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子维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2-03-05

六、熄风潜限法疗阵发性颈项强直一

洪某,女,30岁。

初诊∶19857月下旬。

主诉及病史(家属代诉)病已两旬,针药无效。阵发性颈项强直,两目上视如天钓状;舌强不能言,亦不能伸缩,不发作时舌亦不能言。余无所苦。

诊查脉象沉细有力,舌胖厚色紫暗。问其所苦,虽喃喃不休,却不知是何语言。

辨证《黄帝内经》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阵发性强直,乃系肝风内动,假心火而上攻于脑也。舌体胖而厚,色紫暗胀大而不能言,乃心经血分积热也。少阴之脉络干舌,舌为心之苗。今心血瘀热,故有是证也。

治法急用锋针刺舌下金津穴,放出瘀血数滴,以减其势而泻心火。平肝熄风,滋阴降火。

处方菊花13g钩藤20g珍珠母20g天麻13g僵蚕10g赤芍10g川黄柏12g知母10g生地黄15g龟版10g甘草5g

3剂,水煎,日服1剂。

二诊∶731日。脉象较前缓和,症状减轻。舌缩小,暗色亦变浅,但口苦欲呕。乃于原方加入栀子10g、龙胆草10g、清半夏7g3剂。

821日,其夫告以将上方药3剂药服完,诸症皆愈。为巩固疗效,再予3剂。

【按语】此证舌紫暗而胀大者为紫舌胀,可针刺舌下根部之紫暗血管,左边为金津,右边为玉液,以放出紫色血数滴为宜。

七、滋水潜阳法治愈摇头震颤症两例

例一王某,女,62岁。

初诊∶198527日。

主诉及病史头晕眩如乘舟船,头部动摇,欲禁而不能自止,并有头痛、失眠多梦,口干食饮少思,时已四月有余。

诊查观其头部时时震颤动摇,颜面潮红,舌质赤嫩,苔薄白而少津,候其脉象六部皆沉弦数。

辨证病系肝肾阴虚于下,虚阳上浮而动肝风,风热上扰清空而上旋,以至头动摇而眩晕。

治法法宜肝肾同治,滋肾水以涵肝木,敛肝阳而熄风。

处方钩藤20g僵蚕11g天麻12g珍珠母20g白芍15g枣仁20g龙骨17g熟地黄15g甘草7g

水煎服,日1剂。

二诊∶213日。见其摇头明显减轻,但颜面仍潮红。自觉睡眠已正常,但仍有头晕。脉象弦数略减。肝经风热虽减,但肾水尚未恢复,乃以前方减去枣仁、龙骨、熟地黄,加入生地黄15g、川黄柏12g、知母12g、龟版13g。连续服药16剂而诸症痊愈。

例二崔某,男,43岁。

初诊∶1986117日。

主诉及病史头重眩晕,自觉项部僵硬,身体不能自主而动摇,四肢颤抖,时已半年有余。

诊查观其行,步履蹒跚,站立时前仰后合,身体动摇,四肢颤抖,无人扶靠则不能站稳。观其舌,苔白中黄;候其脉象沉而有力,但两尺独涩。

辨证尺脉沉涩为肾气不足。肾为作强之官,因其不足故步履蹒跚,腿足软而不能站立。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以致肝阳偏胜,其风内动故震颤动摇。头重项强者,乃因外合风湿也。

治法治当滋肾水以涵肝木,兼祛风湿。

处方荆芥穗12g葛根12g川芎10g天麻12g钩藤30g珍珠母20g栀子10g白芍13g川黄柏10g知母10g熟地黄15g龟版13g牛膝10g甘草7g

水煎服,日进1剂,连服6剂。

二诊∶125日。肢体动摇微有减轻。舌黄苔已消,脉象略弦。原方减去栀子,继服3剂。

三诊∶22日。四肢略颤抖,身体已不动摇,走路已稳不用搀扶矣。自觉头重项强已愈。候其脉象沉缓,尺脉已不见涩象,可知肾水已复,肝风已将平熄。诸症大减,效不更方,原方药再服3剂。

四诊∶41日。行走站立已如常人,四肢已不颤抖。自述诸症虽愈,但有时感到有轻微头晕,耳时鸣响,若遇情志激动仍有头摇、肢颤感。此为肾水不足、肝阳未伏的残余见症,仍用育阴潜阳、大剂补肾法。

处方熟地黄17g山萸12g川黄柏10g知母10g龟版12g珍珠母20g白芍15g川续断15g覆盆子17g牛膝10g甘草7g

5剂,水煎服,日进1剂。

约旬余,其家人来告,诸症悉愈,已能劳作矣。

【按语】以上两例,均采用肝肾同治法而获愈。肝为木脏,肾为水脏。肾为肝之母,水生木也,木失水则枯,为大自然之象。《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云;"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本乎此理而用此方,以治多人,仅举以上两例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敛肝阳必须滋肾水,不滋肾水则阳无所潜,故潜阳莫忘龟版、熟地黄,合乎此者其效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