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话day136:读书摘录

 亘心为上 2022-03-05

Part1.木桶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精进》)

木桶理论,众所周知,根据木桶理论,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对木桶来说,这句话千真万确,可并没有人证明为什么用木桶来类比人时它仍然是成立的。

比如,对备战高考的高中生来说,木桶理论有一定道理。因为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考试科目上比较弱,那么就会明显拉低高考的总分。但是,当这个学生步入大学,走上社会,就会渐渐发现,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哪怕只有一项)对个人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木桶理论最早是用来类比团队管理的。也就是对一个团队来讲,决定其绩效的不是组织中最强的那个团队成员,而是最弱的那个成员。这是因为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这些分工一环套一环构成了结构紧密的整体,所以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

可是如果仔细想的话,适用于团队的木桶理论正好能推导出它并不适用于个人。相反对于个人来说,特别是走向工作岗位,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等都总归是一个大忌。发展自己的强项,并且寻找和结识与你能力互补的人,将使我们终身受益。

莫舍先生说过一段话:“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避免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Part2: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精进》)

素来有完美主义之说,但事事都追求完美的问题是,忽略了每个人所具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人就那么点时间、那么点精力,如果每件事都追求完美,那么结果就是没有一件事可以做到完美。所以要想一丝不苟地做事、把事情做到完美,就必须进行取舍:选取一件你认为最重要、对你来说最有价值的事,兢兢业业地把它做精、做细、做好;而其他次要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标准去完成它们,就够了;另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则能不做就不做。

有一个词语叫“舍得”,有舍,方才有得。齐白石的一丝不苟,是把几年的时间都倾注在了一套画谱上;罗尔纲的不苟且,是在太平天国史领域一以贯之的耕耘;德鲁克的追求完美,是每三四年自学一门学科,一次只准自己学一门;村上春树为了专心写小说,关闭了自己苦心经营、收入颇丰的爵士乐酒吧。

也有一些人可以做到在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但这些人并非是以“三心二意”的方式取得这些成就的,更通常的情形是,他们首先花了几年的时间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转投到另一个领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新领域中,然后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可是在生活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什么知识都懂一点,什么事情都要尝试一下,可是什么事情都做不精,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擅长的。这就像挖了很多口很浅的井,结果一口井都没有水出来,白费工夫。

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爆炸的,知识是过载的,观点是鼓噪的,热点是速朽的。而反过来,专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态度和行动,则是最稀少和最珍贵的。

专注、坚持和一丝不苟并不是说要把与主业无关的其他所有东西都屏蔽掉或者抛诸脑后。专注是一种态度,但专注的行动是富有技术性的。

一方面我们要照看好自己的主业,以尽量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在这个领域培养出非常高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于其他事物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广泛涉猎,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