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老师说诗词:赠刘景文

 昵称4X6owk9e 2022-03-05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很有意思。诗题表明这是一首送给友人的诗,但诗本身却像是一首写景诗。好像友人是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诗人在描绘室外的景色。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把这首诗当成一首写景诗在欣赏,这就有点正看“风月宝鉴”的意味了。

其实,刘景文是一个洒脱、不拘小节的人,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这样性格的人容易和苏轼交朋友,但这样性格的人却在仕途上不大顺利。苏轼担任杭州知州的时候结识了刘景文,此时的刘景文已年近六旬,却是仕途蹭蹬。苏轼写这首诗实质上是激发友人对生命和事业的希望。

一二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是流水对,写出了萧瑟的初冬景象。荷叶凋残,犹记夏花之灿烂;菊枝擎天,尚思秋叶之静美。荷的气象全在荷叶,有叶就能“莲叶何田田”;菊的风骨俱在花蕊,有花就能“抱香枝上老”。但苏轼大笔一挥,一开始就把最美的意象统统抹掉。这是诗人“欲扬先抑”的笔法,营造出肃杀的气氛。

三四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出人意表,石破天惊。苏轼认为,这样萧瑟的日子,却是一年最好的时节,因为橙与橘粉墨登场了。荷叶和菊花都是过程,哪里能比得上结果的时候。繁花落尽,就是为了最后的收获,而纷扰复杂的人生也终于到了沉淀的阶段了。苏轼哪里是在写景,分明是告诉友人“青春正当时”,勉励友人“为霞尚满天”。

诗人最后写橘也不是闲笔,而是别有用心,橘在中华文化里有高洁、坚贞的意象。屈原称橘“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张九龄赞橘“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苏轼除了告诉友人人生大有可为之外,同时又劝诫友人要坚守自己的节操,耐得住寂寞,守得了时光。

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艰深晦涩的说教,朴实无华到了极处,但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向友人提出了勉励。如果说诗是凝练文字的艺术,那么这首诗就凝练了诗人对友人的一腔赤忱。

我们很少把目光投射到冬天,也很少把目光投射到身边的老人,当苏轼执拗的把一年最好的时光赋予冬季的时候,我觉得更打动我的是一股醇厚而丰盈的力量,一种温暖而慈悲的情怀。

小贴士:

根据《石林诗话》记载,刘景文曾担任饶州酒务,负责酒业税收。当时王安石担任江东提举刑狱,巡查到这里,对刘景文的政绩十分不满,想要治罪于他。王安石看到刘景文堂上屏风题了一首诗,诗中有“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的句子,王安石大为赞赏,觉得这个人不是一般的俗吏,就不再过问酒务一事。

    苏轼仅比刘景文小四岁,写《赠刘景文》时自己也已五十四岁了。与其说他在勉励友人,不如说是在告诫自己。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尚是年富力强。他在杭州知州任上开始疏浚西湖。但疏浚西湖需要的大量经费,他多方筹足经费,带领工人和船夫疏浚西湖。苏轼将湖里的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长堤上栽种花木杨柳,建上小桥亭阁,这样点染的自然之美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和“苏堤六桥”。苏轼的诗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描述了这一美景。长堤贯通西湖的南北两岸,大大缩短了游玩西湖的往返距离。为了让湖中的杂草不再滋生,苏轼将岸边的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百姓要通过种植菱角增加家庭收入,必须要将自己的地段定期拔草,官府将所得的租种费用和税收收入用于湖堤的保养。苏轼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百姓在这片水域内种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