县翔金凤,中华起巨龙!

温馨提示:总编微信JY1341918373888诗文配图图片来自总编。


晶莹美刊旗下平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