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漳河居然流到武安了?如何理解郦道元说“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爱旅游的寒江 2022-03-01
暴宫邑·黍窖邑·古城村
——兼谈“涉县的母亲河流到了哪里”
清漳河,发源于山西,从黎城清泉流入我们涉县,经辽城、索堡、河南店、县城、固新、西达、合漳等乡镇,西北至东南,县内长61公里,被誉为我们涉县的“母亲河”。
读《水经·清漳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很明显,郦道元是将浊漳河作为漳河正源的。这里的“涉县”“”武安”,当系“袭古”笔法,因为,郦道元着笔时,涉县己入临水,武安旧地鼓山以西今峰峰矿区乃至今磁县当时也已析为临水。
这就是涚,郦氏道元行文所言“涉县”、“武安”,是相对于北魏,是三国魏黄初三年(222)之前的“老涉县”、“老武安”。只有这样理解,才不至于困惑:清漳河注入浊漳河的地点,怎么成了“武安县南”。
其实,早在战国中后期和汉代初中期成书的《山海经》之(晋代)郭(璞)《注》中就有清漳河注入浊漳河的记载,原话是,“(清漳水)至武安县南暴宮邑,注入浊漳。”这涚明,三国两晋南北朝特别是郭璞和郦道元的认识是一贯的。那就是:老涉县的母亲河,清漳水,总体流向是西北到东南,在老武安南边的一个地方注入或说流向了浊漳河。
问题是,一个说是在武安县南暴宫邑注入浊漳河,一个说是在武安县黍窖邑注入浊漳河。清末地理历史学者杨守敬对《水经》及《注》很有研究,认为,“暴宫为黍窖之误”。山雨认为,杨守敬过于武断,因为他没有给岀致误的理由。
山雨认为,作为城邑宫苑,“暴宫”、“黍窖”,指的都是今天林州仼村的古城,即河北涉县合漳村对过的东西古城。
为什么?
合漳,古称“交漳口”,由于在山谷之中,河道摆动的幅度很小。清漳水注入浊漳河的地点不可能先是这个城邑,后是另一个城邑。有学者己推析,“黍窖邑”应是今天林州任村的古城,就是合漳对面的古城村。为什么是古城,而不是合漳?因为古城系赵王避暑之地,秦代崇(丛)台县县城,自古系鱼米之乡,比山坡上的合漳村地位显赫,作地标更适宜。
那么,为什么古城村曾经能够叫作“黍窖邑”呢?先看“邑”,从造字和说文解字说,上“口”(wei)下“人”,有土地有人。再看“黍”,也从字的结构和字形演化说,早期,“禾”在“水”边,后,“禾”在高处,“水”在低处。黍,谷物,旱作。在战国时代,黍、粟,怕是赵王及臣民的主要食源吧?再看“窖”,储藏粮食的地洞。连起来,“黍窖邑”,就是有藏粮地洞的城邑。叫人兴奋的是,河南林州任村镇古城村,不仅有城墙峰火台,不仅有城隍庙,近来还发现了一二十里长的半天然半人工的地道。如果山雨推测还算准确的话,这个“地道”,实为“黍窖”,是赵国政府的粮仓!!!好象故意为了佐证山雨推断的正确性,河流下游9公里的地方,四山壁立,漳河在这里转了一个湾儿,是河北涉县著名的鱼米之乡——太仓。太仓,政府的粮仓!!!
试想,古城,豫北门户,南山至今还有战国赵长城遗址,历代兵争,赵王也常避暑于此。沿河谷往来腹地与边防,能不在沿途设驿站粮仓吗?不仅仅古城,今天的太仓,怕也是“黍窖”地之一!!!
有人说了,那就叫“黍窖邑”就得了,还叫“暴宫邑”干嘛?毕竟,古城、太仓,离赵国邯郸还有200里,却又设有邑城宫室,这不是将赵王宫室暴露在韩、魏、秦诸国眼皮子底下了吗?可罢,要不怎么会有“暴宫邑”的名字呢?!!
附:《水经·清漳水·注·略考》节录
按《重修林县志》:“古城在任村集北十里,与交漳口南北相对,为北境咽喉地”有“林州北门”之称。该村地处县北边陲,为历代兵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赵惠文王曾在此依漳河天险和秦军鏖战。村南山上,至今仍有赵国修筑的长城遗址。明嘉靖十七年(1538)《王墓寺碑记》云:“古城是赵王被(避)暑之城。”《后传》云:“隋末刘武周(618-620),曾在此坐地称王,建林庆州府驻古城”。古城村的城隍庙至今尚在,庙内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碑记,文曰:“邑北七十里古城村者,乃古崇台县也。
山雨  壬寅正月廿五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