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郭寨人

 乡风儒语 2022-03-05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编   者   微   语

张海是泰兴籍著名的歌词作家,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泰兴市文联秘书长多年。张海1994年开始音乐文学创作,已创作歌词逾千首,在各类音乐刊物上发表800余首,50余首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种征歌奖,其中4首作品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长江颂》、《中华情》、《新歌唱新疆》全国征歌活动中获奖。2首作词歌曲收入《中华百年歌典》。出版有歌词集《抬头看青天》(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词歌曲《跟你走》、《银杏寄深情》入选党的十七大唱片典藏集《和谐中国颂》。《跟你走》荣获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奖并被中国三大男高音选为2012全球巡演曲目。3月5日是“学雷锋日”,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2019年的学雷锋日前夕,张海创作的《三月春风四季暖》,成功入围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歌。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上海音乐出版社隆重推出一本百年300首经典歌曲集,这本集子不仅收录有张海所写的歌词,而且还以张海的歌词题目《跟你走》作为歌曲集的集名。张海先生今已七旬有五,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我认识张海先生已有30余年,中有几度偶聚,他的质朴而又睿智始终未变,他一直是我心中为人为文的标杆。此次我们相会于红色郭寨群,他所写的《我是“郭寨人”》让我读后颇多感慨,难以释卷,征得他的同意,特载于本公号,以飨诸君!

我是“郭寨人”

张海

第一次踏上郭家寨的土地是上世纪1975年春节过后。那个时节,我从兴化农村转插到宣堡公社的郭东大队。因暂无居住地,因此一到郭家寨便直奔刘苏民家。(我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泰兴教育局长和县泰中校长,和刘苏民关系密切,刘苏民家位于郭寨村郭西六组,印象中,他家门前有一棵大树,住宅是砖木结构的普通民居。老人家热情接待了我,让我在他家暂歇几天,不用忙着去报到。就这样,我在他家一住五、六天,感受到他家浓浓的书香。其时,老人家早已退休,身体瘦削,却有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虽然生活在乡野村民之中,却给人一种不凡的感觉。刘苏民每天起得很早,一早就赶往宣堡邮政局取回报纸,回家后认真读报。他的女儿和女婿也是教师,备课、上课,来去匆匆,家中生活十分平淡、平静。
后来才知道,这位1925年毕业于通州师范学校的老人,先后任教于宣堡小学、口岸柴墟中学和泰兴师范学校,从教30多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他在国文、历史、书法和诗词方面造诣颇深,在当地颇负盛名。老人家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参议员、区参议长、县政府行政委员等职,多次参加或主持召开全县及地方参政会议,帮助地方政府征集公粮、动员参军、拥军优属,积极参加反扫荡、反清乡等抗日救国活动,实属一位爱国乡贤,在泰兴享有很高的名望。1949年泰兴解放后,他历任县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县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乡间,他乐善好施、资助乡邻、善解纠纷、布德乡里,有口皆碑。“薄己厚人,两袖清风直到老;秉公守法,一生行素由兹终”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能和这位老人朝夕相处五、六天,实在是我的幸运!

后来,我进了位于宣堡镇上的“泰兴缫丝厂”,当上了一名机修工,有了居住地,这才离开刘苏民家,但不时还回来看看老人家。
我插队落户在郭东三队,郭东大队的大队长名叫张公华,长得高大粗壮,待我也是很好,插队3年,基本上没有安排我干农活,只是在拓宽古马干河时,让我上工地干了几天。
在宣堡郭寨插队期间,我从村民口中知道我的伯父张公任就安葬在郭寨的土地上。伯父张公任是一位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张公任随军撤至武汉,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少将参议。1938年春,他在汉口辞别妻儿,只身偷渡过江,回到家乡打出“江苏省民众自卫队通如区抗日右翼指挥部”的旗号,拉起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他的“不问党不党,只问抗不抗”、“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口号感召下,陈玉生等抗日志士纷纷加入了他的队伍。由于伯父的抗日武装日渐壮大,触怒了反共顽固派、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多次遭受韩的挤压和暗算,并被撤销部队番号。被逼上绝路的伯父毅然率部加入泰州李明场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被委任为第三纵队司令,驻军泰兴宣堡镇。伯父十分赞同新四军团结抗日的主张,从1939年起,就与惠浴宇、管文蔚等新四军领导频繁接触。1940年,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来到苏北后,他多次会见陈毅司令,两人相谈甚欢。郭村战斗后,新四军向东挺进,途经宣家堡时,伯父命令队伍主动让路,沿途热情接待新四军,并赠送枪支弹药、医药器材。黄桥决战打响后,新四军昼夜奋战,弹药消耗很大,伯父接到求援信,立即派出1 0辆独轮车和自行车, 把弹药星夜送往黄桥,并组织救护队,接纳新四军伤病员。由于连年率军征战,伯父心力交瘁、积劳成疾,1940年12月6日因“溶血性黄胆症”病逝于泰州,时年36岁。伯父去世后,陈毅将军为其撰写了祭文和挽联,挽联上写的是:协作农工保山河,扫除大盗建新华。出于对伯父的爱戴和景仰,宣堡镇郭寨村一刘姓农民捐出自家的两分良田供其安葬。文革期间,社会动乱,伯父的灵柩被扒出并遭到破坏。令人惊奇的是,30年过去了,打开棺盖,伯父尸身居然完整不腐,一时轰动城乡、八方称奇。插队期间,我很想到他的坟上祭拜,但其时,公任伯伯的坟莹早已遭到挖掘,履为平地。再则那时政治气候还不明朗,村上无人敢帮我寻找坟墓,故只好作罢。
直至1985年,泰兴县委、县政府在县第二招待所召开纪念大会,为张公任平反正名,我和公任伯伯的3个儿子、一个女儿和不少亲戚朋友都受邀参加了这个盛大的活动。记得会场上有数百人,省政协、扬州政协均有不少领导参加。公任伯伯的大儿子张国军、二儿子张三军均在会上发表了答谢词(我手头有张三军的原件)会后,县政府迅即拨款,为张公任修墓、立碑,在墓周国栽植松柏,故有了今天的“抗日爱国将领张公任”之墓。从此,我们便能在每年的清明节来到郭家寨,在他的坟上燃烧纸钱祭拜。11年前,张公任的大儿子张国军、二儿子张三军先后病逝,三儿子张建军也已是耄耋老人,但仍然带着儿孙年年前来拜祭先人。每当我们踏上郭寨的土地,对这块红色土地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

轮眼间,我离开郭家寨已是44年,但是当年的记忆并未泛黄。10年来,郭家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早已是“旧貌换新颜”,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一年四季,踏上郭寨的土地,都会有“恍若仙境”之感,多么艳羡如今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这种四季“花香鸟语”的生活让城市也生羞,令远客更心动!
几年前,郭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国良邀请我为郭寨村撰写一副对联,欲镌刻在村头的石柱上,怀着对郭寨深深的感情,我当即挥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名镇有郭将军遗风摇新绿
嘉树拥寨田原仙果奉盛世
如今,每当车过郭寨,我都会对同车的人骄傲地炫耀:“瞧!这里,是我的伯父安息的地方,也是我曾经插队落户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