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公山名山宫奉祀变化情况

 夏天杂志 2022-03-05

   名山宫,位于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善乡村壶公山南麓,初名不详,至宋大观元年,因祷雨多应,始获赐额“神应”,故有“神应庙”之称。相传胡、陈二仙羽化于此,乡人尊而庙之。后来,到了晚唐及五代之间,莆田名士徐寅为之作记,故可推断该庙最迟在晚唐即已建立。南宋末年,黄孔应随军抗元,路过莆田,因遇大势既去,乃投井而死。乡人感其英烈,遂附祀于神应庙中。不料,到了元代,因回寇作难,此庙竟被毁为灰烬。幸而明成化八年(1472),里人为崇祀天妃之故,乃重建庙宇,并奉天妃为主祀。此后,又依次增祀五路、太保二公,金、魏二舍人,以及帅父帅母(即黄孔应父母)等。不知何时,又在庙旁增建仙公洞(现改称九仙洞),加祀何氏九仙。因此,有论者称,神应庙(或称名山宫)为千年古庙。而今,笔者为研究之故,参考吴国柱《莆田荔城区新度镇千年名山宫史碑记》一文与名山宫内现有两通晚清石碑,特此梳理出名山宫奉祀变化情况如下:

名山宫整体规模

一、晚唐及五代时期

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卷之七·户纪一·山川考上·莆田县山水部位·胡公里》记载:“名山,在壶公山之麓,有名山宫。考宋志,是即所谓神应庙者。谓山多灵迹,油云覆顶,不崇朝而雨作,宜庙食者。进士徐寅作记。又谓胡、陈二仙羽化于此。乡人尊而庙之。后以祷雨数应,故赐额'神应’云。”

二、宋代

1.始塑陈、胡二仙之像

林麟焻、朱元春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建置志·寺观》记载:“显应侯庙,在壶山圳尾山上。昔有陈、胡二仙隐迹兹山,后羽化,乡人尊而庙之。宋大观元年,郡人祷雨数应,赐额'神应’。建炎二年,诏修天下庙宇。郡守张宗臣始拓斯庙,县令傅丑上其灵应事迹,遂封神为“显应侯”。丑为之记。又有刘子翚字极古雅。淳熙十二年夏旱,知县张少英祷雨复应,建拜壶亭,始塑陈、胡二仙之像。”

2.附祀黄孔应(黄帅爷)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卷十八·建设志上·寺观·名山宫条目载:“名山宫,按前志称陈、胡二仙羽化于此,乡人庙之,唐徐寅为作记。今附祀黄公。孔应公,江西吉水人,宋景炎中,率兵勤王至此,闻蒲寿庚叛,莆城陷,知宋事不可为,跃井殉焉。浩气长存,与文山(文天祥)争烈矣。”

三、元代

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翘秀撰写的《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记载:“元季回寇作难,庙悉灰烬。”

三、明代

1.增祀湄洲妈祖

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翘秀撰写的《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记载:“明成化八年,里人重建,并祀天后圣母。”

2.增祀五路、太保二公及金、魏二舍人

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翘秀撰写的《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记载:“郑君懋周尊甫大尹讳选病笃,伯父太守讳迁(郑迁)步祷名山,投神立愈,具金答贶,购田岁收,乃增雕五路、太保二公,金、魏二舍人之像。”

3.黄孔应(黄帅爷)晋为“总握天兵兼理瘟部大元帅”

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翘秀撰写的《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记载:“万历庚寅(万历十八年,1590年),以阴功晋'总握天兵兼理瘟部大元帅’。”

四、清代

据清光绪三十年(1904)林翘秀撰写的《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记载:“光绪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榱颓瓦坏,主持僧宗先邀余重建……郡人陈维经、林清芬、林光志、林凤标、龚世勋,乃雕帅府父母金像,崇祀中厅。”由是可知,名山宫奉祀黄孔应父母是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岁,1899年)。

值得一提的是,名山宫左侧还有一座“九仙洞”,不知始建时间。据新度人林少军介绍,该洞原称“仙公洞”,不知何故,竟改为“九仙洞”。该洞主祀神仙为何氏九仙,但地方群众能知晓何氏九仙事迹者不多也,诚可叹惜。名山宫右侧为“绍兴寺”,不知始建时间。据新度人郑国飞介绍,该寺创建时间早于名山宫,但笔者查阅《莆田县志》,暂未查到关于这座寺院的记录。不过,到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名山宫就由僧宗先住持,并牵头组织修缮。由是可见,绍兴寺僧人对名山宫有护持之功也。而今,大约2017年至2018年之间,绍兴寺由莆田广化寺僧人入住主持,并兼管名山宫事务,备受瞩目。

绍兴寺

九仙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