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中国画创作的关键——画家需具备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

 泊木沐 2022-03-05

[内容摘要]在这个新旧交替、中外交汇的大时代里,所有从事中国画研究的艺术家都在不遗余力地寻求创新。本文以中国文人画创新为例,从人品、文学修养、生活修养三个方面较深刻地论证了中国画创新的关键在于画家需具备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中国画 创作 关键 艺术修养

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在于不断创作,而创作的关键在于其具备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对画家的品评总是与画家的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傅抱石就把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和画家的技巧定为文人画的三原则。总括来看,艺术修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人品、文学修养、生活修养。

一、人品

中国绘画的品评标准崇尚“画品即人品”这一原则。它受东汉班固《汉书·九品人表》的影响,即以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去评议画家。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就是从人品的角度去看画的优劣,同时,也提出了绘画是和儒家正统的典籍有同样的功能:“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将绘画的功能明确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并列。清代沈宗骞《芥舟画论》中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焉”。孔子曰:“志之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尔》第七章)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因此古代的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德”与“艺”的教育。

在他们看来,画家的道德品质同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一个人的道德品格高,他的艺术成就便往往被推崇备至,其具体的评价有时远远地超过审美判断的范围,而一个人道德品质差,纵然他的艺术才能和成就很高,也不足为谈。苏轼历来被推崇是文人画家道德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楷模,“文以达吾心,画以适我意”,他的这一哲理名言成为历代文人的座右铭。宋末文人画家郑思肖,清代画家八大山人,他们的人品和民族气节令世人仰慕。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善于把自己的人品、学养、阅历、气度、情感天衣无缝地融化在一笔一画的运行之中,凝固在书画艺术的形象之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其德,方有其艺”、“艺者,德也”、“画为心声”。画家不同的人生观,就会有不同的观念意识与审美情趣,对同一事物的理解、领悟程度就不同,所以作品的表现力与造型就会有差异,效果也会不同。诚如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道理一样,作品是画家艺术修养的反映,画家需要对画外之功长期修炼,才能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达到一定的品位。

二、文学修养

中国画创作是建立在中国博大的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画家通过笔墨形式来传达出自身对客体宇宙、自然的一种人文关怀和主观的情感感受,国画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千百年锤炼出来,又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独特的精神产品。如果在作品中都去重“技”,而不重“文”,忽视国画作品中的文化含量,势必会造成文化学术品位的下降。关于画家的文学修养,早在宋朝就有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南宋时的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中提出画家应具备三个修养:“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这三个条件其首就是指文学修养。近现代绘画大师吴昌硕说:“读书最上乘,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学力久相倚。”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具有高深学问的文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包括:哲学、伦理学、文化学、政治学、史学、文学、美学及诗书画印等。而这些知识内容广泛分布于古代的典籍中。可见由读书达到明理,提升认识,成为古代画家修养身心的重要途径。这些知识成了古代文人画家渊博的文化根基和特有的文化品格。如果只会作画而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便会被视做工匠遭到冷落、轻视。

邓椿在《画继·论远》把文学修养强调到了极端:“画者,文之极也。”他认为画画不光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画者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文人不一定作画,但文人能用自己很高的文学修养来品画,评画。近现代画家中,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李苦禅、陆俨少乃至徐悲鸿、林风眠、董希文诸大师,画艺之外,复有文气夺人。文气,虽然不能代替画艺,但画艺的成熟与不断的发展创新,确实可以得益于文气的修养,并反过来利于胸中文气、臆气的抒发。

三、生活修养

绘画是在平面上对形象的塑造,今天一般称做“造型艺术”。造型的依据,是生活中真实的对象,却并不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经过主观心灵的提炼概括,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所以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作为中国画的根本传统,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画家的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今天称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所谓“积劫方成”,首先,便是要求画家在深入生活方面投下长期艰苦的训练。通过深入生活,不仅锻炼形象塑造的能力和技巧,而且激发艺术创造的意境和灵感。其次,“行万里路”来丰富生阅历,丰富对生活的感受。画家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精神磊落,下笔自然,如有神助。

画家必须具有广阔的生活基础。对一个画家来说,生活不仅要广,更重要的是深;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苦苦追求,探微钩沉。“行万里路”方面,董其昌在《画论》中认为:“气韵不可学,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容,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董的“行万里路”,也是长年累月地“积劫”而成的,他一生几乎踏遍大半个中国的佳景胜地。黄宾虹和齐白石在绘画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密切联系着生活这一源泉。黄宾虹足迹遍历风景名胜,所到之处,动笔写生,积存画稿成千上万。他把天地万物都看作绘画表现的对象,虽然他是位山水画家,但艺术视野广阔,胸中立有万象。

“行万里路”是真正到自然、社会当中去亲身体验,以此来扩大视野,开拓胸襟,最终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我们的国画事业,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向前发展,画家们必须立足传统文化,端正学术品格,注重人格、学识、修养,升华笔墨精神,培养全面深厚的艺术修养,坚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精神与绘画民族性,做到中国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们相信随着更科学的艺术教育方法的发展与对国学的普及,我国会有更多的艺术人才涌现,中国画艺术也会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更广泛地被接受并得以发展。#中国画家#

本文为2011年度河南理工大学校级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