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第二章

 chi_ping 2022-03-05

三、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窦炎)。

林某某,男,53岁,农民。15年前因情志不遂而胃脘痛,有反复发作史。虽经多方治疗,中西药叠进,疗效不显。3天前同邻居发生口角后胃脘部疼痛加剧。诊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且伴有胀痛感,进餐后疼痛加重,口干不欲饮水,时有嗳气,形体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时干时溏,舌质黯红,苔薄白,脉弦涩。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窦炎,胃黏膜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病理检查无特殊。证属:胃脘久痛,瘀血凝滞,气郁不畅。治法:活血化瘀,佐以和胃止痛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广郁金、赤芍、元胡各10g,生地、炒白术各15g,桃仁、炒白芍、川牛膝各12g、川芎5g,红花、枳壳、柴胡、甘草各6g,桔梗3g,炙黄芪30g。上方5剂。复诊,诉诸症缓解,再用原方加减服10剂而痊愈。后改用参苓白术汤调理,以巩固疗效。[余水园.血府逐瘀汤治疗痛证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1]。

(二)顽固性呃逆(神经性呕吐)。

王爱坚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频繁呃逆症1例。方药:柴胡5g,枳实10g,甘草5g,生地12g,桃仁5g,红花3g,牛膝8g,党参20g,白术12g,茯苓15g,当归8g,代赭石30g(先煎),3剂,每天1剂,水煎服。当天服1剂后,呃逆即止,再进1剂,直至7月21日出院后症状未见复发。[王爱坚.血府逐瘀汤治愈频繁呃逆症1例.广西医学院学报,1991,8(1):83]。

典型病例:刘某,男,62岁。7天前无明显诱因而发呃逆,连连不止,日夜不停,每分钟约5~6次,时有恶心欲吐,胸闷,舌暗苔薄黄,脉沉有力。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服1剂后呃逆减轻,继服2剂而止,随访3年未复发。[赵延达,于香军,李荣长.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731]。

(三)肝病

1.慢性乙型肝炎血府逐瘀汤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其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所有患者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西药及中成药)。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桃仁、丹参、白芍、熟地、牛膝、鳖甲各15g,红花、枳壳各10g,柴胡7g,五味子、炙甘草各5g。纳差、乏力者加党参、白术各15g;大便干者加熟大黄、火麻仁各10g;夜寐梦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5g;遇伤风感冒之证时停服上述药物,待感冒愈后再续用上药治疗。煎服方法:每日或间日煎服1剂,早晚分服或早晨一次顿服,2个月可为1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证重者需要3个疗程。停用中药3~6个月后再查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在临床治疗的120例乙肝患者中,基本治愈40例,占33.33%;显效26例,占21.67%;有效30例,占25%;无效24例,占20%。[王刚勇,孙飞翔,吴亚冲.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20):1969]。

2.酒精性脂肪肝刘某,男,49岁。因间断右上腹胀闷不适,乏力5年,2006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井下工人,自20年前始每日饮高度白酒200~250g,近5年体重渐增加,出现活动后右上腹胀闷不适、体倦乏力,继饮酒未重视, 近期单位查体B超:中度脂肪肝, 门诊查肝功能ALT230U/L、AST240U/L,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 肝炎病毒学标志物均阴性, 在门诊服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住我院,入院时上述症状明显,纳差,口中感觉黏腻无食欲,大便干燥,舌质偏暗、舌体胖、舌下系脉色暗,脉弦滑。西医诊断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诊断:腹胀(痰瘀互结、肝气不舒)予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以疏肝通络化痰,处方:桃仁20g,红花、半夏、陈皮各15g,柴胡、赤芍、当归、生地、川芎各12g。草决明、牛膝、甘草各9g。以上药据患者脉症调方,2周后症状改善,1个月后肝功能正常,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基本接近正常。出院后患者戒酒、清淡饮食,半年后随访,复查肝功能、血脂正常,腹部B超:肝脏形态、实质恢复正常。[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8,29(7):896]。

3.肝硬化赵某,男,63岁。因间断乏力、身目黄染4年来院门诊。患者4年前因出现上述症状, 曾在市某医院查肝功能异常, 乙肝五项HbsAg、H be Ab、Hb cAb均阳性, B超检查示:肝实质光点分布不均, 门脉1.3cm, 脾肋间厚6cm,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予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但乏力、黄染、腹胀间断发作,来诊时神疲乏力、纳少、腹胀、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查:面色晦暗、皮肤巩膜轻度黄染、颈胸部皮肤有多个蜘蛛痣,肝掌明显(赤丝缕缕),移动性浊音阴性,舌暗红、苔黄腻,脉弦。化验肝功能ALT123U/L、AST67U/L、TBIL48ummol/L, 凝血四项基本正常, 西医诊断: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断:黄疸(肝郁血瘀),治以疏肝、活血化瘀、清热退黄,予血府逐瘀汤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茵陈20g,红花、半夏、陈皮各15g,柴胡、赤芍、当归、生地、桃仁、川芎各12g,草决明、栀子、牛膝、甘草各9g。患者以本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症状缓解,化验肝功能正常,瞩继服鳖甲软肝片,半年后病情稳定,肝掌不明显。(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8,29(7):896]。

4.肝脓肿邹某,女,60岁。因寒战、发热,右上腹胀痛2天住院。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20x10°/L,中性80%,肝胆B超及CT均提示肝脓肿,肝功能ALB40g/L、ALT163U/L、AST90U/L、TBIL35umol/L, 予广谱抗生素、保肝、营养支持西药治疗10天,患者间断发热、寒战,恶心、纳差症明显,请中西医结合肝胆科会诊后转科治疗,患者人院后大便干燥,3天一行,小便色黄,口苦,舌质暗、边尖红,脉弦数。在西药继抗炎、对症治疗同时,予中药血府逐瘀汤加五味消毒饮以活血通络、清热解毒。桃仁、金银花各20g,红花、蒲公英、地丁、陈皮各15g,柴胡、赤芍、当归、生地、野菊花、川芎各12g,草决明、连翘、栀子、牛膝各9g。服药7剂后,患者无寒战、体温接近正常,以前方减轻清热解毒药量,加以益气滋阴之太子参、黄芪等,巩固疗效,10天后患者各项化验指标正常,复查B超:脓肿明显缩小出院,出院后继服中药15剂。病情无反复,停药。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无不适主诉。[刘四清,王文鸽.血府逐瘀汤在肝病中的应用.陕西中医,2008,29(7):896]

5.肝内结石孙某,男,44岁,技术员,1986年11月28日初诊。患者自1985年5月因低热、胁胀痛拒按,连及胸背,呕恶纳差等症反复发作,某医院B超:“肝右前叶内见0.2cmx 0.4cm, 0.6cmx 0.3cm, 0.4cmx 0.7cm等多个致密性光点,其后有声影,“胆囊无异常”。诊断为肝内结石。经用熊去氧胆酸片、结石通、利胆醇等西药并结合中药排石汤治疗5月余鲜效,转来本院。现症:右胁肋胀痛拒按,连及胸背,食后更甚,时发呕恶,午后低热,巩膜及皮肤发黄,困倦乏力,口苦咽干,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少。舌质红两侧有紫斑,苔黄腻,脉弦细数。B超探查:“肝右前叶内见四个致密性光点, 其后有声影。其中最大者0.7cmx 0.5cm, 最小者0.3cmx 0.4cm、胆囊增大、壁毛糙。按湿热型辨证处方。服药30剂后,诸症逐渐减轻,疼痛拒按基本消除,B超复查:“肝右前叶内见0.5cmx 0.4cm, 0.4cmx 0.3cm, 0.2cmx0.3cm致密性光点,后有声影”、“胆囊无异常”。表明影象较前有好转。继守前法前方加减处方,每2日1剂,继服2个月,症状、体征消失,B超再次复查:“肝右前叶内见0.4cmx 0.3cm一致密光点, 后有声影”, 与前几次比较显著好转。再按瘀滞型论治,配制蜜丸一料善后,追访3年未发。[黄骏.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肝内结石11例.湖北中医杂志,1991,4(13):12-13]

(四)胁痛(慢性胰腺炎)。

张宪林将血府逐瘀汤加减用于治疗3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药物组成,血府逐瘀汤原方加地龙12g,水蛭6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3g,30剂。结果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2例,其中转手术2例,总有效率86.67%。[张宪林,王海泉.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胰腺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0,31(7):866]典型病例:李某某,男,45岁,以“左胁下胀痛3年”于2007年2月26日就诊。患者3年前突然出现左胁下及左上腹剧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以左侧为著。弯腰或起坐前倾时疼痛可减轻,仰卧时加重,伴发热、恶心呕吐。经检查血清淀粉酶和B超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胆结石,当时给予胆囊切除术及对症治疗,症状好转,然遗留左胁下胀痛,夜间为甚,纳食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微黄,舌底脉络迂曲,脉沉滞。辨证为肝气瘀滞,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6g,桔梗10g,炒枳壳10g,怀牛膝10g,郁金15g,川楝子10g,元胡10g,生甘草10g。服上方7剂复诊,左胁下刺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方继服7剂症状消失。[李彦杰,冯晓东.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7]

(五)便秘(黑肠病)。

任某,女,70岁,2009年4月7日诊。以便秘5年为主诉。患者近5年

来便秘,前2年靠灌肠方能解便,近3年常无便意,仍需2天灌肠1次。且伴有头痛,左下腹痛,腹胀,矢气多,曾在他院服补气,健脾,润肠中药数百剂效不佳。肠镜检查示:①黑肠病;②结肠运输试验缓慢;③乙状结肠过曲;④直肠前突。西医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求于师处中药治疗。患者纳食一般,睡眠不实,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燥,脉大有力。处方:生地黄30g,当归30g,赤芍30g,桃仁12g,红花10g,炒枳壳6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怀牛膝15g,甘草6g,芒硝(冲服)10g。20剂水煎服。二诊:服上药10剂排便已正常,睡眠好转,遂减芒硝为5g,续服疏肝活血药治疗。[何延中,敖祖松.张磊主任医师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河南中医.2010,30(7):647]。

四、妇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

张某,女,28岁,已婚,2006年5月9日初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10年前月经基本正常,以后逐渐推迟,开始为28天1潮,进而为2个月1潮,且月经期延长,每次需10天左右方净,月经量多,色黑有血块,伴小腹坠胀疼痛,曾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此次来诊时,月经已55天未潮,行妇科检查确诊未孕。诊见患者面色青,精神、饮食尚可,口不渴,二便正常,白带量少,小腹时痛,舌质暗淡,苔薄,脉弦沉。诊为瘀血内阻胞宫,冲任失调。治宜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解郁。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各12g,丹参20g,赤芍12g,川芎9g,郁金20g,生地15g,当归20g,怀牛膝20g,桔梗12g,白术15g,香附10g,水煎服。二诊:上药服完后月经来潮,色黑有块量多,小腹痛减轻,继服上方5剂。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诸症减轻,1个月后月经复潮,5天即净,此后月经基本按期而至,经量、经色、经期正常。[冯俊婵,郭士英.血府逐瘀汤妇科运用举隅.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6):360]。

(二)产后及流产后出血

李某,女,29岁。于2004年4月2日初诊。自诉药物流产后15天阴道出血不止伴有下腹部坠胀感,血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血块,舌边有瘀点,脉弦有力。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宫腔内见宽约1.2cm带,光带内见短柱状光斑光点及不规则小暗区,提示:不全流产。给予血府逐瘀汤5剂,水煎服,日1剂,服2剂后排紫黑色血块,3剂后血止。6天时复查B超,子宫正常大小,未见占位性病变。治疗方法: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流产组药用当归、生地、川芎、牛膝、枳壳各10g,桃仁、红花、赤芍、柴胡各12g,甘草、桔梗各6g。产后组加黄芪15g、阿胶10g。每日1剂,5天为1个疗程。[李素芳.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产后及流产后出血10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9):67]。

(三)崩漏

封某,40岁。已婚,农民。2000年4月20日初诊。患病1年余,经多方医治无效。月经先后不定期,每次来潮必逾二十余日,月内净期不及10天,精神非常苦恼,现症:经前小腹疼痛,血量多,下后稍缓解,血色紫暗有块,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无华,唇舌色淡,边有瘀斑散在,舌下静脉紫胀,形体颇丰,脉弦涩。诊为崩漏,证属瘀血内阻,痞血不去,血不归经,投血府逐瘀汤加三七1剂显效,3剂治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暴永贤.血府逐瘀汤治疗崩漏的体会.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54]。

(四)痛经

丁月芳以血府逐瘀汤(炒当归、赤芍、桃仁、怀牛膝、炒枳壳、制香附各12g,川芎、青皮各10g,甘草5g,延胡索15g,红花6g)为基本方,并随症增减,治疗血瘀型痛经62例,于每月经前7天开始服药,服至月经来潮,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愈40例,好转18例,未愈4例。[丁月芳.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62例.新疆中医药.2003,21(3):10]

(五)闭经

宋某,女,45岁,于2007年11月12日因“停经3个月”到我处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停经,左侧偏头痛,乳房胀,口干口苦,善太息,急躁易怒,不欲饮食,夜寐梦多,近3个月体重增加10斤,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既往有经前偏头痛病史6年,经行则止。辨证属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方药: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5g,桔梗6g,炒枳壳6g,怀牛膝15g,制香附15g,急性子20g,生甘草6g。服上方15剂月经至,量少色黯,经期3天,偏头痛好转,大便稀,舌脉同前。守上方去制香附、急性子,怀牛膝减至10g,加冬瓜仁30g,泽泻10g。又服上方10剂,月经如期而至。[李彦杰,冯晓东.张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举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97]。

(六)输卵管阻塞不孕

楼某,女,32岁,农民,1996年6月10日诊。婚后同居5年未孕,辗转医治无效。初诊:月经常衍期,经来血红夹紫黑血块,经行小腹作痛,临经乳房作胀,烦躁易怒,经后便溏薄,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舌边有瘀点,脉弦细。妇检: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倾,附件压痛明显。输卵管碘油造影提示双侧输卵管炎、伞端完全性梗阻。基础体温呈双相曲线。白带常规检查:脓细胞(++),霉菌(一),滴虫(-)。男方精液常规检查正常。证属肝血瘀阻,胞经气滞不通,难以受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川芎、甘草各5g,当归、生白芍、红花、川牛膝各10g,生地、桃仁、路路通、红藤各15g,青皮、桔梗各8g。7剂,水煎服。7月17日复诊:此次月经准期而至,经行小腹胀痛大减,临经乳房作胀、烦躁易怒缓解,今适经净,前方去桃仁、红花、路路通,加三棱、莪术、水蛭,再服7剂,嘱次月月经净后3日继服第二方7剂。9月25日因停经40天,未服原方前来复诊。月经愆期,低热泛恶,纳食不馨,经妇检和妊娠试验阳性,诊断为早孕。嘱注意休息调养,后随访足月顺产1男婴。[潘兴成.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27例.四川中医.2002,20(6):56]。

五、泌尿系统疾病

水肿

某女,49岁,颜面、手足部浮肿反复发作2年余。晨起颜面肿甚,傍晚手足肿甚,按之凹陷,浮肿每在经前加重,与情志、饮食有关。伴身倦,眠差,多梦,口干不思饮水,手足心热,入夜尤甚。舌质红,苔薄白,脉涩。西医诊断:特发性水肿。中医诊断:阴水。证属气滞血瘀、水泛肌肤,处以基本方加木香10g,防己24g,守方进药6剂,浮肿消退,又以舒肝健脾益肾调理而善后。随访1年,疗效稳定。[白峻峰.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水肿病3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2,6(14):20]。

六、呼吸系统疾病

(一)特发性气胸

用血府逐瘀汤合补肺汤(桃仁、当归、川芎、赤芍、枳壳、桔梗各10g,柴胡、红花、生甘草各6g,生地12g,川牛膝15g)加减治疗特发性气胸40例,胸部刺痛剧烈加制乳没各6g,制延胡10g,三七粉(分冲)3g;血瘀气滞,胸闷者加沉香6g,郁金10g。治愈35例,显效4例,有效1例,治愈率为87.5%,平均治愈时间为8天。[张京楠,武玉兵,刘向丽.血府逐瘀汤合补肺汤治疗特发性气胸40例临床体会.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4):411](二)支气管哮喘

王某,男,45岁,1989年3月16日初诊。患者有哮喘病史10余年,每次受凉遇冷而发作,以往用氨茶碱,扑尔敏、抗感染的西药治疗,效果尚好,近2个月来,发作频繁,用西药效果欠佳,而要求中医治疗。诊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胸满闷痛,张口抬肩,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夜间尤甚,咽干舌燥,渴不欲饮,面色晦滞无华,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涩。证属痰瘀互结,肺气失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赤芍、紫苏子、苦杏仁、当归各15g,川牛膝、红花、枳壳、桔梗、麻黄各10g,白芥子、莱菔子、桃仁各12g,甘草5g。水煎,每天1剂,服药6剂,咳嗽稍减,胸满闷痛好转,仍气喘痰鸣,呼吸困难。依上方加地龙15g,蝉蜕12g,又服6剂,咳嗽消,气喘痰鸣缓解,已能平卧,守上方再服12剂,症状完全消失,嘱服六君子汤调理半月,以资巩固,随访3年,未见复发。[文鸿焕.血府逐瘀汤治疗急症验案5则.新中医.2001,33(12):58]。

七、免疫系统疾病

(一)千燥综合征

患者,女,62岁,干部。2006年1月4日就诊。患干燥综合征5年,肝硬化4年,自服保肝西药。刻诊:皮肤干燥,面色黧黑,双目黄染干涩,嘴角开裂口干,神疲乏力,心情不畅,肝区刺痛,五心烦热,下肢水肿,尿少黄,大便燥结,舌质暗有瘀斑,苔燥,脉滑数。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各10g,茵陈15g,牛膝、桔梗、柴胡、牡丹皮、枳壳、香附各10g,生地、丹参各3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半个月,大便通畅,口干、肝区痛、烦热均减,肝功能正常。上方加减治疗6个月,干燥症状明显好转。[王菲菲,马健.血府逐瘀汤治疗干燥综合征举隅.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71]。

(二)过敏性紫癜

某女,22岁。两下肢紫癜反复发作2年,经治疗后好转,停药又复发。诊见两下肢皮肤散在黯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不退,伴双膝关节疼痛,时有腹痛,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小便肉眼可见血尿。舌质紫黯、舌尖可见瘀点、苔薄,脉弦涩。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证属瘀积肌肤,脉络不通,治拟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小蓟、丹皮、枳壳、桔梗各10g,仙鹤草、牛膝、生地、太子参、怀山药各15g,甘草5g。7剂后,皮肤紫癜及肉眼血尿消失,余症缓解。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4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王茜茜.血府逐瘀汤皮肤科临床应用一得.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50]。

八、男科疾病

(一)阴茎异常勃起

患者,男,43岁。诉近2个月来阴茎异常勃起时作,每次长达数小时。曾用已烯雌酚、镇静剂治疗,并行阴茎海绵体分流术,但仍阴茎疼痛,皮色紫暗,牵及少腹,排尿欠畅,头晕目眩,心烦不安,舌淡紫少苔,脉细涩。辨为败精阻窍,治拟化瘀通窍、活血通络。选血府逐瘀汤、虎杖散加味,方药组成:生熟地各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牛膝10g、当归10g、虎杖10g、王不留行10g、苏木10g、连翘10g、浙贝母10g、丹皮10g、皂角刺10g、琥珀10g、生牡蛎30g、丹参30g、生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4剂后阴茎退缩,少腹痛止。守方21剂后,症状消失。[刘建国,马健.

血府逐瘀汤在男科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81]。

(二)无精子症

患者,男,27岁。婚后2年不育,当地就诊,经检查生殖器无异常,爱人无妇科疾患,精液常规及离心沉淀后都未发现精子,曾服五子衍宗丸、龟灵集未能见效。面色微黯,阴囊湿冷,舌质黯紫,苔薄白,脉来沉涩。辨证为气滞血瘀,精道受阻。治以理气化瘀,兼以补肾。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大熟地12g、川牛膝10g、柴胡10g、制水蛭10g、香附12g、小茴香10g、干姜10g、沙苑子10g、怀山药18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甘草9g。药进7剂,自觉阴囊湿冷好转。又加减服42剂,精液常规检查,整个视野9个精子,无活动力。故守原方加减,坚持治疗6个月,后在生殖中心行单精子卵泡浆注射,其妻次年生1男婴。[刘建国,马健.血府逐瘀汤在男科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81]

(三)射精痛

患者,男,25岁。婚后不足1年,每届行房睾丸剧痛不可忍,有时行房1次,3天不得恢复。外生殖器体检(-),其妻妇检均正常。患者平素体健,伴有腰酸腿软,面色晦滞,脉沉细,舌淡红,舌尖少许瘀点。辨证阴毒蕴结肝经,肾阳不足,治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出人,方药组成:桃仁10g、红花5g、生熟地各10g、川芎6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6g、枳壳6g、橘核络各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三棱、莪术各10g、失笑散15g(包)、生甘草5g。水煎服,服药14剂后,疼痛大减,但时有遗精。嘱其增加性生活频率,再服14剂后症状完全消失。[刘建国,马健.血府逐瘀汤在男科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81]。

(四)不育

李某,男,36岁,农民,2005年3月27日初诊。婚后育1女,已10岁,持二胎生育证已4年之久,爱人仍不受孕,女方各项检查均正常,男方性功能正常,无其他不适,惟每次精液常规化验均提示不液化,多方求治而不愈。观其所持病历,所服西药多为消炎药、维生素类,中药多为滋阴壮阳或清热解毒之品,服后亦无明显不适。从事运输业,肌肉结实有力,观其舌,质稍暗,.脉弦有力。坚结之人,津液濡润不足,日久成瘀生热,瘀热灼津则精液黏稠不液化。百方不效,用活血化瘀法调之。方选血府逐瘀汤合增液汤进行治疗。方药如下:桃仁15g,红花15g,生地黄25g,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2g,柴胡12g,枳壳12g,甘草6g,川牛膝15g,桔梗12g,丹参15g,水蛭5g,玄参25g,麦冬30g,枸杞子15g。初服药后大便稍溏,2剂后正常,坚持治疗半月,检查精液提示30分钟液化完全,第二月爱人怀孕。[李景顺.血府逐瘀汤在不孕不育症治疗中的应用.河南中医.2006,26(8):77]。

九、耳鼻喉科疾病

(一)喉痹(声带息肉)。

程某,女,38岁。1998年9月3日初诊。因3天前情志不遂,突然出现轻度声嘶,咳嗽痰多,未予重视。声嘶遂渐加重,甚至出现失音。患者平常性格内向,时感胸闷,嗳气,经期不调,色深红,咽喉部常有黏痰难于咯出。检查:双侧声带前、中1/3处有半圆形隆起,自声带边缘长出,尤以右侧为重,色黯淡。声带边缘附有少量黄黏痰。舌质暗红,脉涩。诊断为声带息肉。局部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药用: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药10g,川芎12g,柴胡10g,浙贝母12g,生牡蛎20g,桔梗8g,莪术10g,郁金15g,生地黄10g,蝉蜕6g,木蝴蝶15g,牛膝10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治疗期间禁声。服上方25剂,声嘶、咳嗽症状消除,言语清亮。检查:声带呈瓷白色,半圆形隆起消失。[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原按:声带息肉属中医慢喉喑范畴,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瘀互结,蕴于声带所致。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可行气活血,祛痰散结。

(二)喉痹(慢性咽炎)。

张某,女,42岁,教师。2004年1月16日初诊。咽干、咽痛、反复声音

嘶哑3年余,加重1周,经市级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声带肥厚”,输液、咽部雾化等治疗1周未效。刻下:神萎面愁,善太息,咽部暗红少津。后壁多个淋巴滤泡增生,其色暗紫,月经愆期,舌苔薄黄,舌暗红有瘀斑,脉沉细而涩。脉证合参,证属气血瘀阻咽喉之喉痹。治宜疏肝理气,滋阴养血活血,散结消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处方:桃仁12g,红花9g,生地12g,当归9g,赤芍12g,川芎9g,桔梗6g,牛膝9g,柴胡9g,枳壳12g,玄参12g,浙贝母9g,生牡蛎15g,麦冬15g,蝉蜕9g,炙甘草6g。服药5剂后,咽部有清利感,听其发声已渐好转。效不更方,服药1个月而咽炎得愈。[李德珍.血府逐瘀汤验案三则.江苏中医药,2008,40(5):52]。

(三)突发性耳聋

禹某,男,44岁。1998年4月9日初诊。患者形体消瘦,平时气短乏力。上午工作劳累后感左耳如蝉鸣,几分钟后听力突降,感耳胀。无发热,眩晕、恶心呕吐。检查:耳镜检查无异常,纯音听阈示感音神经性聋,中度听力损失,听力曲线呈下降型,纯音听阈、听性诱发电位测试符合耳蜗性耳聋。舌质淡紫,脉弦涩。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局部辨证为气虚导致的耳窍气血痰阻。治宜益气活血,通窍开闭。药用:桃仁15g,红花12g,白芍药12g,柴胡15g,赤芍药15g,牛膝20g,川芎12g,当归10g,生地黄15g,枳壳15g,甘草6g,葛根15g,石菖蒲15g,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0g,桔梗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耳胀、耳鸣明显减轻,听力亦好转。检查听阈下降15dB。仍予原方加磁石20g、熟地黄15g,连服10剂而愈。[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

(四)鼻窒(慢性肥厚性鼻炎)。

田某,女,58岁。1999年4月9日初诊。患者有慢性鼻炎6年余,经多次治疗无效。刻诊:鼻塞,鼻涕量多,色黄或白,质黏,卧位时下侧鼻腔堵塞严重,张口呼吸,嗅觉减退,时感头痛头胀。检查:鼻黏膜肥厚,色黯红,下鼻甲肥大,表面不平如桑椹状,触压质硬,滴用血管收缩剂不敏感。舌质黯红,脉弦涩。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证属久病致瘀,阻塞鼻窍。治宜活血化瘀,开闭通窍。方用:桃仁12g,红花10g,赤芍药15g,川芎12g,生地黄8g,桔梗8g,柴胡8g,牛膝15g,枳壳10g,甘草6g,当归10g,石菖蒲10g,皂刺15g,辛夷12g,薏苡仁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14剂,鼻塞、鼻涕及头晕头胀减轻。原方去生地黄,加黄芪15g、茯苓10g,又服25剂,鼻塞、流涕、头晕头痛明显减轻,夜寐可。检查:鼻甲肥大明显减轻,触之弹性良好。上方又服12剂而愈。[刘素琴.严道南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耳鼻喉疾病经验.河北中医,2001,23(2):98]。

十、眼科疾病

(一)眼科血证

于怀宇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眼科血症(外伤性眼内出血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65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32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5例,手术后眼底出血3例)160例,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5.6%、90.7%、90.4%、40%、100%。总有效率86.9%。[于怀宇.血府逐瘀汤治疗眼科血证160例.内蒙古中医药,1993,(1):10]。

(二)视网膜震荡

在使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震荡36例,总有效率91.7%。血府逐瘀汤治疗视网膜震荡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增进视功能。[阮冀军,黄自力,朱文映.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震荡36例观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2):17]。

十一、骨关节疾病

(一)颈椎病

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并随机选择60例西药治疗作对照组,治疗14天为1个疗程,1至3个疗程观察病情改进率。结果观察组治疗1~3个疗程后改进率均高于西药对照组(P<0.001),[吴弢,高翔,叶秀兰,等.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5):31]。

(二)骨关节炎

王某,女,52岁,教师,于2005年7月1日初诊。患者膝关节疼痛5年余,2年前因外伤加重,经中西药、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来我院求治。自述膝关节疼痛,肿胀,X线平片显示:膝关节间隙变窄,髁间突骨刺形成,髌骨边缘骨赘形成。诊断为骨关节炎。证属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处方:血府逐瘀汤去生地、桔梗。加萆薢25g,车前子15g,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各1次,连服15剂。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嘱其服壮腰健肾丸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无复发。[李俐,吴岩,何广富.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骨性关节炎53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6):58]。

(三)热痹(类风湿关节炎)。

王某,女,32岁。20年前感觉双手指关节疼痛,时轻时重,数月后受累,关节肿胀,活动略受限,肘腕关节疼痛,发热、无力。于某医院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服用消炎止痛药效果不好。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手掌及足多汗,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投以生地15g、桃仁、红花、当归、柴胡、赤芍、枳壳、牛膝、连翘、泽泻各20g、茯苓30g、甘草5g,服1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继用20剂,诸症状消失,至今未复发。[吴兴杰,刘松江,陈静.血府逐瘀汤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2,(6):49-50]

(四)骨髓炎

谢某,男,31岁,1989年3月7日就诊。左上臂疼痛5年,间断发作,时轻时重,近半年加重。X光片示:左肱骨中段骨髓腔内有不规则之骨质密度降低区,骨膜可见明显反应,呈不规则改变,诊断为左肱骨骨髓炎。左肱骨中段外侧明显肿胀,轻按柔软,重按较硬疼痛,皮下有索条壮隆起,皮色微红灼热,左手活动受阻,舌质暗红、且边有瘀点,苔黄腻,脉沉细弦数。投以牛膝、当归、川芎、生地、浙贝、大黄各12g、桃仁、红花、柴胡、桔梗、芒硝各9g、蒲公英、冬瓜仁、牡蛎、苡仁各24g、水煎服;另以血竭、红花各16g、大黄、青黛各24g,共为细末,酒调成糊外敷。5剂后,疼痛大减,皮下索条状物变小,灼热感及活动受阻均有好转,伴乏力、便溏、纳差,方中减芒硝、大黄、蒲公英,加黄芪,焦三仙各16g,20剂后诸症悉除,左臂活动自如,随访至今,未复发。[吴兴杰,刘松江,陈静.血府逐瘀汤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2,(6):49~50]。

(五)痹症(坐骨神经痛)。

张某,男,34岁,1992年10月2日就诊。右臀部疼痛,牵引右下肢外侧,直至足背麻木胀痛十年。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服用中,西药物,针灸、理疗治疗,时愈时发。近日因疼痛加剧,牵引右下肢,直至足背麻木疼痛,人夜尤甚,脉弦涩,舌净无苔,拟方:生地15g,全当归、赤芍、红花各10g,桃仁12g,川芎、枳壳、桔梗、川牛膝各10g,木通20g,元胡、茜草根各10g,甘草5g,4剂后,右臀部及右下肢麻木胀痛大减,继用10余剂,疼痛消失,能上班工作,随访1年未见复发。[吴兴杰,刘松江,陈静.血府逐瘀汤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92,(6):49~50]。

(六)肋软骨炎

李某,女,30岁,2000年11月21日初诊。10天前患者自感左胸肋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并扪及肿块,自服去痛片无效。查:左侧胸部第3肋软骨处隆起肿大,皮色正常,压痛明显。舌暗红、苔白,脉弦涩。胸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诊断:肋软骨炎。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处方:桃仁、柴胡、延胡索、郁金各12g,红花、枳壳、赤芍各10g,川芎、桔梗、土鳖虫各9g,当归15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7剂后疼痛消失,但局部肿块无明显变化,上方加三棱、莪术各10g,继服10剂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贾利辉,李英敏,藏广义.血府逐瘀汤外科治验举隅.新中医.2003,35(4):64]。

(七)胁痛(肋骨骨折)。

张某某,男,42岁,农民。因右胸创伤住院。患者右胸受伤疼痛,胸闷气急,呼吸及咳嗽时右胸疼痛加剧。右侧胸廓饱满,触痛、拒按,摸之有捻发音,胸廓前后挤压试验阳性。B超示:肝脾肾未见异常。胸部X线示:右胸第5~10后肋肋骨骨折。其中右侧第5、6肋骨移位100%;第7、8、9肋骨移位60%;第10肋骨无移位;右中下肺见大片高密度阴影,上缘呈外高内低凹面向上圆弧形,右膈面及肋膈角消失,心影及气管轻度左移;两侧显示肺野清晰,左膈无殊。意见:右胸第5~10肋骨骨折伴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当时因受骨折部位限制,暂不予胸腔穿刺术,给予抗感染止血药输液治疗,效果不显。邀余会诊。诊见:呼吸困难,胸闷气急,咳嗽伴有痰中带血,胸痛,面色不华,乏力,精神不振,发热,纳差,小便短赤,便秘7天,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涩,昼夜体温波动于38℃~39.5℃之间。证属右胸多发性肋骨骨折,瘀血凝滞。治法:活血破瘀,泻火通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用:当归、赤芍、柴胡、甘草、川芎、川牛膝各10g,生地、红花、生大黄(后下)各12g。桃仁15g,枳壳、三棱、莪术各6g,桔梗3g。3剂。二诊:药后体温37.8℃,已解少量大便,胸闷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原方去生大黄,郁金各12g,仙鹤草30g,制大黄20g。5剂。三诊:大便溏,每日2次,咳血止,体温37.4°C,每餐可进3两稀粥。上方去仙鹤草、制大黄、三棱、莪术,加白术、茯苓、熟地,服药10剂。药后咳嗽、胸闷除,大便正常,能起床站立,右侧胸部有隐隐牵痛感。胸部X线示:右中下肺大片高密度阴影消失。四诊用八珍汤合续骨养筋药善后。40天后胸片复查:右胸肋骨骨折愈合期。[余水园.血府逐瘀汤治疗痛证举隅.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1):841]。

十二、皮肤病

(一)银屑病

张某,男,40岁,工人。患者以全身性红斑、鳞屑、瘙痒、反复发作20年加重1月之主诉于1998年7月6日初诊,查:膝前肘后及四肢伸侧、背部可见大片地图状肥厚性红斑,上覆较厚的白色鳞屑,搔之易脱,小腿及背部部分皮损顽厚干裂,头发呈毛笔状,指甲变厚,表面凹凸不平状如钉针,舌暗红边有瘀点,脉弦滑。用血府逐瘀汤加槐米30g,三棱、莪术各6g,水煎服,连服10剂后,鳞屑变薄,瘙痒减轻,皮损变成岛屿状,继用上方加何首乌20g。共服30余剂,皮肤基本恢复正常,病告痊愈。[韩世荣.董永丰主任医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陕西中医.2001,22(3):168-169]

(二)黄褐斑

某女,42岁。面部出现黄褐斑2年余,主要分布在两颊部,如蝶形状分布,皮损颜色在月经前加重,曾经多种方法治疗,疗效不佳。诊见心烦易怒,经前乳胀,月经量少色黯,淋漓难尽,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诊断为黄褐斑,证属气滞血瘀,治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药用:柴胡、赤芍、当归、红花、桃仁、香附、桔梗、刺蒺藜、牛膝、甘草各10g,益母草、丹参各15g。7剂后,适值经前期,黄褐斑颜色没有明显变化,乳房胀痛较前减轻,原方加乳香、没药各10g,续服7剂后,经量转多色红,黄褐斑颜色变淡,原方加女贞子、旱莲草续服1个月,诸症好转,黄褐斑消退。[王茜茜.血府逐瘀汤皮肤科临床应用一得.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50]。

(三)急性湿疹

某男,52岁。患左下肢湿疹3年。诊见左下肢胫前皮损紫红,肿胀渗液糜烂,奇痒难忍,边缘皮肤肥厚,色素沉着,两下肢青筋暴起如蚯蚓状,伴体倦乏力,失眠,纳呆,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舌黯红、苔白腻,脉沉。诊断为坠积性湿疹,证属湿热下注,血脉瘀滞,治拟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药用:当归、生地、桃仁、红花、赤芍、丹皮各10g,牛膝、金银花、滑石、鸡血藤各15g,夜交藤30g,甘草6g。7剂后,皮损无渗液,瘙痒较前减轻,下肢肿胀未见明显好转,加车前子、冬瓜皮各15g,再服14剂,诸症好转。[王茜茜.血府逐瘀汤皮肤科临床应用一得.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50]

(四)硬皮病

苏某,男,14岁,学生。以左下肢皮肤带状变硬3年之主诉于1998年6月12日初诊。3年前因受寒邪侵袭,左股外侧一片皮肤呈淡褐色,发硬,轻度萎缩,难以捏起,因无痒痛之感而未重视,渐向远端延伸,就诊时已波及左侧小趾,局部出汗少,汗毛消失,活动不便,舌暗红,脉沉细。用本方加黄芪20g,蜈蚣2条,石斛20g,桂枝6g,重在益气活血,温经通络。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外用热敷药(本院自产制剂)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局部开始变软,已有汗毛长出。嘱其继用前方化裁,坚持用药3个月皮肤基本恢复正常。[韩世荣.董永丰主任医师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皮肤病经验举隅.陕西中医.2001,22(3):168-169]。

十三、外周神经血管性疾病

(一)腹膜后血肿

周永艺将131例稳定型腹膜后血肿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其中63例同时结合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常规组病例采用常规的抗炎、补液、抗休克、止血、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方法治疗,逐瘀组在采用常规方法之外,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水煎温服,人院后开始服用,每日1剂,直到胃肠功能完全恢复,腹膜后血肿及血尿消失后停用。血府逐瘀汤基本方: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生地、柴胡、牛膝、桔梗、枳壳和甘草。腹胀痛者加白芍、厚朴、炒莱菔子,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气虚者加黄芪,血尿者加茅根、瞿麦、萹蓄、木通、小蓟。结果表明:逐瘀组的胃肠功能恢复、血肿缩小和血尿消失所用时间比常规组明显缩短。[周永艺,林丽娟,陈木水.血府逐瘀汤治疗腹膜后血肿63例.实用医学杂志.2010,26(8):1436]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张某,男,70岁,2000年7月5日初诊。右胁带状疱疹15天,经西药治疗皮损消失,但疼痛不止,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衣被触之更甚,彻夜难寐,伴心烦,精神萎靡。查:右胁部色素沉着斑及少量痂皮,排列成带状,未超过身体正中线。舌暗红、苔薄,脉细涩。证属气滞血瘀,肝火未清,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佐以清泻肝火。处方:当归、桃仁、龙胆草各12g,生地黄、延胡索各15g,川芎、柴胡、泽兰各9g,红花、枳壳、赤芍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天1剂。服5剂后疼痛显著减轻,睡眠好转。继服5剂,疼痛锐减,患处痂皮脱落,色素沉着减轻。效不更方,再服7剂而愈。[贾利辉,李英敏,藏广义.血府逐瘀汤外科治验举隅.新中医.2003,35(4):64]。

十四、其他

(一)盗汗

曾某某,男,42岁。工人。1988年6月9日初诊。患者胸胁背部汗出,连作不体,夜间为甚,迄今已3月余。几次求治于余,曾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敛汗等法治疗均罔效,反汗出更甚。余百思不及其解,此乃止汗之常法,验之临床无不得心应手,为何用于本例而不应。再诊时见患者面色晦暗,胸胁部有明显压痛,不咳,舌质紫暗、舌尖有瘀点,脉沉涩。详询病史,乃知患者半年前因在井下施工时不慎被矿车碰伤胸部,青紫疼痛,在本院作X线摄片检查,胸肋未发现异常,经服止血片,疼痛减轻未再作其他治疗,方有所悟。证属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遂投血府逐瘀汤:当归尾10g,生地10g,桃仁10g,枳壳10g,牛膝10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0g,柴胡10g,枯梗10g,甘草3g。服药2剂,汗出已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投2剂而汗止,胸胁压痛亦消失。[廖杰忠.血瘀盗汗.湖南中医杂志.1991,20(5):32]。

(二)内伤发热

陈某某,男,56岁,1999年11月10日初诊。心中热半年余,体温不高,时有胸痛,血压不高,失眠多梦,日晡潮热,人夜胸中热闷,舌暗红有瘀斑,脉弦。处方:生地25g,川芎15g,赤芍15g,桔梗15g,牛膝15g,桃仁15g,红花15g,柴胡10g,枳壳15g,甘草15g,丹参15g,牡丹皮15g,7剂,每日1剂,水煎服。11月17日二诊:明显好转,胸中基本不热,舌仍暗红,脉弦,上方去桃仁、红花,加郁金15g,以行气解郁,凉血活血,7剂。11月24日三诊:基本痊愈,胸不热,舌、脉正常,上方去牡丹皮,续服4剂,以善其后。[郝贤,马艳春.段富津教授应用血府逐瘀汤治验.中医药信息,2010,27(2):78-801

(三)灯笼病

张某,男,44岁,工人。突然发生夜汗,每下半夜醒后,心胸出汗甚多,需用毛巾擦拭,汗后身凉,上半夜心里燥热。此即王清任所说的灯笼病,遂投血府逐瘀汤治之。处方:生地黄18g,当归6g,桃仁9g,炒枳壳9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牛膝12g,甘草4.5g。3剂水煎服。二诊:上方第1剂汗即止,服3剂即可,无需再药。[何延中,敖祖松.张磊主任医师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河南中医.2010,30(7):646-647]。

原按: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所论的“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认为虚热愈补愈瘀;认为实火,愈凉愈凝。遂用血府逐瘀汤,竟收样鼓之效。

(四)肉瘿(甲状腺肿)。

杨某,女,56岁,1995年9月25日初诊。主诉:颈部出现肿块1个月,大约3cmx 1.5cm, 平时心绪不畅。脉弦、舌暗红有紫斑。证属: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脉络瘀阻,互结为块。治拟活血祛瘀,解郁行气,化痰散结。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当归、赤白芍、槐仁、红花、枳实、桔梗、逍遥竹、当归、木瓜、槟榔、苏叶各10g,天葵子、白蚤休、胆南星、川芎、柴胡、甘草各8g, 牛膝20g, 生地、麦芽各30g。连服24剂后, 肿块明显缩小为1cmx1cm,遂以健脾益气,化痰散结治之。处方:条参、太子参、白术、陈皮、姜半夏、苍术、黄柏、神曲、天麻各10g,黄芪20g,炙甘草5g,麦芽、茯神、鱼腥草各30g。服6剂后加白茅根30g,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9g,继服12剂,颈部肿块消失。[任丽娜.苏忠德妙用血府逐瘀汤四则.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8-9]。

(五)乳漏(乳腺导管炎)。

杨某,女,44岁,于1996年6月4日初诊。主诉:每晨乳胀,流奶汁2

个月,月经期血块多。西医诊断为乳腺导管炎。用小金丸15天后好转,不久复发,服中药1个月无效。诊见脉涩,舌暗红有瘀斑。证属:瘀血阻滞,外溢所致。治拟活血化瘀,引血归经。方取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桃仁、牛膝、红花、枳实、桔梗各10g,柴胡、川芎、瓜蒌仁各8g,赤白芍、生地、麦芽各30g,服24剂痊愈。[任丽娜.苏忠德妙用血府逐瘀汤四则.湖北中医杂志.1997,19(3):8-9]。

(六)乳癖(乳腺囊性增生病)。

徐某,女,28岁,农场工人,1986年6月16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发现两乳房有硬块,扪之疼痛,经前期明显,伴心悸、胸闷、多疑善虑。查患者左右乳房外上方分别触及约2cmx 1.5cm、2cmx3cm肿块各1枚, 质韧, 有压痛,推之能动,肤色不变,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舌边有小瘀点,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为双侧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医诊断为乳癖,由气滞血瘀所致,治宜理气化瘀,软坚散结。处方:当归12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2g,红花6g,生地10g,川牛膝10g,枳壳10g,夏枯草12g,浙贝母10g,延胡索12g,莪术10g。服15剂后肿块渐缩小,疼痛消失。既效,再服10剂而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张根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襄性增生病47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21.]。

(七)脱发

张某,男,24岁,2008年5月2日初诊。以脱发3年为主诉。脱发呈散

在性,曾外涂“章光101”半年,效不佳。平素头发油腻,头屑多,始脱发时曾失眠,平时睡眠浅,纳食正常,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滞。处方:当归10g,生地黄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炒枳壳6g,柴胡6g,川芎6g,桔梗6g,怀牛膝10g,炒苍术10g,羌活10g,甘草6g。10剂水煎服。二诊:脱发止,但未长新发。给予补肝肾乌须发治疗,新发渐生。[何延中,敖祖松.张磊主任医师应用血府逐瘀汤经验.河南中医.2010,30(7):647]原按:“发为血之余”,张师认为“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用血府逐瘀汤先活其血,犹如种庄稼“应先松土后施肥”。“肾其荣在发”,故瘀祛后再用补肝肾乌须发之药;方中炒苍术祛头发油腻之湿,羌活可达巅顶为引经药。

【临证提要】,

血府逐瘀汤是主治胸中瘀血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胸痛,痛如针刺,急躁易怒,舌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或涩为辨治要点。临床运用时必须审知上述诸证确有瘀血在内,方可应用。否则,不宜选用。具体来说,血府逐瘀汤血瘀证的特点有:①疼痛。如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的头痛;忽然胸痛等。②胸部的异常感觉。如用归脾安神等方药百治不效的心跳心慌、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③情志的改变。如憋闷、急躁、肝气病等。④睡眠的异常。如夜睡多梦、不眠、夜不安等。⑤发热。如身外凉,心里热、晚发一阵热等。⑥其他。如食自胸右下、饮水即呛、干呕、呃逆、天亮出汗等。

此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王清任所说的瘀血头痛在临床上非常多见,从活血化瘀入手治疗此证不仅成为后世医家普遍接受的基本治法之一,而且成为后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处方。临证时,若瘀血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血逐瘀;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丹皮,以凉血通便;若心痛明显者,加冰片、麝香,以芳香开窍止痛等。寒瘀者慎用本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